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王这才停笔,只是眼睛依旧没离开奏折,接过茶喝了半口,又提起笔批复了才松快的靠在龙椅上,黄子杞把另一盏茶给了景玉,小心的退到旁边。
殿内十分安静,安神香徐徐升起,郑王松缓了精神,瞧了瞧景玉问道:“女帝没这么累吧?”
“东川有通文馆总理各地奏疏,只有通文馆处置不了了才会呈禀女帝,除非教导公子理政,否则女帝每日处置奏折不过二十本,女君景玉在时,女帝看不到奏折的日子也是有的。”
郑王露出羡慕之意:“如此,这君王做的倒也舒坦,只是区区通文馆,如何能处理天下大事?”
景玉微垂眼睑:“相比起让君王一人处理政事,多人商议更为得当。”
郑王微微沉吟,端起茶盏又喝了一口:“你说说看。”
景玉抬手行了一礼才说道:“王上一日批复奏折八个时辰,总计能批复的也不过奏折百斤,郑国之大,一日呈禀的奏折何止百斤?为此许多的奏折都会积压,导致许多事情推后耽误。
东川之大不亚于郑国,而女帝身子不善,一日批折超过五十本就是重担,如果仿效王上一般勤勉,不出半个月身子就要压垮。
再者,王上遇上问题,总要与朝中官员商议,事事商议,官员们难有所攻,所举策略要不就是不切实际,要么完全就是空谈,而且在商谈的过程中,还有可能造成重臣揽权。
东川建立通文馆,要规避的就是这三个问题。
通文馆各级官员近五百人,外有千人负责各地州奏疏传达,当日事当日定,拖后三日者,斩。
这五百人之中,有近三百人负责分辨奏疏所奏之事,并批复上第一级的意见,盖上各自的私印,登记后传至第二级,第二级确认后再盖私印登记,传至第三级,只要凑足三级印章就可封条外送,如果三级依旧难以决策,这时才会交由国相宁尘处置,宁尘批复后直接外送,宁尘不批复则送至女帝案上。
所有奏折在级级外送时已经避开了太多人插手,那些初级经手的官员,都是些对仕途满怀热血的年轻人,他们锐意进取,所以观点新颖,第二级这是古板的学究,他们两房的意见很难整合,所以第三级大多是稳重且顾略周全的人,在二者的意见中糅杂。
通文馆没有任何利益牵扯可图,里面的所有官员,不管职位大小出身如何,都有国库养育,衣食住行医也由国库负责,所以那些人衣食无忧之际还能挥毫天下,是入仕者理想的国度。
东川政体隔绝皇亲国戚公侯伯爵,为的就是防止他们揽权,这些人有地位有钱有身份,通文馆有理政大权,权位分开,各司其职,互不打扰,而女帝唯一需要做的,让他们互相牵制,在他们做梦的时候打上一棒子。“
郑王听完微微点头:“的确是个好法子,不过这样的事也不容易吧?建一个通文馆,死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