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长安城,虽然还没有到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却也有着新草柳枝抽嫩芽,遍地金黄铺菜花的盎然春意。蜂蝶花丛舞,鸟儿满天飞,文人雅士对酒当歌,山村野人狂饮野欢。
如此美景之下,王莽却正在书房奋笔疾书,虽然灵魂转换,可令人惊奇的是,以前王莽的书法底子都还在,这也给了如今的王莽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王莽要做的事情就是:抄袭!
当然不是抄袭现有的东西,而是把未来的东西提前写出来,借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抄什么东西?抄谁的东西?
王莽早已经想好,《农政全书》此类书籍,即便自己写了,而且出去了,对自己的知名度也不会有太大提升,而且书内还出现大量陌生名词,这他又要作何解释?要知道,外表来看,他只是个十岁的孩子。
既然实用性、利民性的书籍暂时不能表,那么只好写一些迎合当今统治阶层需要的书了。
如今这大汉的统治阶级自然是地主阶级,地主阶层的权贵人物又以儒家学派为治国核心,那么他王莽要抄谁的呢?
郦道元的《水经注》?那是写地理水利的,曹雪芹的《红楼梦》?那些儒家大儒可不会喜欢这种对于他们来说充满了叛逆的书,刘勰的《文心雕龙》?这倒不错。
先作为一名尚未成年的外戚,过早的介入今、古文学派之争,这种行为是很不明智的,倒向哪一派都会受到另外一派的打击,如今今文学派虽然暂时蛰伏,可谁也不能忽视他们百年来积攒的实力,那实力绝对可以轻松的秒杀王莽。
即便王莽有心支持古文学派,可如今他也不能过早的暴露自己的意图,所以写一本,没有任何倾向性,但又深受两学派支持的学术性书籍是他最好的选择。
其次,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这种巨著一旦写出,虽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非议,可他的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足以让王莽在一段时间之内,成为大汉知识分子口中经常谈论的人物。
当然,这种巨著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著成的,王莽整理了一下思绪,从第一篇开始写起。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一行漂亮的隶书出现在了黄漆漆的麻纸上,此时隶书尚未广泛应用,篆书仍是汉代的主体文字。
王莽决定在西汉引一场文字的改革。
--------分搁线-----
这边的王莽奋笔疾书,另外一边的元帝正意味深长的看着他的爱子,问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曲《高山流水》,康儿,你在里面听到了什么?”
刘康不假思索的说道:“禀父皇,儿臣在里面听到了浑厚淳朴的高山、慷慨激昂的河流,还有一丝知音难求的苦涩。”
元帝哈哈一乐,脸上的悲伤一扫而空,击掌赞道:“好一个知音难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亡,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说起来,寡人已经有十多年未从弹奏这《高山流水》了,如今,有康儿这个知音在,寡人又怎会知音难求?”
偎依在元帝怀里的傅昭仪面色一喜,不依的撒娇道:“陛下,那臣妾呢?”
元帝捏了捏昭仪的脸,口中说道:“康儿是寡人的知音,不就等于你也是吗?要知道,康儿可是你我的骨肉。”
傅昭仪做出一副极为欢喜的表情,身体又往元帝怀里挤了挤,看样子,恨不得要和元帝融为一体。
这时的刘康极为识趣的低下了头,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只是他眼中的那一抹喜色怎么也抹不去。
元帝拍了拍傅昭仪,抬起头看着刘康,越看越满意,越瞅越觉得对眼,片刻之后,他开口说道:“康儿,明日寡人决定在宫中举行一场乐会,到时候你也参加吧。”
刘康大喜,这是让他在群臣面前表现的机会,那个太子大哥他还是知道的,什么都是半斤八两,他拿什么跟我比,想罢,刘康笑的更开心了,可即便内心笑翻了天,可他面上还是毫不改色,口中更是说道:“谢父皇恩典,儿臣尽力而为。”
傅昭仪也满意的在心中点了点头,她感觉她的儿子距离皇帝的位置,又近了一步,而她,距离皇太后的位置也更近了一步,只要,元帝继续恩宠着她们母子。
元帝突然间问了一句:“康儿可是十岁?”
傅昭仪愣愣的点了点头,元帝笑眯眯的说道:“那岂不是和皇后的侄子――王莽一般年纪?”
刘康这时也点了点头,他开口说道:“那日父皇遇险,儿臣恨不得以身相抵。”
话音刚落,刘康的面色突然极为古怪,他忽然想起,那日她的母亲可是在现场的,而且当时很没风度的藏到了座椅之下,刚才急刻间,只顾着表忠心了,竟然忘记了这么一茬,想罢,内疚的看向了他母亲。
傅昭仪的脸色这时也很不好看,狠狠的瞪了刘康一眼之后,又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只是元帝还是很准确的把握到了怀里佳人的娇躯有那么轻微的一颤,嘴上露出一丝微笑:“好了,过去就过去了,寡人只是突然想起,那王莽和康儿是一般大,都是少年英才,想必应该都会兴趣相投,恩,有时间你们见见面。”
傅昭仪在心里已经把王莽骂了个底朝天,洁白的糯米牙挤出了这么一句话:“明日不就有时间么?陛下的乐会,作为太子的陪读,他敢不来?”
元帝心领神会的笑道:“爱妃说的极是,他不敢不来,到时候康儿你就可以见到他人了。”
刘康自然是笑着点头应道:“康儿会的。”
--关于篆书----
篆书: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