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张昭进来,妻妾、丫鬟们纷纷打着招呼。坐着的李婉、方晶、王絮雪都站起来,秋月、瑶琴两个俏丫鬟盈盈的行礼。一时间莺啼燕语,如同春暖花开。
“二哥。”
“相公。”
“夫君。”
“少爷。”
张昭嘴角浮起温柔的笑意,和她们一一说着话,闲话片刻,这才挨着婉儿坐下来,问道:“你们都在聊什么?”
婉儿介绍道:“正在说报纸的事呢。絮雪妹妹打算用她的嫁妆办报。二哥,这办一份报纸预估要花多少银子啊?”明亮的杏眼询问的看着张昭。
张昭失笑道:“婉儿,这我哪里估算的出来啊?技术都是宫中的,应该花费不了多少钱。”
王絮雪的嫁妆当时有十里,折合起来一万两银子是有的。她愁眉不展的道:“姐姐,家里的银钱都在美食街上,我就不添乱了。夫君,现在的难题是没有足够的文章。”
张昭笑着道:“絮雪,创办报纸的本钱用你的私房钱也行。亏本了我养你。赚了算是一个产业。当然,赚钱的概率很大。这是新兴产业,独占鳌头。
不过,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回头发展起来,股份肯定要分出去。
文章的事情好说。我刚才和梁储梁学士约了一篇文章。李阁老那里可以期待一篇。社论我来写。老泰山那里肯定有一篇,你回头去催他交稿。我再去找翰林学士王华写一篇。
第一期基本就有了。我和宫里的萧公公打过招呼,雇佣几个书手到六科直房摘抄奏章。
万事开头难。目前筹备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各种相关的人员、产业都没有兴起,所以想要做到每日出一期,还是有难度。大约三天一期是可以的。
另外,报纸名称、售卖价格,销售渠道,你们都想好了吗?”
张昭把文章难题瞬间解决,接着又抛出一连串的问题来。搞得有点想柳暗花明又一村,老问题解决新问题又冒出来。方晶美眸看着他,笑颜如花,目光中带着骄傲。
王絮雪有点发懵,她毕竟还是没经验,懊恼的拍一下自己的脑袋,“哎呀,夫君,我还没想到这些呢。名字倒是想了几个。”说着,叫秋月去西厢房里将这几天里想好的报纸名字拿来,“夫君,姐姐,方姐姐,你们帮我看看。”
几个人都凑到案几边。纸面上的字笔画端庄、飘逸。王小娘子写的一笔好字。要说自成一家,那有点吹捧过头,但是确实看的非常舒服,很有特点。
婉儿压根没看报纸的名字,而是惊叹道:“絮雪妹妹,你的字真漂亮。”她是书法爱好者,喜欢临摹颜真卿的字帖。主要是开始练字时,张昭是这么教她的。她练习颜体之后便钻研进去。她现在每日处理完府里的杂事后,会写一百个大字。
王絮雪清瘦、白皙的俏脸上浮起笑容,自谦的道:“姐姐过誉。我不敢当。”
张昭笑着摸摸婉儿的头,安慰明丽、娇美的娇妻,“书法的事急不得,不写十年都难入门。你慢慢练,将来也能写出漂亮的字来。”
目光扫过“大明新军日报”、“大明新报”、“张氏日报”等等几个名字,微微一笑,道:“絮雪,这几个名字都不好,改为真理报。”
这个梗,估计没人懂。这是网文里的报纸常用名啊!大名鼎鼎。
王絮雪不大理解“真理报”这个名词,不过既然是张昭想出来的,她也不想反驳。主要是她来来回回也没想出什么好名字。妙笔生花的王小娘子在新生事物上,还是无法把握其精髓。
她清声道:“那便依夫君的意思。叫真理报。”
事情敲定,张昭舒服的伸个懒腰,看看外面的天色。不知道何时,丫鬟们已经将油灯点上。
“咱们来研究晚上吃什么吧。韩娘子把我教的那几道菜练好没有?”
至于张昭晚上睡在那里,这倒不用研究。
…
…
三月二十六日,张昭带着王絮雪在朝阳门外的厢中买好占地一亩的大院。这之前是一个扬州富商的住处。现在挂上真理报社的牌子。
又进宫一趟,给萧敬送上一份日常的小礼物,把宫里的印刷设备、人才给弄到真理报帮忙。
宫中经常要刊印佛经、四书五经等书籍,有一套专门负责印刷的班子。就挂在司礼监名下。
张昭再让冯无忌将新军营初级学堂二年级的男女学生调来十几个,跟着后面学。同时,在京中发动人脉,招募印刷技术工人,待遇从优。
活字印刷术有北宋是毕昇发明,发展到明弘治年间,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印刷流程大同小异。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活字材料的改变上。由泥字,演变为木字,铜字。
木字和铜字印刷各有优缺点。明朝中期时大规模应用的是铜字。而木字印刷在清代时得到大力的推广,影响深远。
铅字印刷机,张昭不会。暂时采取木字活字印刷术。他手里没钱去买铜。铜很贵的。
二十八日,张昭到国子监中拜会国子监祭酒董恢,这个职位号称明朝小九卿。
张昭顺便把入学手续办理了一下。三月初他回京面见弘治皇帝时,请求弘治皇帝允许他入国子监读书。他这段时间一直在休假,并没有办理入学手续。
其实办理不办理入学手续,张昭都不可能在国子监中苦逼的坐监读书。
这个入学手续先要去礼部办理学籍,再到国子监中登记、读书。
张昭和董祭酒聊的还不错,他一个伯爵亲自来办理入学,这点脸面还是有的。
而一切不合规之处,有弘治皇帝的口谕在前,礼部尚书张升也没给反对意见,国子监这里反正是将就着来,含糊着处理。反正,也没人指望着张昭能拿到毕业证!
如今,监生这个名头又不值钱。
张昭顺利的招募到一批便宜的文科生到报社中充当编辑。国子监监生的来源很多,有权贵子弟荫庇来读书的,但是秀才么,大部分还是穷的。
张昭开的出价钱,没人会介意去真理报帮一下忙。
如此忙碌数天,搞定硬件上的难题后,张昭向几个大佬约稿的文章也陆续拿到手。翰林,叫做清流华选,在读书人中的影响力自不比说。而王承裕官职虽然低,但其人是名儒,在士林中颇有名望。
让张昭颇感以为的意外的是,礼部右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焦芳主动叫他儿子给送了一篇文章来。
至四月一日,真理报如期开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