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张勇如此犹豫,刘都尉有点急切道:
“将军,没时间再考虑了,现在匈奴就在城外,即使我们挡住了这波,但后面的呢!怎么挡?用什么挡?”
“至于我们的援军,将军你也不是不清楚,我们整个镇北军加起来才十五万人,其中还包括了我们五个县城的守备军在内。”
“也就是说后方援军就算全部出动也十二万多人,可匈奴那边呢,后续兵力绝对不会低于二十万,再加上前锋十五万大军,总共就有三十五万。”
“到时援军救哪?救哪都不好,最多能牵制一部分敌军,给我们减轻点压力而已。”
“所以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将军,请出‘将军令’吧!”
说完之后刘都尉单膝跪地,以示请令。
“请将军出令。”
“请将军出令。”
“请将军出令。”
……
剩下几人见刘都尉如此,也单膝跪地请令。
“刘都尉快快起身,不必如此。”张勇先是将刘都尉扶起,有对其他人道:
“你们都起来吧!我出令便是了,是我之前想的有些乐观了,刘都尉说的不错,敌人兵马太多了,最后我们能靠的只有我们自己。”
他现在也是想明白了,刘都尉说的不错,援军只能减轻一部分压力,无法解陶林城之围,最终还是要靠陶林自己守住才行。
说起来这刘都尉还是和自己平级,不但拥有宗师级的修为,而且掌控着整个云中郡的城卫军。
只不过近期在陶林驻防,暂时受自己管辖罢了,能有这番见识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不过虽然已经答应了下来,但张勇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
“刘都尉,我这‘将军令’下了,可就没有回头路了,你做为云中都尉,现在还身处陶林城中,自然也逃脱不了,就不怕城中百姓唾骂,不怕太守责难吗?你有没有想过后果?”
请出“将军令”的后果吗!
众人又是一阵沉默,
刘都尉也是陷入沉思
……
将军令!
是太祖皇帝立国时,给边疆将领赐予的一种特殊令牌,代表着将军的至高权力。
并且“将军令”只有守城将领才有,大汉有多少座边疆城池,就有多少枚将军令存在。
如果镇守城池的将领要调离到他处,则必须交出“将军令”,由新接任的将领持有。
至于后果,
“将军令”下达之后,满城皆兵,城内所有一切全部由将军管制。
如有人不从,视同造反,夷三族。
而且这里的管制可不是寻常的军管,而是城内所有人员、无论男女老幼,全部都征召入伍,再由将军派人统一安排划分。
武者编队入伍,参与战斗。
至于妇孺老幼,身体强壮者编入辎重部队,负责后勤物资运输。
并且除哺乳期外的妇人小孩之外,所有人员按男女分开,在将军指定地方同吃同住。
至于家里的物资,小户人家可以暂时全部封存,
然大户人家则必须全部登记造册,以充军资,待战事结束之后再做结算补偿。
当然,这补偿是战争胜利以后才有的,至于失败则一切皆休。
因为大汉律法规定,“将军令”下达之后,既表明全城皆兵、全城皆有死战之意。
令出,
要么战争胜利。
要么全城死绝。
如果投降敌军,视为反叛,多少人投降,就有多少人的家族覆灭。
如果选择突围,则视为战场逃兵,出来多少人,杀多少人。
与城同在,与城同亡。
……
并且“将军令”也不是能随便下达的。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
若是“将军令”下达之后,杀敌没有万人之上,就算最后战争胜利了,军营中所有屯长以上各级将官都要依律追究责任。
责任大小按敌人首级多少而定,斩首八千以上,则为轻判,可暂免官职、留待他用。
斩首三千以下,则为重判,可废其修为,押入刑牢、再行审问……
这番规定自然是限制边疆将领,不分敌势,频繁下令。
因为此令刚刚颁布时,民间有人热血沸腾,有人不明觉厉,但更多却是怨声载道,认为此令太过于极端、过于残忍。
此令一下,
城中百姓即会分开隔离,一家人被生生拆散。
到时,
子不得见其母,恨以往侍奉难免不足,
母不知儿冷暖,恐城高风大又忘添衣,
妻忧思其夫,不知今生能否再次相见。
……
城上流血
城内淌泪
城还未破,但城内惨像已生,到时影响到将士士气,反而不利于战事。
况且,按此令行事,就算是最后胜利了,但整座城池也会元气大伤,短时间之内难以恢复往日景象。
……
因此,除了民间有大量的反对之声外,当时的朝廷中也有大半朝臣反对此令。
还联名上请太祖收回此令,不可行这桀纣之事。
但太祖皇帝只是说了几句话,就压下了天下人的不满,或有不服者,但又知该如何反驳。
……
因为太祖皇帝说过:
“尔等所担心的惨状,在没有‘将军令’的时候,大汉所有边疆将士的家里,日日都是如此。”
……
“尔等所担心的战后恢复,等胜利自然可以从敌人那里得到补偿,如果不够,就拿敌人的头颅来和朕换。”
……
两句话,不但将天下的反对声压下,更是让大汉所有将士士气高涨。
不过为了防止边疆将领乱用“将军令”,到时又过于劳民伤财,后来太祖还是做了一些规定以做限制,并且加入了律法之中。
列入律法之后,却更加激起了将士们的戍边热情,虽然他们并不希望有朝一日会下达此令。
但都以持有“将军令”为无上荣耀。
因为这枚令牌,象征着做为武将的至高权力。
对于将士门的这种热情,这倒是连太祖皇帝都没有想到过的。
并且,在此令通告天下后,边疆民众也并没有大规模迁移的迹象。
之所以会如此,一是朝廷对于戍边的民众有着各种各样优惠政策。
二来,来边疆的大多都是些破落户,或是经商之人,对于边疆那频发的战事,都已经早有了心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