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康三元将钱袋子挂在胸前,推着从银姐家借来的木车子便出了,车上铺了一层干草,还放着四五个竹篓子,竹篓子里也铺了稻草,准备放瓶瓶罐罐用。她迎着朝阳,心情愉悦的顺着小道而下,进了城区,顺着大道向北而行。
越往北走街道越整齐宽阔,房屋也越加高大华丽,这便是渝州城的富人区了,渝州城据说是太尊长公主的封地,这北城区的繁华据说也只有京城堪比。康三元拉着木车,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穿行,不一会儿便汗流浃背了。
她同给大户人家送柴的人一样,专走后门,从大街上拐进稍微狭窄的巷子,一家一家的敲门问:有没有旧瓷器要卖的?旧家具也可以。
开门的一般是厨娘或者杂役人员,大概没有见过有上门收这些的人,具是有些奇怪的看着她,有的直接便回没有,有的耐心一些,叫她在门口候着,自己则替她到前面请示主人。
连问了十多家,终于碰到一家李姓的大户,正在预备新房要娶新人的,打下来许多旧家具没处放,主人便命小厮将她领了进来,李家的宅子很大,雕梁画栋的,李家主人并没有出来,而是叫一个姓余的管家来接待康三元。
余管家将康三元领到后廊下东厢房里,里面乌压压的堆着一大堆的旧家具,有乌木的、紫檀木的、桌椅板凳,脚踏、屏风,样样俱全。
康三元前几日为收破烂做准备,特地跑到渝州城的几家家具铺子看过行情,因此将这厢房里的东西大略的看了一遍,便估算出了价格。
她专拣那些看起来四五成新的,用料不是很上乘的,样式也过时的旧家具买,这种既便宜,也容易脱手。一般的穷人家是不会买些中看不中用的家具当摆设的。
所以最后她挑中了四张方凳、两张一平方大小的小饭桌,还有二十只大小不等的花色平常的陶瓷碗碟,估算下来的价钱也就半两银子,余管家是个面目和善的老者,对她出的价似乎没有异议,只是又伸手指了指一张胡床上堆的布匹道:“这些布头是好的,只是花色旧了些,小娘子可要?我们奶奶没处出脱,丫头们也不缺衣裳,小娘子若要,可以便宜给你”
康三元闻言便将布匹打开看了看花色和质量,现在街上流行的是流云花纹,这些布头却还都是篆字纹饰,因为经常和银姐一起做针线,康三元也知道些本国本朝的流行趋势,晓得这些布头是二十年前的旧物了,不知道还能不能用,想着便用力扯了扯,竟十分结实。
管家在旁边也道:“虽是十多年前的旧物了,但因是上好的北疆苎麻出的纱纺成的,很耐用”
康三元觉得这样的花色做枕头或者包袱还可以,别的倒罢了,天冷了麻布衣服就不适合了。于是便将价钱压低了一些,刚刚的家具外加两匹篆字麻布,再加半匹白绫尺头,出价一两银子。
看余管家的意思,对这个价钱倒也认同,康三元心里还想多买几件,但考虑到自己一个人拉不动偌大的家具,便和老管家说好过几天还来这里买,这才付了钱,喜滋滋的将家具什物搬到了木车上,用稻草将怕碰的碗盘碟子严严实实的裹好了,这才拉起车子去下一家。
将到天傍晚的时候,她的木车上已经装满了货物,两个车把上也分别挂了竹篓子,篓子里放的是几只怕碰的白瓷瓶和一些崭新的白碗碟,是她从一个爱好烧瓷器的少爷家买来的,这些瓷器倒崭新,但皆有瑕疵,不是烧出了一些煤点,便是在沿上烧出了几道细小的裂纹,虽不妨碍用,但白璧微瑕,已属次品。康三元准备自制些油彩,给这些盘子来点彩绘装饰,再出手。
她抬起袖子抹了一把汗,将木车子歇在街边,自己则靠在车子上喘口气,她琢磨着自己得雇个人,车子实在太重了,康三元这副身子骨又单薄,实在拉不动了。
她一边用袖子扇着风,一边打量来来往往的人和两边的店铺,寻思着雇个人替自己将车子拉回家。
正在这时,忽然听到一个粗粗的声音道:“三元——”康三元扭头一看,原来是康三元大伯家的堂哥,在衙门做捕快的那个。康三元糖时到过他家,和银姐一起时也见过他一次,银姐还怪她怎么连自己的堂哥都不认识了。
康三元想起上次见这位堂哥时,他那疑惑的神色,不由得有些紧张,试探着道:“大哥,好巧啊”
康三元的大哥康望福看来是巡捕路过此处,穿着官服,带着刀,憨厚稳重的模样。走到车子边,奇怪的看了她一眼道:“三元,你最近怎么……有些奇怪”说着又看了一眼木车,疑惑的道:“这是你的?你替人家送货?”
康三元又擦擦汗道:“那个,我前些日子不是撞了头吗,老是忘事,有时还认不准人。这些——是我买的,我准备拉回家,修一修再拉到庙会上卖掉”
康望福很惊讶的望着她,又细细打量了一番车上的东西,略带些惭愧的道:“三元,你一个人着实不容易……正好我也要回家,我替你推着”
说着就将腰刀解下来,递给康三元,自己则弯腰拾起了车把。康望福生的很高大魁梧,这木车子到了他手里,仿佛没有了分量一般,轻轻松松的便被推动了,稳当而轻快的向前走着。
康三元跟在车子一边,心里觉得这个堂哥其实还是不错的,便边走边问衙门里忙不忙,玉春嫂都在做什么等等,一边瞧街两边的摊贩,希望能现新的商机。
正走着,忽见前面来了十几个衙役,好像都带了酒,有几个还面带红光步履不稳,见了康望福,都围随过来拍他的肩,笑哈哈的打招呼,一个说:“康兄,兄弟们叫你去吃酒,怎的不去?”另一个道:“这个小娘子是嫂子?”乱哄哄一片。
康望福应接不暇,还推着车子,只点点头笑道:“这是我堂妹——不是小弟推脱,实在是我家里有事,下次我做东道陪礼”
康三元扶着木车站着,看这些年轻的衙役们一个个穿着干净整齐,头脸整治的一丝不苟,心里忽然想,这些人应该是好些面子的,李大户家那些屏风灯笼、脚踏胡床之类的,卖给他们或许可行,这样一想她便美美的弯起了唇角。
再抬头,却对上两道明亮的目光,康三元一愣,脸便腾地红了——是他,那个在郊外遇上的骑马的小黑脸,此时穿着一身捕快的官服,衬托的更矫健英俊。
康三元赶忙低头,脸上火辣辣的,心里暗骂自己没用,但往下众人再说了什么她都听不见了。
又不知过了多久,忽觉车子在动,康三元才醒过神来,现堂哥已经在走了,而衙役们也散去,她偷偷的回望了一下,现那个小黑脸走在最前面,也并没有再回头。她心里竟有一丝莫名的失落。
康望福替她将车子一直送到了院子里,车上的东西引来几个邻居的围观,大家七嘴八舌评头论足了一番方离去,康望福替她卸下车子,便也告辞离去了。
康三元蹲在院子里看着自己一天的收获,斗志昂扬。
将东西都放妥当了,这才起身进堂屋,掀开帘子,见宋病秧子半躺在床上,手里又拿了那本手抄书在看。脸上比前几日稍微有了点血色。见康三元进来,只是从书上方扫了她一眼,并不说话。
康三元已经习惯他的冰山作风,毫不在意的道:“哎,宋公子,你今儿能下床走走了吗?我买回来一车子好东西,你要不要来看看?”说着双眼兴奋的闪闪光。
宋病秧子又看了她一眼,末了放下了:“把我的竹杖取来”
康三元被他指使的惯了,且看他病着,遂大人有大量的不和他计较,伸手取过桌边的竹杖,递到他手里。
宋病秧子动作缓慢的下了床,流着虚汗在床边坐了一会儿,这才起身一步一步缓慢的向外走,康三元在后面很不厚道的想,那几天他比现在还厉害,不知道是怎样解决水火之急的,难道他不肯多吃饭,就是为了少下床?
这样一想,心里倒生出怜悯来,便走上前去主动搀他。
宋病秧子却不领情,走了两步就挥手叫她让开,宁愿自己走。康三元对他刚生出来的那一点怜悯之情,立即烟消云散,她不和手无缚鸡之力的病人一般见识,索性自己先去院子里摆弄起了东西。
现在共有方凳四张、藤椅两个、饭桌两张、花样圆木礅三对,小菜厨一只,旧手炉三只,瓷瓶五个、旧瓷碗二十个、白瓷碗十六个、矮脚木桌一张、八成新旧衣裳六身,薄毯五张,布匹近四匹。还有些旧扇子之类的,扇骨是好料子的,就是扇面旧了或者破损了,因此很便宜的就淘来了。
康三元先将从那烧瓷少爷家买回的崭新的白瓷碗拿出来四个,留着自己用,又将薄毯抽出两张成色新的,一张给宋病秧子,家里只有一条薄毯,天渐渐冷了,他没东西盖;另一张送给银姐家,往日多承她的情。没别的东西谢她。
宋病秧子坐在躺椅上听着她唠唠叨叨的分派,末了冷言道:“你这些旧物就这般卖,怕是本钱也赚不出”
康三元本是眉飞色舞的,闻言脸上便一僵,不过她很快便眼珠一转,又自信满满起来,道:“家具都要重新打磨、用桐油漆一下的,这些布头就做成包袱或者枕头,衣服改改式样也能卖掉。瓷器我再调些油彩画上些图案,也就这样卖了,顶多插几支花进去。扇子么——重新糊扇面,你若好了在上面画些花儿之类的,屯着,明年天热时再卖。”
宋病秧子神色莫测的听着。
正说着银姐下了工,听到消息也跑来看,康三元又向她解说了一遍自己的想法。银姐觉得很稀奇,两人叽叽咕咕的开始讨论这旧衣服该怎样改式样。
最后银姐说吃过饭后来帮她量尺寸,抱着康三元硬塞给她的薄毯走了。康三元这才兴冲冲的去洗手做饭,炸了一盘茄子夹碎肉的荷包,炖了一碗土豆炖牛肉,又炒了一盘小白菜,第一次不做稀粥,蒸了干米饭。
康三元一边吃一边在饭桌上讲述自己白天的见闻,她今天还听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据说因为长公主大寿在即,全国各州都要上贡品,渝州城的因为是长公主的直系封地,所以当其冲,城主殷大人不甘落后,决定集全渝州百姓之力造一座长公主的金像,以表忠诚追随之心,因此今年在往常的赋税之外,要加收一条贡金,平摊到户,一人约须纳一两银子。
说到这里,康三元咽下一口菜,觉得食不甘味,不胜郁卒——多了一个宋病秧子,她就得多出一两银子血汗钱……
宋病秧子考虑的显然与她不同,他听罢这话无表情,半晌方忽然冷笑道:“全城百姓的贡金集起来,十座金像也造出来了,巧立名目!这个城主叫什么?”
康三元见他这般反应,在失望之余又诧异了,忽又想到他是个落难的侠士,应是有济民之心的,怕是这消息刺激到他的侠肝义胆了,忙安抚道:“说是叫殷士廷什么的,你莫心急,待伤好了再杀他,为民除害也不迟——”
宋病秧子闻言却是一惊,飞快的抬起一双阴冷的眼睛,紧紧盯着康三元。康三元下意识的擦了擦嘴道:“怎么了?你看,你现在路都站不稳,举不起剑上不了房的,哪里还能做大侠济世救民……”
其实,宋病秧子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大侠,这只是康三元综合了他的种种表现,下的臆测而已。
宋病秧子闻言目光在她脸上打了个圈,终于平淡起来,垂下眼皮道:“吃饭!”
康三元觉得宋病秧子的脑袋才像被砖头磕过的。
康三元接下来的几天十分忙,这里的庙会是七天一会,所以她还有三天的时间赶制自己的货品。
康三元没黑没夜,乐在其中的缝啊、拆啊、洗啊、磨啊的,终于在庙会前一夜,将自己这算得浩大的工程完工了,她美滋滋的看着那崭新的桌椅,裁剪成时新式样的秋衣,以及被她自己研制的油彩涂得非常有装饰感的一套白瓷碗碟——她上一世大学里主修油画,学人家大师自制颜色,没想到现在用上了……她看着自己的作品,觉得非常赏心悦目。
枕头荷包抱枕之类的花色也与前一批不一样,换了适合冬天的棉布面料,花色也趋于暖色调,另外她还做了几个玩具娃娃之类的东东,准备试一试行情。
银姐家的车子只能装两个人的针线活,那些桌椅板凳没处放,康三元吸口气跑到大堂哥康望福家里借了一辆较高级的木车,元春顺带着也来看了看她的货品,康三元看她脸酸,便送了她一只抱枕,元春毫不客气的收了。康三元盘算,以后若想开店,用得着捕快堂哥的时候多的是,现在吃点亏、受点气结交一下玉春还是值得的。
亲戚有时候还是要靠东西笼络的。
因为这次货物多,孙大哥便请了假来帮忙,他一个人推着放桌椅的车子,康三元和银姐推着另一辆,车上还坐着小孙福,一行人热热闹闹的出门。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次货一摆开来,便有许多人围拢来,这个说:“好新奇的玩意儿,做什么用的?”那个道:“又是他们,上次我弟妹买了个枕头,花里胡哨的,我看着爱的紧,今日我也要买一个——”一群大姑娘小媳妇围拢了摊子,七手八脚的挑货物。
康三元看人乱,便先不打开放家具的车子,与银姐两人一个收钱一个看摊,先卖这些缝制品。
孙大哥无事做,牵着小孙福蹲在一边,一边照看家具一边照看小孙福。小孙福看到这么多人围着他的娘亲和元姨买东西,乐的在地上翻跟头,被孙大哥一把拎起来,不轻不重的在屁股上拍了一巴掌。
正在这时,有人看到了木车上的家具,走来问价钱,孙大哥不知道价钱,抓抓头皮冲着旁边的人堆喊:“那个,三元妹子,那木凳子多少钱一张啊?”
康三元正在忙不迭的收钱找钱,闻言回头道:“小凳子三百二十文一个,大藤椅五百九十九文一个——”随即又回头没进了人堆里。
人一波一波的经过,货一点一点的减少,到了中午的时候,大家大多歇息吃饭,街上来往的人少了,康三元他们也可以停下来喘口气,枕头荷包之类的缝制品已经少了一大半,尤其是康三元做的荞麦皮枕头和茶叶枕头,一个卖上了二两一钱银子,居然比别的卖的还快。
孙大哥按康三元给的价钱,也卖出了一对方凳,两对旧碗。康三元去买了十几个肉包子,四五只洗好的苹果,给小孙福特意多买了一包糖,几个人坐在摊子后面吃饭。
下午时便换过来,银姐和孙大哥搭档继续卖缝制品,康三元则自己卖家具,康三元在吃饭时将自己总结的生意经传授给银姐:定价钱的技巧,一般不定整数,比如想卖三百文的,就定二百九十九文,或者三百一十九文之类的;劝买主买东西要夸她,让她觉得你这东西有档次,不舍得出这个钱买就不是上等人等等……
这些都是她还坐办公室那会儿,出于虚荣心买名牌时学到的——血淋淋的被宰经验
下午,货物出脱的也很快,到日薄西山的时候,缝制品已经基本卖光了,而家具也只剩了一对藤椅,一张方桌,康三元早就捞回本来了,便决定收摊,俩藤椅带回去自家用算了。
康三元不想回去再做晚饭,便买了四个热包子,一块熟食。用荷叶包起来,扔在车上,准备回家对付着吃,银姐也买了只烧鹅,路上便被小孙福吃掉了一只鹅腿,一行人虽然累,但都精神饱满,说说笑笑的往回走,薄暮朦胧,街上的行人也大都步履匆匆起来,看的出归家心切。
巷陌里的勤快人家,已经开始烧饭,只见炊烟袅袅,不时有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孩童的欢笑声隔着墙传来。
康三元的衣服底下绑着沉甸甸的钱袋子,心情格外的愉快,说说笑笑的逗弄车上的小孙福,又说起自己想雇一个人一起收旧家具的事,一个月可以给他一贯钱的薪水,只要人老实本分,做事勤快,别毛手毛脚的就行,银姐听了倒灵机一动道:“哎,我姐姐有个小子,今年满十八岁了,倒是个吃苦本分的孩子,改天我叫他来玩,你看看人,我姐姐家离这里也不远,你使唤起来倒方便。”
康三元听了也觉得甚好,便答应了,去了一件心头事,脚步又轻快了不少,又和银姐讨论今天的收成。
正说着,忽见前面的孙大哥停住了,似碰见了熟人,康三元和银姐便也停住脚步,暮色苍茫中,见孙大哥面前立着一个魁梧的男子,边说话边向这边看过来,在看到康三元的时候,似乎愣了一愣。
康三元也认出了他,脸在暮色中习惯性的又热起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贴贴贴~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