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汴京篇 第九章 舌战忽必烈
作者:殷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595

第三卷汴京篇第九章舌战忽必烈

“柳将军,伏牛山的位置非常重要,西接秦岭,东连霍山,北望洛城,南临汉江,西北靠近熊耳山,是很好的战略要地,你在这里好好下点功夫,以伏牛山为基,打出一个新的局面。”李隽很是高兴地给柳河子布置任务。

柳河子接到段干木带来的命令,和清风子一商议,两人一致认为要是能在中原打进一个楔子的话,对南宋有莫大的好处,要是能把这支农民队伍打造成一支重要的力量,对于即将到来的北伐极为有利,完全可以从战略上进行牵制蒙古人。

两人的意见一致,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就是如何加强这里的实力问题,清风子提出三条建议:一是马上派人给解晋送去情报,要求他从汉中开始,加大向东突击的力度,目的当然是牵制蒙古人的军事力量,使其不能集中兵力围剿这支农民队伍,为他们的展壮大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二是柳河子马上赶去伏牛山,接替李隽坐镇此处,因为李隽身负极其重要的使命,不可能在伏牛山呆得太久。在中原打进一个楔子固然是好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比起回到临安去筹划北伐大业来说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再说,李隽是九五之尊,要是在伏牛山呆得太久,消息泄露,蒙古人不计代价向伏牛山起进攻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象李隽这样的终极目标,要是给蒙古人知道他就在伏牛山上地话。不用想都知道蒙古人肯定会调动大军,对伏牛山大打出手。那样的话,李隽就太危险了。

三是柳河子此去要带上一批军事经验极其丰富,绝对忠诚可靠,能够吃苦耐劳,机变灵活的军事骨干。因为伏牛上真正经受过战火洗礼的也就十几个侍卫而已,对军事骨干的需要实在是太迫切了。

之所以要加上吃苦耐劳一条。那是因为这里的斗争将会非常难苦,这是在中原活动。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就是钻进铁扇公主地肚子里去了,艰苦程度可以想象,要是不能吃苦,问题就会很大。

清风子把想法一说,柳河子也是这样想的,很是赞同,他只补充了一点。就是他要马上出,至于派人给解晋送信,选拔军事骨干一事只有交给清风子了。选拔军事骨干可以分批完成,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即使选出来也不可能集中出,这要深入中原,是去险地,集中行动地话。危险会很大,必然要分批出动。分批出,当然可以分批选了。

柳河子越快赶到伏牛山越好,他越早赶到,李隽就能越早回临安。柳河子稍一收拾,带上一百多军官马上就出了。他们隐秘行动。不引人注意,一路上倒也没有出什么麻烦,很快就赶到了伏牛山。

说实在的,李隽进入伏牛山也是迫不得已,要不是李隽不忍心老百姓给蒙古人吊死的话,他完全可以硬着心肠不理,直接回临安就是了。他在伏牛山中呆着,无法筹备北伐大业,心中的焦虑非笔墨所能形容。柳河子一到,李隽马上就和他交接。准备回临安。去安排相形之下更加重要的事情。

柳河子依然是神采飞扬,并没有因为长途跋涉而稍显疲惫。信心十足地道:“皇上请放心,臣一定打造出一支精锐部队,在鞑子的胸膛上插上一把利剑。”正如他所言,要是这事展得好的话,无异于是在蒙古人地胸膛上捅了一刀。

顿了顿,道:“伏牛山和熊耳山相邻,更靠近关中,更容易得到关中的支援,臣会相机移师熊耳山。有了伏牛山和熊耳山为依托,鞑子要想不倒霉都不行。”

现在的局面对伏牛山的展很是有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引起蒙古高层的注意。现在的蒙古高层仅仅以为是一场不太重要的民变,派了几支为数不多地军队前来进剿,都给李隽打败。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随着柳河子他们的打的胜仗越来越多,蒙古高层必然要给惊动,派来的军队必然会越来越多,李隽是个什么事情都想到前面的人,道:“柳将军,你尽管放心去打就是了。我会要高达将军,张世杰,越良淳他们配合你们采取行动。”

李隽地意思是说要高达,张世杰,赵良淳他们对蒙古人保持足够大的军事压力,拖住蒙古人更多的军队,那样的话,蒙古人投到伏牛山的军队就会少很多,对柳河子的展就更加有利了。

这的确不愧是一条好计谋,柳河子很是高兴地道:“皇上巧妙运筹,臣就好办了。皇上,臣别的不敢说,可以向皇上保证,只要朝廷北伐,臣绝对可以给鞑子狠狠一刀。”

这话说得信心满满,让人听着就舒服。柳河子足智多谋,胆识过人,拥有丰富的敌后斗争经验,有他坐镇自是放心,李隽也是高兴地道:“一切就交给将军了。我这就启程回临安。”

xxxxxxxxxxxxxxxxxxxxx

“你这妖道,你如此说话,你死定了。”群臣心里如此想。他们想得没错,杀了忽必烈四个爱将不说,居然派人把人头给送来,也太张狂了,这是实实在在的示威,任何人都难以忍受。更不用说忽必烈雄材大略,自视极高之人,如此之事他必然要视为奇耻大辱,一怒之下砍下扬明道长地人头也是情理中之事。

扬明道长一点畏惧之色也没有,静静地打量着忽必烈,瞧他那模样好象根本就没有看见忽必烈虎目中地神光似地。敢于直视忽必烈这种雄材大略地帝王的人不是没有,而是少之又少。扬明道长就是其中的一个,仅此一点就足以流传千古了。

忽必烈长吸一口气,虎目中的神光慢慢褪去,很是明显,他刚才乍闻是言,也是心神激荡,动过杀却扬明道长的念头。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对扬明道长道:“赵先生的厚礼。忽必烈收下了。请道长转告赵先生,忽必烈很是感激赵先生地厚意,没有让博尔忽,术忽里,汪德臣,木札礼他们曝尸荒野,这是无上仁心。”

拿起匣子里的一株草。道:“这草是松藩大草原上地草,博尔忽葬身草地,朕心甚痛!赵先生能够以草代人,送给朕,朕说不出的感激。请道长转告赵先生,有朝一日,朕自当以赵先生今日之事给赵先生送上一份厚礼。”

他这话乍听之下好象是送礼,实际上是说他也会给李隽送上相同的一份礼。那就是砍下南宋将领的头颅送给李隽。在哪种情况下才能砍下南宋将领的头颅?不用想都知道,答案就很明显了,那就是蒙古打了胜仗的时候。

说到后来,虎目中流下了泪水,左手擦拭一下,低低地念道:“博尔忽。术忽里,木札礼,汪德臣。”虽然只是低声念着四人的名字,其他地话没有说,其心意非常明白,那就是四员大将战死让他很是伤心。

忽必烈这种雄材大略的帝王,意志坚定,心肠刚硬如铁,不是要说让他流泪,就是要他叹息一声都是难上加难。更不用说当着群臣之面。当着敌国的使者流下眼泪,这种事任谁都难以想象。然而事实俱在,由不得人们不信。

按照平常的想法,忽必烈如此做为,必然要得到人们的遣责,会说他无能这类的话,然而金殿上没有一个人说这种话,群臣一齐向忽必烈跪下,道:“皇上!”跟着就是啼泣泪下,沾湿衣衫。

忽必烈当着群臣的面,当着敌国使者的面哭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真心爱惜他地臣子,把臣子当作手足兄弟亲人,而不是仅仅是臣子,更不是供他呼来唤去,供他支使的工具,还有比这更能激动人心的事吗?

不要说群臣感动难已,就是扬明道长也很是感动,赞道:“陛下仁德!文王礼贤下士也不过如此!”周文王礼贤下士,《诗》《书》所美,千古共誉,“济济多士,爰成大功”赞美的就是周文王的美德。

忽必烈如此关怀臣子,比起周文王一点也不逊色!

“谢谢道长赞誉。”忽必烈平静一下心神,问道:“敢问道长,我儿可好?”

真金给许光汉他们误打误撞抓住一事,早就报给忽必烈知晓了。要不是忽必烈现在心神激荡,断不会在此时问起这事,象他这种人,杀伐决断无不是一念而决,不要说抓了真金,就是多抓几个真金,对他的决策影响也不会太大。影响肯定是有地,只是不会太多。

象汉光武帝刘秀当年的表现,那是给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矫情。刘秀的哥哥刘寅给杀害之后,他处在危机中,随时都有可能给人杀害,他无奈之下只好矫情,装出一副刘寅之死与他无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撇清与刘寅的关系。然而,到了没人的时候,他就偷着哭,泪水把他的枕巾都给沾湿了。

但是,忽必烈也是人,他也有情感,他也是父亲,关心自己的儿子也是人之常情。要不是万不得已,他不会表露他对儿子的感情。

“回陛下,殿下既好,也不好。”扬明道长语含玄机地道。

忽必烈知道他后面还有话要说,道:“道长此话怎讲?”

“陛下圣明之君,当知贫道之来意。贫道此来,非为送礼,非为殿下,为中原百姓而来。”扬明道长直道来意,道:“要是陛下善待中原百姓,殿下就会非常好。要是陛下不善待中原百姓,殿下就会很不好。”忽必烈真情表露,扬明道长也就不兜圈子了。

这话可是十足十的要胁之词,意思非常明白,那就是说真金会有什么样地下场。那要看忽必烈如何给价了,要是给得不好地话,真金必死无疑。

忽必烈哪有这不懂他话里意思的道理,浓眉一轩,道:“你这是要胁朕,朕最恨地就是给人要胁。真金死也罢,活也罢。都不会动摇朕灭亡南朝的决心。”这话说得掷地有声,让谁听了都会为之耸然动容。

他是政治家。绝不会因为真金落在南宋手里就会动摇他的决心,这点李隽早有所料,要不然他就当不起雄材大略四字的赞誉。

“陛下不以亲情而危及国本,贫道佩服。”扬明道长对忽必烈的处置真地是很钦佩,话锋一转,道:“陛下就真的忘情,无情?”

忽必烈想了一下。道:“人非圣贤,孰能无情?朕非草木,岂能忘情?真金是朕地儿子,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这是一句充满情感的大实话。

“陛下现在可知失子之痛?”扬明道长不紧不慢地追问下去。

忽必烈眼里涌着泪水,道:“痛不可挡!剜肉刨心一般。”

“陛下既知失子之痛,痛不可挡。可曾为了中原百姓想过?他们有多少亲人朋友惨死在你们的铁蹄之下?他们的感受难道就比陛下差一分一毫?难道真金是人子,中原百姓的亲朋好友就不是人之子?”扬明道长义正词严地质问道:“难道中原百姓生来就是给你们的铁蹄践踏,给你们蹂躏的吗?”

蒙古人在中原干地坏事多不胜数,扬明道长深知中原百姓生活之艰难,越说越是激动,虎目中神光闪动。目光炯炯地看着忽必烈。

直视忽必烈是大罪,群臣群情激愤,无不是怒斥起来,道:“住口!”

群臣正在叫金殿武士把扬明道长拿下,忽必烈却挥手要他们不要再说,站起身向扬明道长深施一礼,道:“朕谢过道长金玉之言!道长说得对,中原百姓是人,他们应该象人一样地活着,过人该过的生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不论是汉人,还是蒙古人,都是我大元的臣民,都要一视同仁。”

面对群臣道:“传朕的旨意:凡有再敢无辜杀戮百姓者,轻者流放,重者杀无赦,抄家灭族!”这话说得和他平常下旨没什么两样,然而扬明道长听出了他话里的坚决之意:无可更改!

这道旨意一下,无异于剥夺了蒙古贵族的部分特权,他们不能再肆意妄为了,群臣中大多数是蒙古人,很是不情愿,但是忽必烈的决心已下,无法更改,只得领旨。那些终日给蒙古贵族瞧不起,甚至给欺着,给压着的汉人朝臣却是很高兴,他们受地气终于可以少许多了。

扬明道长才学非凡,他也没有想到忽必烈居然如此雷厉风行,马上就下旨去除这一暴*,转念一想,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

忽必烈接着道:“传朕旨意:兀哈烈的家人、族人,全部充军。家产一律抄没。”

兀哈烈是函谷关血案的元凶,他本人已经给柳河子活扒了人皮。哦,不对,人皮其实没有扒完就给愤怒的老百姓生吞活吃了。对于函谷关惨案,忽必烈不会不知道,如此处理,无异于是在向群臣示威,意思是告诉他们,要是胆敢不遵旨,兀哈烈就是你们的榜样。

忽必烈如此处置,其实是他地政治理想“以汉法治汉地”的延续,这事在他的推行下,蒙古人在对待中原百姓一事上有所收敛。因这一旨意而存活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少吃多少苦头。

这是无上功德的大好事!

对于这事,李隽是这样说的:“忽必烈这道旨意一下,无异于给中原老百姓一道护身符。虽然不能百分百有效,也许有效性连百分之三十都不到,毕意能够保全不少百姓,能够做到这点,我派扬明道长出使蒙古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北伐的要任务并是部署大军北上,更不是筹谋如何才能打败蒙古人,而是保民。蒙古人特别善长破坏,要是他们战败之后不顾一切地危害百姓,烧杀抢掠,我们即使收复了中原,恐怕也是一片荒凉景象。这种代价太大,大到我们无法承受。”

最后,李隽以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作结:“把希望寄托在敌人身上,是一件愚蠢地事情!保民地事情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李隽说得没错,把如此重要的事情寄托在忽必烈身上,绝对是件愚蠢地事情。因为,即使忽必烈无心伤害老百姓,难保他的臣子不会背着他去干些伤害百姓的事情?再说,一旦蒙古人在中原大战中战败了,他们的军纪就会涣散,军令不存,忽必烈的圣旨必然会给扔到九宵云外去。

在那种战败之时,不要说忽必烈的旨意没用,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也是无用。

事实也证明,忽必烈这道旨意在保全中原百姓方面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因而,李隽的说法是:“只是能够保全老百姓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去做,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能错过!”

忽必烈回头看着扬明道长,眼里露出询问之意,意思是说:“如此做,真金能够安全吗?”

扬明道长缓缓摇头,意思是说不够。

“开出你们的条件。”忽必烈坐了下来,警告扬明道长道:“胃口不要太大,要懂得适可而止。”语气非常不善。他的意思是说“我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你们不能漫天要价”。

扬明道长不动声色地道:“这是皇上给陛下的信,还请陛下过目。”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忽必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