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分歧
作者:凌风笑诺      更新:2019-09-05 02:07      字数:2253

大乔还是嫁给了刘备,刘备也放走了吴夫人、孙尚香和孙昭。

其他的孙家子嗣则扣为人质。

放吴夫人,是想告诉孙权我是尊重你孙家的长辈的。

放孙尚香是因为这个小萝莉实在太捣蛋,留着难侍候。

放孙昭的用心就不一样了!这江东的天下是他爹打下来的,他再小也是那个最有资格继承的嫡长子。就算现在孙权大权在握,相信也一定有人愿意追随孙权的儿子。

所以,放孙昭回去,也是为了给孙权内部制造矛盾。

有谋士相随的刘备,做出来的事也多了几分深意。

孙权是矛盾的,他母亲吴夫人天天哭闹着要他救自己的兄弟们。

救人?怎么救?放弃手中的权利?

这可是他的父兄用生命换来的地盘,是孙家的荣耀。

最重要的是很大一部分是周瑜和他哥孙策一起打下来的。

现在他的新势力还未成型,军队大部分握在周瑜手中的。

也就是说,就算他愿意投降,周瑜和那一众老臣愿意吗?

还有,一直支撑着他走上权利颠锋的张昭呢?

事实上,以张昭为首的一众文臣并不介意孙权降于刘备。

士族大家想的更多的还是自身家族的利益。

何况,刘备对士族的待遇是很好的。

在大汉的传统制度模式下,确实没有比刘备做的更好的。

所以他才仁名远播。

因为他在东边站稳了脚,最主要他平定了青州的黄巾,安抚了强如藏霸、管亥之类的悍匪。保全了士家利益的同时,也收服了流民的心。

所以他是成功的!

而且他的成功是打出来的。

刘备落魄的家庭背景让他很容易获得穷苦出身的猛将们的亲睐他对自己皇室后裔的定位和对士人的推崇又广得士族支持对百姓的宽容与仁爱让他顺利的接收了黄巾军和大量的流民。

除了减少税赋和放宽刑法,他治下的地盘一律沿用汉例。

这一点深得青徐名士认同。

不得不说刘备靠上孔融这个贵人是他走得最对的一步。没有孔融推荐的华歆等名士的顶力相助,他能不能撑到陈珪陈登父子相投都很难说。

事实是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别说有人愿意帮你,不踩你几脚都算是对你好的。当然一个人顺的时候也会好事一波接着一波地出现,刘备深得民心后不但有武将纷纷来投,而且有士族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人才储备。

孙策不死,刘备可能会被困死青州。曹操也许会纳戏忠临终之计合袁绍而灭刘备。三国之势也会更加迷离。

但权势的争斗从来都不只是明刀明枪的战争,背后的肮脏从来都令人防不胜防。

孙策太刚,刚则易折!

孙权是一个好的权术家,可他太又想得太多。他不敢太重用孙策留给他的班底,他认为那一众老臣亲周瑜更胜于他,所以他必须培养扶持自己的亲信。

你不能说他是错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没有人愿意做没有权利的傀儡主公。

只是,时间已经不允许他完整地完成这个权力过渡。

历史上的曹操不能南北兼顾,刘备犹如丧家之犬,刘表的不作为,让他可以稳稳当当地按手父兄留下的一切。

可这一次刘备早早地算计,让他无所适从。

而孙偏偏忍不住要防备北边的刘琦。

如果刘备没有过江,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可惜没有如果!

事情已经发生了!

过了江的刘备大军势不可挡。

江东多水,并不是说江南的人都生活在水中,船是生活必须品。

华东平原呢!湖泊虽多,却一样没法建城河流密布,却跃马可过。没有了长江天险,一切变得那么普通。普通到刘备占了那么多地盘,根本没多大战损。

外事不决问公瑾。

可孙权一开始拒绝了周瑜尽出柴桑水师抢占长江水道,将刘备困在江东变成孤军的提议。他认为刘备追杀袁术,兵力不多,只要组织吴越大军便可将其逼回长江北岸。

当徐盛的淮南水师开入长江,拱卫了秣陵当田豫带着管亥等人领着膘悍的青州步兵踏上了吴郡的土地时

一切都已经来不急了!

刘备的大军难以攻入鄱阳郡,也证明了江东子弟并非无能。只是统帅的问题!

一帅无能,累死三军!

孙权不是孙策,他没有能力领军大杀四方,他提拔的小将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洗礼,还达不到运等帷幄的高度。

事实证明,能够挡住刘备的只有周瑜。

只有孙策留下久经战火的老臣们!

那么,问题又来了。

孙权到了鄱阳,谁才是江东大军的掌权者呢?

每个圈子都有奸有忠,有直率有诡诈。

武将们可能只是一心想保住老主公孙坚、前主公孙策的基业。

可文臣心中难免有所猜忌。

周瑜的权利太大了!

孙权调不动的兵他能调动,孙权请不动的老将他能请动

可面对主公的基业和主公的家眷时,该如何决择呢?

孙权还没到后面为了江山可以牺牲妹妹终身幸福时的那种狠。

鄱阳城中争论不休。

以周瑜为首的江东老臣子们当然是主战的,从跟随孙坚叱诧疆场以来,从南打到北,再由北打到南,从来没有人敢小看这一群人,这群江东猛虎。这里面有许多人是认识刘备的,老将们都不喜欢阴柔深沉的刘备。他们心中的英勇是孙坚般的猛虎,是孙策般的霸王。他们宁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

以张昭为首的文臣们却主降。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追随孙策平定江东是为了什么?只不过是为了在这乱世拼下功名,光耀名楣罢了!不论是谁家的谋臣,一开始肯定是不会想着造反的。不论打下多大的江山,立下多少功劳,都是为了在天下大统的时候换得地位与名声。

文人大多不只是代表个人,还有身后的庞大家族的利益。所以他们会在必要的时候权衡利弊,作出最合适的选择!

没有谁对谁错,一方要保基业,一方要保先主家眷,谁也不肯让步。

这个艰难的抉择,让孙权面临崩溃。

经久难断,孙权只好再次求助吴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