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复忽然明白了,原来安排宫女陈妙儿也是他们死士计划的一部分啊,他们安排的果然很周到,又给衣服又给女人,就是要让自己对未来满怀期望的去完成任务。
但是朱明复觉得这个计策也只是看起来很美,只是建文帝一方的一厢情愿而已,实施起来未必顺利。
御书房内,朱明复边踱步边琢磨,仔细分析目前的局势:
历史上朱棣并没有占领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占领山东。而他越过山东后,攻下扬州后,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因为当时明廷任用的将领无法与朱棣相匹敌,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
其次,“靖难之役”在士大夫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却不少。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
正因为这些原因,朱棣抓住了建文帝的软弱和帝国官员的观望心态后,才采取了这种冒险采战术,从**直扑南京。
但南京城内有禁军二十万,朱棣就算到了南京城,起码也要攻上一年,目前内奸已除,朱棣最多有五分胜算,他拒绝和谈,是因为双方脸皮已撕破,无法挽回,也是孤注一掷而已。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建文帝年少即位,恩信未立,就开始削藩,而朱棣屡次征战北元,战功卓著,深孚人望,加上姚广孝神出鬼没的谍报工作,帝国的高官有很多心向朱棣,甚至暗通朱棣,这就是直接原因,这就是根本原因!
“虽然因为我的穿越,李景隆、谷王、徐增寿等内奸已除,但是朝中的官员仍然有很多心向朱棣,朱棣的大军一来,难保没人开城门迎接朱棣,与其死守南京,不如暂时撤离,在另一个地方重整官员队伍和军队”
朱明复把这前前后后、七七八八想清楚之后,朱明复立即找来陈妙儿,让陈妙儿去报告皇帝,说朱明复有大事汇报。
陈妙儿笑了笑,嘟着小嘴说:“锦衣卫大哥,你要是要吃的,要什么物件,我都可以去办,见皇帝找我一个下人,你是找错人了。”
朱明复想想很对,自己一时冲动,忘了宫中等级森严,皇帝哪能相见就见的。
那就只有等了??????????
吃好晚饭后,朱明复终于等来了人,他激动得赶紧站起来,可是来的人却不是皇帝,而是上次见过的皇帝身边的老太监,陈妙儿说他是司礼监太监王公公,老太监身边还跟着一个长相俊秀的小太监。
朱明复上前行了一礼,失落的表情被面具遮住,老太监显然没看到。
老太监和颜悦色地说:“皇上让我来,是想问你家中还有什么人,都叫什么名,皇上仁厚,会一一加于封赏的,另外,你其他有什么要求也可以提!”说完,就潇洒地走了,留下的小太监拿起了纸笔,准备记录朱明复最后的遗言。
朱明复觉得建文帝确实比较仁厚,是个好人,如果天下太平,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可惜在平乱破敌方面,仁厚是搞不过不过厚黑与奸诈的。
“遗言”朱明复是早就想好了,于是就口授,太监笔录,由于朱明复自学过一点古文,所以就写了一篇文言的上书:
臣锦衣卫副千户朱明复冒死上陈:
皇上乃万民**母,天下之共主,君父有难,为人臣子稍知忠义者,莫不赴前,义不顾身。臣孤身一人,家无丁口,进孝无门,惟一心尽忠,方为人伦之大义。故能为陛下前驱,此乃臣毕生之幸也。
然臣之行也,不能不有所虑,皇上厚赐臣官爵,则朝廷之事,臣亦可与闻焉。故臣遂不敢深隐,直言无忌。臣之行也,固为奇计,然以燕逆之凶狡,岂能一无所知,轻易中计,以待朝廷勤王之师大合哉!
且朝廷自建文元年平乱以来,屡败屡战,失地千里,丧师数十万,其因何在?非惟兵之不精,主之不明,其因在于陛下削藩太急,求治太切,以至于将官亲属离心者渐众,或邻阵投敌,或举城而降,或暗通款曲。
今燕逆敢犯险直扑京师,莫不其心中有所恃?以臣之见,京师多贵戚,失利于陛下削藩,心怀怨望,乃至禁城之内,亦非无忧。
顾臣将死之人,为天下社稷计,伏请陛下暂避锋芒,銮驾西出,于湖广之地建行宫,募兵筹粮,整肃官吏。
燕逆劳师远征,纵得南京,亦不过类安禄山暂据长安,臣料其绝不能久守。
一个时辰后,皇帝派王公公接朱明复到谨身殿面圣,朱明复跪拜如仪,发现旁边还坐着徐辉祖,看来徐辉祖现在是皇帝的第一亲信了啊。
“你觉得京师真的守不住吗?”徐辉祖似乎不以为然。
当然,历史记载,京师二十万大军不发一矢,就开城门迎接朱棣了。不过这个答案无法说出口。
朱明复道:“《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用间”,可见自古“用间”也足以决定胜负,这不是虚言,有请皇上明察。”
徐辉祖微笑,但沉默。
“恩,你下去吧,朕知道你的忠心。”建文帝发话了。
朱明复下殿后,徐辉祖说:“皇上,微臣有一计,不妨一试,陛下今晚可以扬言要处死几个犯错的内宦和官员,明日一早我们就可以知道朱明复所料是真是假了。”
徐辉祖的话建文帝照做了,他在寝宫里借故大发脾气,扬言说明天一早就要处死把他心爱的金丝雀养瘦的太监,还有处死两位曾打了败仗的将军。
第二天一早,王公公就来汇报,宫里一个太监失踪了,然后洪鹏来报告,有一位将领想逃出城被守军抓了,身上还带着军事机密资料,另有一位将领则失踪了。
皇帝确实很震撼,朱棣真的太厉害了,自己太大意了。
皇帝召见了徐辉祖和方孝孺召开紧急会议,徐辉祖马上表示应立即移驾武昌,方孝孺则强烈反对,表示应该死守京城以待援兵,万一守实在守不住,皇上也当为社稷而死。
真实的历史是皇帝的做法和方孝孺所说的一样,但由于朱明复的横空出世,导致皇帝的决策改变了,于是建文帝在徐辉祖、洪鹏、朱明复的力谏下,决定前往武昌巡幸,古人是很讲究用词的,不是逃跑,是**武昌,只不过时间稍久一点。
这一天徐辉祖**朝廷和朱明复作了一次正式谈话,谈话在御书房内进行。
“你怎么知道城内有这么多间谍”徐辉祖问道。
“臣在锦衣卫的监狱里,听到过燕军的奸细夸口,京城之中,无论是宫内宫外,上至达官,下至贱役,无一处没有燕王的奸细。”朱明复早就知道有人会问这个问题。
“就这么简单吗,你到底是谁?”徐辉祖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神威严地注视着朱明复。
“一叶可以知秋,读书可以明理,京城的形势,燕军知道,城内的百姓知道,连三岁小孩都在唱“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入帝畿”,我是读书人,读圣人书,就要行忠孝事,请大人明察。”朱明复很镇静。
“恩,我为陛下有你这样的读书人和属下赶到欣慰!朱明复,我们共同戮力王事吧”徐辉祖说完就走了。
很快到了建文四年的六月。
南京城外,燕军中军大帐内,灯火通明,警卫森严,燕王朱棣正在召开“靖难军”高层会议,“靖难”这个词以前没有,后来也没有出现过,因为像朱棣这种统一王朝下王爷造反成功的例子确实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当然建文帝是一直全力想捣毁这家“靖难”商号,想掐死这朵漫漫几千年历史中唯一成功绽放的“靖难”奇葩。
事实上“靖难”这个词就是朱棣团队发明的,字面意思就是“清理皇帝身边奸臣,挽救陷于危难中的朝廷”的意思,看来朱棣也不喜欢赤裸裸的抢,他也是进行了精心包装的。
“靖难”竟然还可以套上一条法规,那就是朱元璋亲自制定的《皇明祖训》中有“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的规定。
但是朱元璋制定的法条里,后半句是说要天子密诏,诸王才可以出兵啊,没说你可以不请自来啊,但朱棣显然不想多解释,准备和某些司法从业者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曲解法条到底了,这件事只要看起来很美就行了,老子拳头大,本王的司法解释就最正确!
今年对朱棣来说是个丰收年啊,他一路从**奇袭南京,连败朝廷军队,破城数十座,杀敌几十万,所向无敌,春风满面。
朱棣攻下扬州后,马上继续南进,六月初一,杀向浦子口准备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后的抵抗,燕军初战不利,两军处于胶着状态。
这时,建文帝告诉他准备亲自来谈判,上次庆城郡主的条件不好,这次我开出了更优惠的条件(可以划江而治,江北归你,江南归我),至于谈判地点和方式吗,我们不妨各派一个使臣仔细商量,朱棣和诸将因为还没有渡江,此时对划江而治还是有点兴趣的。
但朱棣的运气还是那么好,就在他和盛庸对峙的时候,他儿子朱高煦正好带一支援军赶到,燕军气势大振,击败盛庸。
此时建文帝的一支水军在领导陈瑄的带领下降燕,不然燕军没有水师是很难渡江的,燕军遂于六月初三自瓜洲渡江,并再次击败退守此地的盛庸。六月初六,燕军至镇江,守将率城投降。六月初八,燕军驻扎于龙潭,距南京东只有数十里。
而现在的朱棣,对建文帝的谈判显然只是敷衍而已。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