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北直隶地区还未形成如李自成、孙可望那样的巨贼大寇。但此刻的北方犹如一个很大的蛊坑,里面装的都是饿疯了的人,最后能活下去的都是强者。如果不能尽快解决粮食的问题,迟早会出现像李自成那样的强大势力。
李自成实力再强,也只是在河南、陕西、湖广一带活动,而北直隶却是大明统治的核心区域。一旦失陷,后果将不堪设想。
目前的大明,在周显眼中,就像一个内部已经被完全掏空的巨人,只有几个强壮的触手还在竭力支撑。
在这些触手中,孙传庭所率的大军无疑是最大的一个。接着是吴三桂、左良玉、秦良玉,还有在扬州与孙可望对峙的那一大窝。而周显,是较为独特的一股势力。他所率的总兵力已过五万,但分散在辽东、朝鲜、山东等地。兵力无法集中,面临的敌人又十分强大,难以形成绝对的优势。
崇祯帝也看到了这点,他下旨要周显尽早平定刘泽清之乱,然后调兵北上,卫护京师。对于周显,他在旨意中没有过多的指责,却询问周显能否将辽南和朝鲜的兵员尽数调回,他已经准备完全放弃辽南和朝鲜了。从中可见,目前的崇祯帝已经慌乱到了什么地步。
在朝鲜的林庆业,崇祯帝指挥不动,但黄蜚却是崇祯帝直接一步步提拔的。如若崇祯帝绕过周显亲自向他下令,黄蜚十有八九会听令行事。
如果真发生预想的那种情况,周显阻止或是不阻止都有问题。金复二州是好不容易收回的,他当然不愿这样放弃。但京师,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比辽南和朝鲜更加重要。真的京师危急,周显或许也会选择从各处调兵。
周显思考良久,觉得只有依靠自己目前的兵力尽快击败刘泽清一个办法。
在此之前,周显之所以选择与刘泽清在长山对峙。除了兵力不足,他没有取胜的把握外,还因为他一直在等从天津上岸的那支奇兵的消息。但那边传来的最后消息是,韩括将他们送上了天津港口后,已经依令前往吕四港。
从那时在现在这么久,高奇他们一直没有消息传来。这要么是中间出现了什么变故,要么是他们隐藏的太好,没被叛军发现踪迹。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时候,他们很难影响战局,一切都只能靠眼前的这点兵力了。
而问题的关键是,刘泽清知道与他对峙的官军兵力。要想取胜,并不那么容易,除非能瞒过刘泽清。
而周显的计划是,如若刘泽清选择在白天撤离,他便尾随在他的后面,尽可能的对他多造成一点折损,然后再到济南城下与之交战。而当知道刘泽清想趁着黑夜逃走时,周显就决定进行一场豪赌。除了选择在正面与他硬碰硬外,还派出七支千人队,从各处袭击叛军,造成官军兵力充足的假象。
如若刘泽清有足够的魄力,就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在官军进攻的时候放弃西撤,与官军直面相战。这本是他在长山一直想做的事情,只不过之前官军占据险地,不与他交战。但他趁着黑夜撤离,并让梅应元率部殿后,是想尽可能的想降低损失。而当发现前有拦截,后有追兵的时候,他心中就开始犯嘀咕。
当梅应元被击破之后,他彻底胆寒,因为他不敢想象周显胆敢以现有的兵力发起进攻。而且在黑夜里看不清状况,他又听到到处都有官军的动静,他首先想到的是周显将在辽南的大军秘密撤了回来。一想到这个,他就浑身发抖,连一点交战的勇气都没有,
虽然后来刘泽清发现,官军的数量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多时,他也产生了一些怀疑。但他没有那个胆量与官军决一死战,且他心中知道自己军心已散。在这个时候,他不仅没有指挥大军反击,还加速向西撤退。
正面猛烈攻来的官军使刘泽清胆寒,从各处穿插过来的七个千人队令他犹疑,而黑夜让他完全摸不清状况。刘泽清的无能超过了周显的想象,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组织起一次像样的反击,只知道亡命向西逃跑。
周显本来预留两千人,一直紧随着交战的两军,没有参战,就是为了防备刘泽清的反击。但事实证明,是周显多想了,他的无能超乎了周显的意料。
此刻,当看到刘泽清舍弃大队人马,又向西逃去时,周显心中明白刘泽清是彻底完了。他扭头向后下令道:“白总兵清理好眼前的叛军还需要时间。沈瑞卿,刘广利,你们两个领着现有人马去追击刘泽清。你们人数太少,不要追的太紧,只用击杀落队的叛军,不断给刘泽清施压即可。最后只要不让他逃进济南城,你们便是大功一件。”
两人拱手应是,领命离开。
周显转向陈锋道:“你去找武志英,告诉他不必在这里与叛军纠缠了,立即赶回济南与李开会和。”
陈锋问道:“二公子,那您呢!”
周显扭头向后,他的身后还立着两总旗,七十二个亲兵。夏舒离开的时候,周显让他带走了一旗的亲兵。后来,顾炎武前往南方,周显又派了一旗的亲兵保护他。最后,周显身边只剩下一旗,三十六个亲卒。
后来,李开听闻之后,从勇字营挑选了一百精卒,让他们保护周显。但最后,周显只留下了一旗士卒。人数总共虽然只有七十二人,但每个人都有马,配备着最好的武器和装备,各个都能以一当百。周显想了想道:“剩下的人全部上马,随我赶往历城。集结大军,再给刘泽清致命一击。”
马蹄疾驰,一路向西。
看着败退下来,四散逃跑的叛军溃卒,他们理也不理,急速飞驰,将那些人远远落在了后面。这些残兵败将,如果给他们时间,他们会重新汇聚到刘泽清那里,但周显不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