2030年七月十九日,站在玉龙雪山的贡巴山颠,华纬强忍胸中火烧一样的疼痛,缓慢地拿出PR机,将身体依在登山杖上,开始浏览起四周的风光来。
强悍的山风从山下呼啸着向上奔腾,卷起团团的云雾无情地击打在任何阻挡它的物体上;远处连绵不绝的峰谷中,不时突兀出几座怪石山头。这是属于高原的山峰,它有着独特的黝黑的山体,大片裸露的岩石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
贡巴山的西南边,巍然矗立的是雄伟的玉龙雪山主峰,海拔7000米以上终年覆盖着白色的冰冻层,即使现在是炎夏七月,整个山体间也看不到一些生气。
现在是下午时分,远处的山谷已经开始泛黑,几座海拔高的山峰顶上,已经被西落的夕阳和飘际的云层镀上一层神圣的光辉。
渐渐地,山风带走了大量的热能,华纬也感觉有点吃不消,看看两位随同的“秘书”,向导巴颜喀孜不亏是个老练的向导,他指了指不远出一个背风的山腰,“今晚就在那宿营吧。”
两位“秘书”是新进来跟着华纬的,上次国安局安排的两位“秘书”,在得知华纬的大概行程之后,就主动请求调动工作了。
下午七时多的时候,体力严重透支所带来的反应开始袭击着高海拔上的人们。搭建好了各自的帐篷,身体如同虚脱一般,华纬觉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看看周围渐渐暗淡下来,他钻进帐篷,准备拉起帐篷的封闭拉链。
“一定要先吃点东西,”
向导巴颜喀孜提醒着几位,露营在高海拔地区,缺氧固然是个安全考虑的重要因素,但适时地补充能量,对于明天的下山非常重要。
没有办法,华纬只好打起精神打燃了便携喷灯,借着微弱的灯光,将登山水壶加热。勉强凑着加热的水,咽下了几口混合流体食物。再次检查了一遍帐篷内的装备,看到一切都符合向导巴颜喀孜的要求,就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进温暖的睡袋里。
2030年七月十九日,巴格达时间下午4时,炙热的沙漠掀起浓烈的烟尘,震天的响声将哈萨城的每个角落都摇动起来。
敌我双方多次的来回占据,使哈萨城失去了一座城市所能拥有的一切,形象一点来说,哈萨城现在只能算是一堆石头,一堆由钢筋混凝土废墟所组成的石头。方圆几公里的城市中,已经找不到一座完整的建筑,经过四十天的战火洗礼,哈萨城已经可以从城市的概念中退出了。
这场关于一座城市的争夺战,显然已经脱离了现代战争的范畴,从某种角度说,它是一场双方武器系统的比拼,更象是一场战争演习。
从外交角度上来看,以色列已经失去了继续东进的兴趣,以现有的东扩进程,继续东扩将陷入阿拉伯世界的“沙坑”——漫长的战线将是以色列有限兵力的噩梦,周围伊斯兰国家的态度逐渐强硬,照此下去,过不了多久,伊斯兰世界就有可能真正联合起来。当然,这就要看以色列是否打破伊斯兰世界的忍耐低限——越过哈萨城以东——哈萨城以东200公里外,一条重要的石油运输管线被埋在地表10米以下。
以色列虽然已经陷入“沙坑”,但现在的这种态势是他们所能控制的,而且他们也乐于接受现在的态势——至少它已经赢得了它所需要的。
虽然“回收”行动的计划还远远没有完成,不过如果能在各方势力的默许下,巩固现有的成果,那就是最大的收获。有了这次行动,何愁第二个“回收”,第三个“回收”?
当然,不是每次都能有这样的机会,两位老大——中国和美国能默许现在的事态,当然也跟以色列不轻易地踏入油气平原有关系。过了哈萨城,越过西耳焦巴镇,在地上挫个洞就能喷出石油来。在当今油气资源越来越贫乏的情势下,虽然不能挫个洞就能有油气出来,但凭着一些科技手段,在“油锅”的边缘分上一杯羹(有人形容油气平原的石油分布象一口锅,中间多,四周少),这还是能做到的。
不过,以现在的实力,以色列不敢轻易地从两位老大的蛋糕盘子里去硬划一刀,伊斯兰的“沙坑”虽然不好对付,但终究是有办法可想。要是惹怒了两位老大中的任何一位,无论哪一位来干预中东的事物,以色列的日子肯定比“回收”行动前难过。
有了如此的心态,眼前的这场城市争夺战也就成了一个有心,一个无心的事态——以色列是有心人,他们也明白主角算他们一份,但怎么演还得看后面的两位大导演怎么说。以色列打的算盘是能拖就拖,只要能维持现在的战线,一座哈萨城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
而另一位主角,严格来说,可以说是一堆主角,还在盲目地发动“圣战宣言”,各色人等——阿拉伯势力的各个方方面面,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各自的想法,还在努力地表演着。东部靠进东盟势力的国家,已经在得到中国明确不参与死海周围的答复后,开始转入冷眼旁观;叙利亚和埃及在得到实惠的前提下,有意无意地打压着本国的“忠诚的真主的卫士”的宗教势力。真正的可以算做是主角的约旦人,反而被大家摆在一边——你喊打,好啊,我们支持你,但也只限于精神上的。
有了这些前提,这场城市争夺战被大部分人当做是游戏——以色列人用明码通讯告知参战部队袭击哈萨城的时间,而在约定的时间,无人战斗机,短程战术导弹会如约而至,正点到达哈萨城的某些地点。而后就是约旦部队的大规模撤离,留下一堆废墟饱受战争之火的洗礼,当然,袭击过后,约旦部队是照例要重新“夺回阵地”的,毕竟,有些人是需要一些实际的东西让大家看的。当然也有些誓死保卫“真主阿拉”土地的战士,在第二次袭击中,试图利用空防地道渡过“不平凡的时间”,但在美制“雀舌—Ⅱ”钻地导弹的威力下,全体追随“阿拉真主”而去。
一些媒体也在第二次城市争夺战后,纷纷派上了自己的战地记者。而很多的记者也乐于接受这项差事——能准确地掐准时间,在炮火中来去自如的战地采访,哪一次战争有如此好的机会?当然,这次战争也被记者们下了定义,“历史上最轻松的,最富戏剧性的,也最无聊的战争。”
唯一悲愤的是约旦的记者,“难道世界抛弃了我们?”,流亡到边境城市的约旦《真理世界报》不止一次地使用这样的头版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