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襄阳
作者:江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289

襄阳古城

(http://www.xf.gov.cn/xfly/jingdian/wall.htm)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如今,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汉江临泛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题襄阳图

唐-徐贞安

画得襄阳郡,依然见昔游;

观山思驻马,汉水忆回舟。

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

图画空咫天,千里意悠悠。

==============================

隆中胜迹

(http://www.xf.gov.cn/xfly/jingdian/lz.htm)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这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湖北襄阳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乡秀色。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主要景点

隆中牌坊: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隆中的标志。诸葛草庐:公元1987年重建的仿汉建筑,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此作《隆中对》。

武侯祠:始建于晋朝(约公元361年),是祀奉诸葛亮的祠宇。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卧龙深处: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相传诸葛亮常在此交友聚会。躬耕田:乐山与隆中山之间的诸葛亮庙冲的一百多亩田地。当年诸葛亮躬耕陇亩于此地。

小虹桥:是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出入必经之桥六角井:是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时生活用水井。

隆中书院:公元1987年重建,原为武灵王学业堂。老龙洞:是一处泉水溶洞,诸葛亮当年躬耕陇亩,引此水灌溉。

腾龙阁:位于隆中山巅。它是一座内高十层,外观五层,气势雄伟的楼阁。抱膝亭: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后人凭吊诸葛亮抱膝长吟之

========================

襄阳护城河

(http://www.xf.gov.cn/xfly/jingdian/hch.htm)

襄阳护城河在宋代的平均宽度就在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在保存着原样。在城的东北角,沿河开辟一块场地作为公园。这里绿荫处处亭台楼阁,水榭拱桥,相映成趣。有动物园,溜冰场等。最惬意的莫过于架船沿着护城河,绕着古城荡桨而过。

==========================

三国楹联赏析:襄阳古隆中

(http://www.xycity.cn/show.aspx?id=246&cid=45)

[dvnews_page]

1.古隆中牌坊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三代下一人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2.武侯祠

卧龙遗迹

[董必武1965年1月书]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上联用少陵句。红安董必武题1965年1月]

三顾遗迹

[八二年秋方毅]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一九六四年岁首题为襄阳隆中诸葛草庐寄自北京什刹海郭沫若]

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

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

[一九八二年四月,陆定一为“诸葛故居”题]

垂功刘氏业,

遗范汉家风。

[湘醴李铎为襄阳隆中诸葛故居撰联,甲子盂夏于隆中]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光绪二十八年冬十一月上旬之吉,权四川盐茶使者剑川赵藩敬撰]

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

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

伯仲之间见伊吕,

先生有道出羲皇。

[滇南黎天才集杜工部句]

布衣吟啸足千古,草庐频频,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

竹帛勋名传两代,汉祚将终,霄沉羽(重鸟),杜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

[光绪七年三月之吉浔阳吴耀斗谨识]

汉室溯臣劳,当运际扶危,合让先生出头地;

蜀都崇庙祀,幸恩承秉杲,更从遗像仰擎天。

[同治八年岁在已巳春三月既望,升任四川按察使湖北安襄郧荆州兵备道,长白英祥薰沐敬书]

出处媲耕莘,寄命托孤,卓尔卧龙诚国士;

忠勤昭伐魏,大星遽陨,咄哉司马叹奇才。

[道光戊申仲春月,知均州事仁和县尧城敬题]

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民国甲戊孟秋黄冈李云题]

大猷是经,谋国早读隆中对;

淡泊明志,慕公好为梁父吟。

[重修诸葛武侯祠落成纪念,襄阳县政府地方财务委员会谨志]

沧海正横流,筹笔敢忘天下计;

云霄一羽毛,耕桑长见古人心。

3.三义殿

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

君臣一德,兄弟一人,无双后汉一人。

[辛酉冬静轩书]

当年正气扶元气,

万世人心仰赤心。

4.三顾堂

诸葛草庐

[郭沫若题]

诸葛大名垂宇宙,

隆中胜迹永清幽。

[上联用杜句。董必武题一九六五年一月]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一九八四年四月,王任重为诸葛故居题]

隆中对,出师表,壮志未遂,长使英雄泪;

三顾堂,梁父吟,遗址尚在,想见古人心。

[沈鹏壬戌端午后三日客次襄阳,为隆中诸葛武侯故居书]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

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壬戌岁之初夏,曹立庵书于襄阳古城]

问鼎三分三顾地;

出师两表两朝心。

[壬戌七月,阎钧江八十三岁时书]

与孟德同时,先后相汉,而行谊判若霄壤,大节凛孤忠,孟德能无死悔;

为仲达所畏,进退视蜀,倘将星不陨渭滨,王师捷六出,仲达焉得生还。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夏口杨铎拜撰]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5.卧龙深处

卧龙深处

[甲子春,王任重题]

藏龙深处

[陈天然书]

吟啸待时

[壬戌年夏,王树人书]

文章两汉两司马;

经济南阳一卧龙。

[游武侯祠题意联一幅。尔重一九八四年六月]

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

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

[光绪十四年七月既望,山阴布衣单家驹]

才须学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读本始;

法以威之,亲贤臣而远小人,纪纲当先。

[一九八三年岁次癸亥之秋,附骥之思因附记之。蜀人方滨生书]

隆中山有幸,龙蟠虎踞留遗貌;

大业功未成,鞠躬尽瘁感后人。

[乙丑年孟春月,波啸敬书]

楚国离骚兴废鉴;

南州多士栋梁才。

[甲子冬十月,李国平并书]

不识荆山贵璞,景升父子长遗笑;

若无玄德诚意,卧龙先生空抱膝。

[乙丑年孟春月,云轩撰句,晓州书]

鹿门乃沔南名士,水镜知人,伏龙,凤雏皆俊杰,崔,徐独谓信然,魏何多士;屈石韬,孟建,为有同志才相酬。

豫州系汉室后裔,高祖风气,云长,翼德敌万人,周,程尝称枭雄;军无善计,奔袁绍,刘表,不得卧龙难飞。

躬耕志未忘,终成伯业西川富;

三顾迹长存,赢得隆中草木香。

才堪王佐,松风犹识隆中对;

业济两朝,世人常叹蜀道难。

[乙丑孟春静庵]

6.草庐亭

扇摇战月三分鼎,

石黯阴云八阵图。

7.抱膝亭

亭势凌云,抱膝迥留千古胜;

台形丽云,观星总括万年奇。

8.丹青苑

西亩躬耕,岩端神犹在;

嘉宾时来,余典歌未衰。

[丹青苑落成,题此联以恭侯嘉宾。云轩]

9.民间收集的对联

空山苹藻思灵泽;

故国松楸梦惠陵。

隆中山育英才,英才弼国家;

武侯祠敬先贤,先贤作楷模。

鹿门学道,跪床下,不耻下问,方得一声聪慧;

西蜀施政,坐府中,非慎不断,才使八方肃静。

老龙洞泉水,滋故土莘野;

诸葛公智慧,济西蜀生灵。

老龙洞泉水不竭,应思躬耕古贤者;

小虹桥溪流焉断,该想开拓今后人。

凤凰台栖凤凰,凤凰行影何在?

三顾堂纪三顾,三顾遗迹求存。

少年时,失双亲,流寓襄阳,苦读;青年时,交游士林,躬耕陇亩;受任时,内困外乱,国中惊扰;托孤时,一身国任,君主诚信;临终时,巧安排,死而后已;

新野时,烧博望,取信关张,众服;赤壁时,出使东吴,运筹帷幄;取川时,东念北顾,天下知晓;南征时,七擒夷酋,孟获悦服;北伐时,任指挥,鞠躬尽瘁。

================================

襄阳史志

(http://www.xycity.cn/show.aspx?id=287&cid=46)

[日期:2005-04-20]来源:中国襄阳城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

[dvnews_page]-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中华民国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湖北省襄阳专员公(1968年8月改称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属湖北省襄樊市。2001年改为襄樊市襄阳区。

=============================

摩崖石刻:“襄樊铭”

(http://www.xycity.cn/show.aspx?id=387&cid=46)

[日期:2005-04-24]来源:作者:佚名[字体:大中小]

[dvnews_page]

襄阳、樊城隔江相望,虎踞汉水中游,控扼南北,系华中地区交通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襄阳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真武山东麓,紧邻“马跃檀溪遗址”,有一处摩崖石刻“襄樊铭”,它记载了754年前发生在襄樊的一场意义非凡的战役。“襄樊铭”又名李曾伯纪功铭,亦称大宋碑,是为了纪念南宋末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击退蒙古南扰、光复襄樊两城而镌刻。(京湖制置使为掌管今湖北和河南一带诸州军事的地方行政长官,编者注)

摩崖铭高2.7米,宽3.1米,四周有阴线装饰边框,框内上方正中横刻“襄樊铭”三个大字。铭文由序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共11行79字,每字约25厘米见方,为阴刻楷书竖行排列。前7行为序言,通达明了:“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后4行为正文:“壮哉岘,脊南北。翳塘壑,畿陵谷。乾能央,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其大意是:雄壮啊,南北分脊的岘山!陵谷变迁,你是一座壁垒。天命圣武,使襄樊失而复得。你真是大宋王朝千万年的屏障。

李曾伯收复襄樊

南宋末年,宋联合蒙古灭金,导致蒙古南下侵宋。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襄樊一带被宋蒙双方忽视,几乎成为荒无人烟之地。只有在夏季涨水时,才偶有零星的宋蒙间贸易,甚至不知何时,竟又落入蒙古之手。

襄樊失而复得,李曾伯功不可没。李曾伯(1198年—1265年)字长儒,号可斋,覃怀(今河南武陟县西)人,后移居嘉兴(今属浙江),进士出身。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任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后调任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兼湖广总领、京湖屯田使。

淳祐十一年(1251年),就任京湖安抚制置使不久的李曾伯认为,郢(今钟祥)、襄(襄樊)一带的地位很重要,尤其是襄樊绝对不可弃之不顾,便在修复郢州城后,向朝廷请求一万五千名兵力增援及钱粮支持,打算收复襄樊。朝廷从别处给他调派八千人支援,并拨钱一千万贯作为军费。这年四月,李曾伯派荆鄂副都统高达、幕府王登,率二万一千名荆湖军,向盘踞襄樊的蒙古军队发动进攻。战斗中,南宋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一举攻克了襄阳、樊城。

为襄樊筑建“屏障”

收复襄樊后,李曾伯又下令筑城,限期两个月内在城内建造营房一万间,以备屯驻之用。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大为增强。

鉴于“筑城容易守城难”,次年(1252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点经营襄樊的建议,包括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朝廷部分采纳其建议,下拨一百万缗的屯田及修筑渠堰补助费,并免除襄、郢之税三年。到宝佑二年(1254年)上半年,李曾伯调任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时,已有6276户军人家眷迁入襄樊定居,使其渐渐恢复生机。

比较而言,历来对襄樊防务工作进行得最彻底的,当属李曾伯率领的军事集团。他为后来宋蒙襄樊攻防战时,吕文焕踞城抵抗六年打下了坚实基础。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三月,襄樊再次被蒙古攻破,南宋失去最重要的军事屏障,自此兵败如山倒,又过了短短六年,即被蒙古所灭。

李曾伯以文臣主军,擅长边疆军事,遭到主和派奸相贾似道的嫉妒,于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遭弹劾,被革职,不久去世,葬于江苏宜兴善卷山。

被人遗忘的“襄樊铭”

“襄樊铭”字迹端庄工整,苍劲有力,是湖北境内上乘的大型摩崖石刻。它既是襄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南宋末年政治、军事史的珍贵资料,同时又是书刻艺术的精品。

1981年12月30日,“襄樊铭”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些年,襄樊市人民政府筑亭加以保护,结束了其建成以来长期暴露野外、风吹雨淋的历史。

历经700余年的风霜雨,“襄樊铭”部分铭文字迹漫漶,其中8个字模糊难辨,令人堪忧。其周边环境也不容乐观,一是由于紧邻通往东风电气厂、虎头山、真武山的公路,每天进出车辆频繁,震动及灰尘都会对石刻产生不利影响;二是亭前长年摆放的花圈、火纸摊点有碍观瞻,周围垃圾遍布。

作为市民,我们亟盼有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给省级文物“襄樊铭”营造更加和谐的生存空间。这样,既无愧于有功于襄樊的先人,又造福于子孙后代,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