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曹操,大家都很熟悉。不过我想大家多数是通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知道他的。正如当今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小时候我们觉得李鸿章是卖国贼,长大后我们才知道他是替慈禧太后背黑锅。又如小时候我们很喜欢刘备,长大后才知刘备的虚伪,逐渐喜欢有担当的曹操。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上一段是百度上面对曹操的记载,大家了解了他的生平就可以了。今天我们主要聊一聊他为什么不称帝?以及他的遗憾。
曹操是雄主,更有雄才,无疑纵观古今,像他这样的智者凤毛麟角。不管是电视剧《三国演义》还是书籍《三国演义》,都记载曹操生前只是被封为王,并未称帝。按道理说当时曹操已经平定北方,且天子在手上,而且袁绍、袁术他们曾经都称帝了,为何他不称帝呢?
第一,前面的称帝的人结局都不好,自己不想蹚浑水,更不想惹来全国人讨伐。自赤壁战败以来,曹操剪灭马韩等西北割据势力、吞并汉中张鲁、两次赴濡须口亲征孙权,实现了对北方的彻底统一,并获得了孙权的表面驯服,整个天下形势,已然悄然从赤壁之后的孙刘抗曹转变为孙曹阴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实力已经很大了,无需天子的虚名。曹操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孰轻孰重自然清楚。
第二,荀彧荀令君,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智谋不输诸葛亮和司马懿。但是自从曹操被封魏王后,他就开始沉默寡言,避开曹操。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因为他有爱国情怀。对于他来说,他认可的国家是大汉王朝,他认可的皇帝是汉献帝。之所以侍从曹操,是因为曹操的名义是匡扶汉室。一旦曹操封王称帝,那么他们俩的价值理念就不一样了。所以曹操得知荀令君不同意自己称帝后,已有所忌惮。况且他在大汉王朝做过官,所以他也有这种家国情怀。
第三,得不到其他大族的支持。封魏公的前一年,荀彧案发,封魏王同年,崔琰案发,当事人都以肉体死亡告终。一个是颍川集团的老大,一个是河北世族的优秀代表,那么,如果迈向帝位,还要流多少血?谁都不敢保证。毕竟,从兖州开始,这个集团的第一代已经欠了士大夫太多血债。夏侯惇这些武人成天吵着耻为汉臣,曹操自己不会那么傻,还是交给手上干净的下一代去干吧。要不然,难道孙权苦口婆心劝曹操称帝是为他好么?而且,从此时到曹操去世的这几年,恰好也是整个魏国的多事之秋。汉中,荆州都打的不可开交,立储之争趋于白热化,邺城和许都两个大本营都发生叛乱,曹操实在是难以腾出手来去把那件皇袍翻到外面来。这也算是命运开的一个小小玩笑吧。“你不是要当汉征西将军吗,我就成全你好啦”。后来事情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了,在陈群九品官人法的保驾护航下,汉魏革命,这个历史任务在曹丕手中轻巧地完成了。当然,这次革命注定只是门阀世界中小小的插曲,不过,禅让这种易代模式倒是被南朝皇帝们一次次模仿,倒也算一样重要的政治遗产了。
曹操内心并不是不想当皇帝,面对九五之尊的高位,谁都想要,我想他死前也遗憾没有统一全国。
2019年8月12日18时作于江夏儒国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