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捐官(求收藏)
作者:贾少砥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715

等到了第二天,贾华早早的起床,他如今的病势已经基本康复,只是倪、李二人关切,才让他在医官中静修身体。梳洗一遍,贾华叫过老六,让他带路,自己和老赵跟在后面,他们便要去造访洪师爷。

清末这个时期,朝廷昏聩,吏治**。朝廷为了敛财,一方面出现设置管局,收取厘金,另一方面卖官买爵,除了正常的捐官之外,又出现了像海防捐、地丁捐、万寿捐这样各种名目的捐官。这段时间,但凡手中有几个钱的,都会捐一个上顶子。

捐官制度并非一无是处,它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个特殊产物,由士民向国家捐资纳粟以取得官职。其实最早是在秦朝出现的,据史书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之以爵”。此后到西汉时,则形成制度,以下唐明都有捐纳,到清朝此风最盛.

历代捐官都是在当时边关多事,国库开销甚大,不堪重负,朝廷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启用的一种临时募集款项的方法。一般都会先是用爵位换取粮饷,若此做法还不足以解决问题,最后才会出卖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

清代以前,众多捐官者并非捐了官职便可做官的,他们还要通过精心选拔,只有其中有出类拔萃者,或者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会被授予实际官职。其他若是不学无术者,一般都是赏赐个空头衔,或者散职大夫,并不会授予实际官衔。

本来捐纳制度在历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但历朝对捐官制度,管理的十分苛刻,对买官之人也有种种限制。并且捐官所得的收入,一概都归国库。

这些捐官者都能有一般的农、工、商晋升为士人,成为正宗绅士。这种制度对于那些应试未成,或并精通其他经科士人,开了另外一条门路,除了清朝外(清朝也有,但是凤毛麟角),历朝纳资捐官者中,也有很多声名卓著者。

清代捐官开始于乾隆年间,由于官吏贪污和乾隆的铺张浪费,国库空虚,一遇灾荒,就入不敷出,朝廷便会大开“捐纳”之门。当时尚且按前朝例,捐纳只开有常捐,常捐只捐出身虚衔。到了咸丰年间,为了讨平洪杨之乱,开设大捐,大捐则是卖文官知府以下,武官守备以下的实职官。清朝卖官之风打开,之后又以同治、光绪两朝最盛,在这两朝中自上而下的官员,多是捐纳得的官。

按照捐纳制度,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而且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及穿官服的待遇。这些都是朝廷行政授予的行为,所得收入自然都应该划归国库。但有清一代并不如此,这时的卖官鬻爵便是个体经营。海防捐不是为了组建海军,而是为了给慈禧太后筹集修缮颐和园的款项,地丁捐更是荒谬,本来康熙有“盛世兹丁、永不加赋”之说。这便限制了人头税,为了增加税源,各地便巧立名目,河南李鹤年为了组建毅军请借洋款,而为将来归还之计,便开设地丁捐,规定凡有地百亩者,需捐银百两,可得从九品头衔。这一制度便是从一般的买官,变为强制卖官的行为。

由于河南地多贫瘠,很多人无法筹集到足够银两,以至于家破人亡。据后世历史记载:“嗟乎!豫遭遇此等奇灾,民之死亡过半,牛种耕具百无一存,即日后稍有转机,岂能如额征收,以偿数百万之巨款。”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唉!河南遭到这等灾害,老百姓死亡过半,耕牛工具,也买卖一空,即便日后有了好转,又岂能担负起赔偿数百万巨款的能力。

至此,捐官制度已经不在是科举制度的补充,而是地地道道的依附在民众身上,吸食民血、民膏的寄生吸血虫。捐官名目不但中央可以开设,就连地方省级都可以公开招娟。而且不像前朝,对买官的人更是无任何限制,地主、商贾且不必说,连流氓、盗贼等也无例外。更重要的是捐官所得,不是流入国库,而是装进了私人腰包,至此原本封建政权原有的补授制度,监察制度,任免升迁制度至此已经当然无存,吏治彻底崩坏。

伴随着清廷吏治崩坏,很多不学无术之人充任官吏,这些人且不说掌管民务,就来往文书,也不知如何使用。这样在清末便生出另外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在晚清官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便是师爷这种职业。其中又尤其以绍兴师爷最为出名。

洪师爷便是浙江绍兴人。他现在居住的地方本是一家富户,后来这家主人捐了官,放了一个县令,便在开封买了另外房产,就将这房屋买掉。赶巧洪师爷的一个朋友买下,他原本早就有意告老,要回绍兴老家,可这黄河突然决口,阻断了回乡的道路,便在朋友的劝说下,搬到这花园口镇上,暂时安顿下来。

贾华他们过来,洪师爷尚在朋友家看书,便由下人的带领,先到了正堂休息。进了院子来,正居中的便是三间青瓦房,两头各有两个房间,只是房间上落了锁。据那下人讲,这里紧有他和主人两人居住,又本是租用朋友之所,但凡空着的房子,洪师爷都让他锁了起来,免得惹出什么麻烦。

众人进了正堂,只见上头也悬着一块匾,匾额上写有“难得糊涂”四个字,下面落的是贾钰信的款。贾华忽然一愣神,他知道这洪琉熙师从王宝鸾,这王宝鸾本是柳体大师,想来这洪师爷文宝应该不差,这匾额即便不是他亲手所书,也应该是其恩师所写,却不曾想到居然挂的是贾钰信的匾额。贾华不觉对这位爷爷肃然起敬。

匾额下方正当中悬着一副字画,那画画的是山水,山水用笔绵邀,骨秀神清,可谓画中逸品。贾华自是看不出来,他只是留意到落款,是用小楷写成:同治四年乙丑,兄銮坡右迁河道总督,今留画于弟,略表相契。画的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品节详明德行坚定,下联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次才是洪琉熙洪师爷的款。

“这字画和匾额,是我家老爷好友相赠,本要带回老家,却没曾想会耽搁到此,便只能先摆放在这里了。”那下人见贾华专注字画,上前说道。

“洪师爷果然好逸致。”贾华随口夸了句。

“大人夸赞,我家老爷可当不起,他总是常言,这匾是耿介之士所送,画是当世大家所书,也就他这对联,充充门面而已,真是让大人见笑。”那下人一笑回了句,便将贾华等人让于上座。自己转身去找自家老爷回来。

“老赵,你跟爷爷最久,这洪师爷和爷爷究竟交情如何,昨天你也没有说清楚,还有爷爷的匾额怎么会挂在这里?”贾华满肚子的疑问,对老赵问道。

老赵还没有说话,外头洪师爷手里拿着一根旱烟袋,已经走了过来。

“洪老头,这几年不见,怎还是那个老烟袋,我还以为它早不行了,却没有想到你还能出气呀!”老赵示意贾华不要开口,率先道。

洪师爷今年六十多岁,可能长久操劳,头和胡子都没有一丝黑色,只是精神矍铄。他进门一见老赵,先是一愣,很快就笑着道:“是呀!是呀!我这根不比你那根,你是常没气,我是常有气。”

“好你个洪老头,还是从不吃亏。”老赵笑骂一声。

“这个要看是谁了?你是小人,我是君子,我这堂堂君子,当然不能吃你小人的亏了。”原来这老赵当年是陕甘一带有名的侠盗,专门偷盗那些为富不仁。而洪琉熙只是师爷,遇事动动口便行了。两人后来在贾钰信那里结识,洪琉熙便一直在老赵面前,以君子自诩,他的理由很简单:“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昨晚临时有事,不能在零点更新,特此致歉!另外根据读者建议,作者决定,每天的晚上八点和零点将是更新时间,贾少会尽量按时更新。

另外再求收藏!若是收藏突破三千,下周便每日更新三章来报答读者!!!!!!

收藏!收藏!让收藏来的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