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忠 臣
作者:司徒小良      更新:2019-09-06 05:17      字数:2764

第十二章忠臣

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胡亥坐在宫殿上,显得格外兴奋。他万万没有想到,皇位来得如此容易,之前的哀伤、恐惧和担忧霎时间消失得灰飞烟灭。

他可没有什么执政理念。毫无政治经验的胡亥,从来没有处理过政务。虽然他自幼接受皇家高等教育,也曾陪同先皇嬴政巡游天下,但是对于政治实践则是一片空白。他可能连看完一份公文的耐心都没有,更不要说理清楚背后的历史缘由和个中利害关系。

他最熟悉的就是巡游,这是他最为自豪的政治经验。因此在即位的首年,他就仿效父亲,开展大型巡游活动,在他父亲所立的石碑上再补刻碑文,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来展示统治的合法性。至于处理具体政务,他自己不懂,也不敢下问,因为怕其他官员笑话他能力不足。他所能依靠的就只有知道他秘密的亲信——郎中令赵高。

赵高同样感到格外得意,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能够手握重权。他更没想到,自己与皇帝的关系能够如此亲近,要是换作嬴政或者扶苏,他都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他甚至觉得自己能够摆布皇帝,胡亥只不过是自己手中的一只棋子。

赵高多少了解一些政务,毕竟长期浸淫在政治高层,耳染目濡,掌握些技巧。另外,经他手传递的公文也比较多,总会留意到一些要点。

但相对于政务,赵高更加热衷的是权术。他知道自己的资历欠缺,群臣对他身居高位必定不服。他也知道胡亥的威信不足,诸位皇子必定心有不甘。他多次想提醒胡亥,但是又不方便直接开口。直到惶恐不安的胡亥找到他,向他表达了同样担忧。

被权力蒙蔽了双眼的胡亥和赵高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们要在中央内部迅速掀起一场以清除异己为目的的政治清洗运动。凡是威胁到自己权位的皇亲国戚和文臣武将,都被列入他们的死亡名单。

12名皇子和10名公主都被胡亥下令判刑处死,嬴政最为担忧的兄弟相残最终还是发生了,而且比想象之中的更为惨烈。嬴政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的子女会遭到如此劫难,而这凶手居然是自己最为心爱的幼子。如果嬴政尚且在世,他一定会对胡亥这样的残暴恶行感到震惊不已。

在这张长长的死亡名单里,还有为数众多的政府官员,他们是嬴政时代的骨干力量。最为著名的是蒙氏家族。

蒙氏家族是与王氏家族齐名的两大军事家族,当年参与并指挥了多场吞并战争,是统一全国的功臣。此时在朝中任职的蒙氏家族成员,是两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蒙恬和蒙毅。他们出生于军事家庭,是名副其实的军三代,自幼熟读兵书,年纪轻轻就已经开始了戎马生活,手上沾满着六国的鲜血。蒙恬此刻仍在边疆不停的战斗,原本他正与皇长子扶苏在北陲抗击匈奴。如果嬴政的寿命再长些,国内的战火再迟些,匈奴很可能就被蒙恬将军歼灭了,帝国的版图必定会更加辽阔。

兄长蒙恬在外为将,拥重兵威震北疆;而弟弟蒙毅在朝为相,怀帝宠参谋机要。他们是嬴政最为信任的两位高级官员,权势如日中天。

赵高当然容不得这样的势力在朝廷中继续蔓延。更为重要的是,当年自己犯重罪被判处死刑,小命都差点保不住,就是蒙毅亲自审理判决的。蒙恬和蒙毅两兄弟就是他的眼中钉,他绝不会咽下这口恶气,这个仇必报。

在那份解决扶苏的假诏令中,赵高就打算把蒙恬一起解决。假诏令指责蒙恬为人臣不忠,赐死。但是,经验老到的蒙恬当时并没有像扶苏那样受骗上当,他要当面请示清楚再作了断。

不过,蒙恬和蒙毅最终都没有逃过赵高的魔掌,他们还是以捏造的罪名被判刑下狱。两位忠烈被捏造的罪名分别是不忠和叛乱,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赵高和胡亥以为,只要使用残暴的刑罚,就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令群臣屈服。赵高肯定熟读过韩非的著作,以为牢牢把握住赏罚这两把尺子,就可以树立权威、号令天下。

但他们实在是过于极端,手段过于残忍,疯狂地迫害贤才,只会使国家损伤怨气;无节制地诛杀功臣,只会使皇帝失去人心;大规模的剪除异己,只会导致众叛亲离。很快,这样的恶果马上就显露出来了。

嬴政执政大权以来,天下没有出现权臣当道、奸佞乱政、诸侯割据等重大政治问题,家中也没有发生父子相争、后妃干政、外戚擅权、宦官祸国等重大宫廷事变。与后世许多帝王相比,他的治国理家才能真是一流。

有人说,如果当年是扶苏坐上皇位,那么秦朝的灭亡将会延缓很多年,甚至不会被灭亡。因为扶苏崇尚儒家,为人宽厚,政令必定宽缓,社会矛盾就不会被激发。这话说得好像是嬴政应该早死,让位给扶苏,这样就可保秦朝不亡。

恰恰相反,嬴政不仅不应该早死,还应该尽可能的长寿,这样才能保证秦朝按照正常的渠道前进。只有嬴政的寿命长得足以熬死六国的贵族遗民,就如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那样执政长达56年,才能没这么多反抗的力量和思想,秦朝的统治才能长治久安。

嬴政遗留下的皇位,没有人能够胜任。无论是胡亥上台,还是扶苏上台,都没有足够的权威能够稳住所有的中央高层官员,也不能消除高层内部的矛盾。扶苏上台,首先要处理的必定是丞相李斯。因为秦朝的新政几乎都是出自李斯之手,要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就必须铲除丞相李斯,把他赶出中央政府,李斯的下场极有可能如同商鞅那般惨烈(虽然最终李斯的结局也很惨烈)。

如果扶苏做的和他说的一致,那么他就很可能会推行分封制,废除郡县制。分封,当然是分封给自己的子孙或者兄弟,以及功臣。那么,无论胡亥有无被分封,他都必将不会服气,围聚在他身边的众多官员也必定会怂恿他争权夺位,即使赵高不在身边也会有很多人这样干。功劳显赫的蒙恬必定在受封之列,他若不受封,必有人不服。如果蒙恬变为封疆诸侯,那么他的军事防御重心就必定是自己的封国。这样一来,即使他不带兵攻略首都觊觎皇位,他也不可能全心全意守护秦国的疆土。秦朝实际上又变回了秦国,并没有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

如果扶苏做的跟说的不一致,那么他就很可能在罢黜李斯之后,继续推行李斯的政治理念,继续推行郡县制。毕竟当家之后,才会发现郡县制确实比分封制更加优越。但是,如果推行郡县制,其他儒家官员和学者必定会对他提出种种质疑,他的威信必会受损。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的推行郡县制,另一场焚书坑儒运动将会再度重现。此外,推行郡县制,维护国家统一,就必不可少的要维持高额的税收和繁重的劳役,这样才能保证帝国的统一政策得到贯彻施行。那样的话,最终还是避免不了民众的躁动。

当然,扶苏上台总比胡亥上台要好,起码扶苏拥有一定的从政经验,也有一定的威信。如果扶苏能够处理好朝中的关系,稳固自己的权力,培植自己的势力,或许还能够延长秦朝的寿命。

李斯和嬴政的出发点,首先是天下安宁。他们是最不情愿再看到时局动荡的人。他们以为,只要把所有的诸侯国都取缔,置换成为郡县,那就再也没有人胆敢动这个念头,没有哪个平民敢挑战帝国的权威。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不远处的大泽乡,就有一群不怕死的家伙。

一场世纪大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