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后一战的说明
作者:昨日流云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67

最后同曹操的交手写得非常的简略,仅有一万余字,若同前面三场交手来说,仿佛有突出的硬伤,可流云思虑再三,依旧坚持原作。浪子云翼、三国出太阳、没钱的我、琳琳一号等等朋友的殷切之情,让流云心中难以平定,在此感谢他们。坚持原作的原因如下:

从这一战本身来说,确实不够激烈,谋略也甚为简单,对于接近八十万将士之间的争斗,是过于简单,似乎有着硬伤,可流云并不是从这一战本身来看这一次交手。曹(曹操)刘(刘安)之间的交手,是整个故事最重要的部分,这是从一开始构思本故事就已经决定下来的事,是重中之重,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前面数次交手刘安的失败(刘安第一次兵出虎牢关,以及刘安取下荆州后与曹操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手),当然,也包括一些胜利,这些都是为了这洛阳一战而设下的东西,到这最后的交手,这已经是点句号的事了,不可能再有重大的挫折产生,若出现曹操的反弹,这就是刘安形象本身的失败了——这要从刘安本身谈起,看到最后的书友,也许已经知道刘安是阴险专业高手,从故事当中就可看到,这个人一切都埋在自己心里,他会笑,但他是为别人而笑,他也会哭,但同样他也是为别人而哭,都是给别人而看,一切都为其所用。这还不足够形容刘安,他心计深沉无限,善于下后手,可以于不动声色之间取人性命,夺得胜利,这在《亮枪》中已经展示的淋漓尽致,几十年下来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从而一击致命。这样的人会不会在洛阳交战之中就开始尽享胜利果实而忘记了其它呢?不会的,不知道众位书友注意到没有,一,刘安在取得洛阳交战胜利的同时,形势大好,众多的属下要求进兵许都,这个时候刘安是犹豫的,这固然是由于江东刘备的存在,其实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告诉书友们刘安早就预见到了在这次取胜以后不能同曹操交手,曹操有一个相当短暂的喘息机会,刘安是不能白白送出这个机会的,这也就说刘安已经下了后手,这个后手选择在谁的身上很难说,但一定会有——从四十多万败军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物,想来并不是难事,选择在印绶官的身上则是巧合,是因为印绶官的被俘恰好符合了刘安的要求,二,在洛阳交战中能亲眼见到刘安代替曹操发出的令旨的人,都已经死了(除非是雍州上层,很可惜的是,雍州上层又不可能说出去),这样就保证了这一造假紧紧地被限制在了雍州上层,曹操是不可能知道的,疑心可能有,却无法确定,退一步说,这下面的每一个人或是几个人,都是执行计划中的一部分,是不会知道整个计划的(说句笑话,读者除外),并且瞬即被刘安以各种形式灭口,所以计划不会外泄(若有疑问,可以看一看刘安处理上庸太守王璨这一部分露出的手段,同理来推,当时他能灭口,现在自然也不会手软,故事中传令的人的下场是被夏侯所杀,是被灭口的一个表现。,即使夏侯不杀,刘安也会杀的),三,动用了最后的手段,刘安只是等待表面上的相持,事实上已经胜券在握,自然不会给曹操机会,若有疏虞,只能算是游戏,而不属于刘安这个人物所在,他不会冒这个险的,四,曹操应当不会十分注意印绶官——正因为这样的人都是身边的人,才会疏于防范,再说了,若没有露出行迹,曹操也不应该对身边的人详细盘查,要不然的话,这就说明曹操对人不信任,从洛阳逃回来的人将是人人自危,于曹操将是大为不利的事——考察归考察,曹操不会仔细追问每一个人在洛阳交战前后的行踪,五,平日里常说不怕死的人,其实多是怕死鬼,不临到最后关头,谁都难确定最后自己是不是怕死,印绶官畏死,也只是适应形势,举个例子来说,没经过地震的人,他能认识到地震的可怕吗,他能体会到地震来临的时候那种人心底的欲望和心灵的颤抖吗,流云想,这是很难的。也就是说,洛阳一战虽然是扭转曹操、刘安之间战局的一战,其实,也决定了后面交战的胜败,这在洛阳交战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的结局。

*******

因此,写到这里结束,流云现在并不认为是草草结束,也不是因为新的故事影响了《新三国风云志》的结束,而是不得不结束,——再写去,对这一战也许更好看,但对整体来说,就不再是好看了,这是初衷。过了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流云再返回来看这结尾的时候,虽然不觉得精彩,但凭现在的水平,已经很难加以大的改动,但是,对于浪子云翼等书友们的关心,流云无法用行动来表达心意,只能口头衷心的感谢:谢谢。并承诺:当流云觉得结尾这一战不好的时候,一定会按照书友们的心情加以改动。谢谢。

顺便再宣一下自己的新故事《深秋暮色》,有喜欢武侠的朋友过去看看——也颇费了流云一番心思的故事。另外,若有喜欢类似的军事故事的朋友,也请朋友们稍待,流云最近在构思新的故事,只是还要少等一段时间。但是,只要流云不挂,流云就不会放弃《深秋暮色》的上传。感谢书友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