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尚武,都是硬骨头,坐下来能辩理,上讲台能讲学,撸起袖子能砍人,拉起队伍能打仗,你看看这个国家是什么气势!
孙存周先生有句话,真武者,“文能素手科,武能舍身临阵”,也就是太平时参加科考,能高中状元,取卿相位,治国安邦。危难时,能投身行伍,捧元帅印,十荡十决,方是男儿本色。
传统文化里的文、武二字,大得很,没有点儿指点江山的气魄,接不下来。国术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宝石里的金刚钻,翡翠里的祖母绿,他是传统文化里“文武两道”的精华沉淀凝结而成。学习传统武术,必须把自己放到传统文化的大背景里去,才能真正理解武术的本质。研究传统武术,更要从传统文化中去探寻他的展脉络。
我一直想把自己在学习传统武术期间,从传统文化中的得益总结一下,以供大家参考。不过这个话题太大,小弟严重的底气不足,所以想好好读两年书,练两年拳再说。但是现在推广活动在不断的扩展,我感觉有些朋友练功总不太对路,反思一下,很大程度上是思想方法的问题,现代教育的思维模式,放在武术上,未必好使。所以只好把这些年的一些想法,胡乱攒攒,提前出炉了。思维上、逻辑上比较混乱,但因为咱们不是专门做学问,只是通过探讨古典文化,来寻找修习武术的“钥匙”,所以我就漫无边际的聊聊,对错与否,兄弟们一笑了之。有考据典故失误之处,还请大家包涵。有愿意参加讨论的,也请畅所欲言,小弟在这里抛砖引玉吧。
先从武术的思想谈起。武术的指导思想成分很杂,基本上儒、释、道、法、兵、阴阳、纵横都有。而且这几家的思想,在武术这个熔炉里,又进行了融合和再生,所以武者眼中的孔子、老子、如来是另外一个样子。因此奉劝朋友们,千万不要拿理来套武术,用李仲轩老人的话来说“形意拳有自己的歪理”。武术的思想核心其实是实用主义,合则留,不合则去,这点大家一定要认清楚。没办法,战场上下来的东西,不实用的,在刀光剑影中都被淘汰掉了。学武术,得从孔老夫子开始。为什么呢?讲学习,他堪称“万世生表”,是当学生的典范。“三人行,必有我师”,没有这个态度,什么学问也做不好。
我曾给朋友们提过“为学日进,为道日损”。站桩是练内功的东西,内功来自道家,所以站桩脑子里东西越少越好,混混沌沌最妙,等着灵机自现。但是武术他是个技术活,学武术是要“为学日进”的,这方面,就要研究儒家的道理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绝对是实用主义的典型,不是单拿某一家的思想能解释的,所以练武术的人得有大心胸、大气魄才行,眼界要高,兼容并蓄,别没练几天,自己就挖个某某派、某某宗的坑把自己埋了。那样一辈子掉在“文字障”、“知见障”里出不来了。
怎么认识和学习武术?灵山有个观点:武术是个人的国防。现在的传统武术是从古代冷兵器战场上脱化而来的,所以传统武术和过去政治、军事思想密不可分。大家就跟着我从这个视角切入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吧。先看《论语》,下面两段,我用的是南怀谨先生的诠释。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这是《子路》一篇的结尾,这篇开头说:“世而后仁”,又说“善人为邦百年”才可以建立一个国家文化的基础。我们知道周公、孔子,都在身死百年之后才慢慢弘扬出他的文化思想,然后影响了后世几千年。至于军备武功,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善人来领导,只要七年之间,就可以保家卫国了。“即戎”,把军事上的国防建设做好,可以用兵应敌。但要有上面的重点——善人。善人并不只是做做好事,拿点衣服去送送人,做做冬令救济的善人。这个善的意义很大,是包括了道德、学问、才能。这样的人领导人民七年,就可以富国强兵了。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是《子路》的最后一段。这篇第一段,是子路问政。现在把孔子这句话放在《子路》这篇的最后作结论更妙。因为子路的个性比较冲动,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孔子骂过子路,“暴虎冯河”,只晓得用武力、用军事,偏向于武功,而不懂得为政之道。可是在这里的结论,却主张一个国家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国防,不能忘记军事。如果不教人民军事的知识和技能,不巩固自己国防上的战备,等于自己要把国家丢掉,是不可以的。
孔子在许多地方,表面上看起来,不大赞成用武力解决问题,但对于国防的战备,他认为非常重要。个人的修养也是如此,随时要准备战斗的精神,但不轻易用兵。
中国武功的道理也是一样,练拳、练刀、练剑的人,要练到最高的武功,不是为了轻易杀害别人,而主要在于求得和平的自卫。这是南先生《论语别裁》里的文章,我认为说的透彻极了——文武兼修,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的宗风。儒家的“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其中射就指格斗类的体育技能,在当时他兼有强身和护国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尚武,都是硬骨头,坐下来能辩理,上讲台能讲学,撸起袖子能砍人,拉起队伍能打仗,你看看这个国家是什么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