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再战成吉思汗
作者:目自翕张      更新:2019-11-01 02:12      字数:3122

中都拿下来之后,皇帝大臣又被一网抓住了大半,金国基本上算是垮了,剩下一些散兵游勇已经不足为虑。王金龙安排郭靖、杨康各领一支部队,再配备上参谋,去征讨金国境内不肯降服的势力。他们虽然还很年轻,但为了锻炼他们的能力,王金龙还是这么安排了。

至于抓到的那些王公大臣,只要不是罪大恶极,或者心怀不忿,还想着找机会复辟的,就放了他们一马,甚至允许他们保留部分财产,让他们得以安度余生。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完颜洪烈都不在赦免的范围之内。这家伙这次终于无处可逃了,自知不可能在王金龙手中活命,干脆自己点了把火,将自己烧的面目全非。他企图让王金龙无法确认自己已经死亡,还要下大力气满天下去追捕他,平白的浪费人力财力。这算是他最后的报复了。

可惜他太高看自己了,以前他是金国的六王爷,手里好歹有些权势,才能给王金龙造成一些麻烦。现在金国都没了,他这个六王爷也就成了废物,还有什么值得在意的?何况他行事还不够周密,在自杀的时候,恰好被一个宫人看到了,确认死的就是他,王金龙还费那么大力气干嘛?

在王金龙大肆跑马圈地的时候,蒙古和南宋也都动了起来。金国皇帝送出的那几封请援诏书还是起作用了,两个国家都决定出兵增援。即使金国已经被灭了,也不能让王金龙顺顺当当的接收金国的遗产。

接到这个情报,王金龙不敢怠慢,立即派陆乘风去南面,抵挡南宋的入侵,郭靖、黄蓉辅助。自己则亲自迎战蒙古,带上了杨康、许大锤、丁立。穆念慈则依然坐镇后方,总揽所有的后勤事务。

南方没什么好说的,临安小朝廷明明有钱有人,可打仗从来打不赢。何况王金龙的生意大部分在南方,布下了无数商业节点,关键时刻都能转变成情报机构使用。再加上还有史弥远这个天字第一号的内鬼,打起来真是不要太轻松。除了一开始突然出兵占了点便宜之外,陆乘风、郭靖、黄蓉一到,立即打的他们鬼哭狼嚎,甚至一口气达到了临安,吓的皇帝、大臣们集体出逃。

从某个方面来说,南宋朝廷的血性,比金国要差得远。当初王金龙包围中都的时候,金国的皇帝、大臣们,不是没有机会逃跑。可他们选择了留下坚守,等待四方援军。这个决定在事后看来是错误的,可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勇气。

而南宋就正好相反了,被金国打断过一次脊梁,再次出现都城被围的情况时,立即撒丫子就跑,毫不犹豫。这么做虽然暂时保住了朝廷的存在,可也让全国军民的士气一落千丈,大批大批的投降也就顺理成章了。

南宋朝廷一路南逃,他们逃到哪里,陆乘风他们就追到哪里,一边追一边顺手接收地盘。由于这次推翻朝廷的不是外族,而是同为汉人的王金龙势力,接收了地盘后也不会大肆杀戮,而以安抚为主,所以地盘接收的很顺利,基本上没出什么乱子。逃亡的南宋朝廷也受到影响,越逃队伍越小,最后只剩了了几个死忠之人跟随。

和南方的顺风顺水相比,北方的战事就比较艰难了。成吉思汗出于对王金龙的重视,临时取消了对花剌子模的征讨,将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足有三十万大军,南下攻打王金龙。

如果王金龙只有一个人,他完全可以不和蒙古大军正面对抗,用游击、骚扰的方式进退自如。但现在他是一国首脑了,手下也有二十多万大军,就没法到处跑了,只能用兵法来应付。

幸好王金龙早就将《武穆遗书》当成了教材,教出了不少军事人才,又用参谋制度集合所有人的智慧,对付起蒙古大军来倒也不落下风。只是兵力上的劣势不是那么好抹平的,尤其蒙古大军都是骑兵,来去如风,即使打赢了也很难歼灭,因此王金龙一直落在下风,但短时间内也没有落败之虞。

王金龙手下的军队,虽然训练非常刻苦,装备也很精良,但有一个弱点无法掩盖,就是从没经历过真正的大战。之前打金国时太过顺利,也就比武装越野稍微麻烦点,真正的硬仗都被收拢的杂兵打了。现在遇到蒙古大军,可就是硬碰硬的大战了,这个弱点让他们损失不小。

要是继续这么打下去,王金龙手下的军队当然能锻炼成百战精锐,可到时候还能剩下多少人就不好说了。因此王金龙决定换个战术,直接对成吉思汗进行斩首。

成吉思汗也知道王金龙的武功极高,早就防备他玩儿刺杀,所以即使在军营中,也设置了种种防范措施。亲兵日夜守卫是常规手段,帅帐也被立在那当幌子,真身不在里面,而是躲在另一处不起眼的帐篷里,有事禀报也是用铜管传声,像打电话一样。至于铜管通到哪里,只有极少数几个心腹知道,别人都不清楚。

这已经是最严密的防御手段了,如果再躲的远点,就没法指挥大军了,也只能如此了。

手段虽然粗糙了点,可王金龙也不是精通刺杀的杀手,武功高不代表做什么事都能一帆风顺。第一次刺杀就失败了,杀穿了不知道多少层防御,好不容易冲进帅帐,才发现成吉思汗根本就不在这里,白费劲了。

第二次有了准备,抓住一个刚从帅帐汇报完出来的大将,用移魂大法询问成吉思汗是否在帐内,才知道这个大将是通过铜管和成吉思汗对话的。

用铜管通话,距离肯定不能太远,于是王金龙就在周围挨个帐篷找了起来。可惜还没等找到,就再次被人发现了,只能大战一场后撤退。第二次刺杀,依然失败了。

第三次刺杀,终于让王金龙找到了成吉思汗的藏身之处。这家伙确实诡诈,他藏身的地方不在其他营帐,而是临时挖出的一个地下室。一般人只会在地面上找,谁想到他会躲在地下?

然而这一次依然没能杀掉成吉思汗,因为前两次刺杀,已经给他提了醒,早早的转移了,顶替他在这里指挥大军的,是手下大将木华黎。王金龙只能取了木华黎的性命,总算是没有空手而归。

木华黎是历史上蒙古开国四杰之一,是成吉思汗重要臂助。把他干掉,足够成吉思汗心疼好久了。接下来的大战也显示出成吉思汗暴怒的情绪,驱赶着大批掳掠来的杂兵疯狂进攻,像是要用尸体活埋了王金龙一样。

这种残酷的战斗,是最锻炼的军队的,也是伤亡最惨重的。王金龙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手下伤亡的太多,于是白天披挂上阵,始终战斗在最前线,晚上则继续刺杀,试图阻止成吉思汗的疯狂。

也不知道是谁给成吉思汗出的主意,以前的蒙古军营虽说还算有序,但实际上依然有不少漏洞。王金龙几次刺杀后,成吉思汗也学乖了,竟然按照汉人的扎营方式布防了。

和蒙古人粗放的扎营方式不同,汉人的军队再扎营时,是非常讲究的,不但要注重防御,还要兼顾交通顺畅、防火防盗、层次分明等等。这么做的好处,别的且不说,起码让王金龙的潜入变的几乎不可能了。每一排帐篷都是一道防线,要从最外围进入到最中心,至少需要越过十几道防线。在这么多眼睛的情况下,就算是王金龙,也很难无声无息的越过。

当然,这样的扎营方式太繁琐,连汉人军队都很少有能做到的,而且也不适合蒙古人。他们原本的扎营方式虽然粗陋,但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出击方便。只要一声令下,可以直接将营地当做出击阵地。现在就不行了,必须先出了营地,才能排开阵势,否则就会挤成一团。

但为了防备王金龙的刺杀,也只能如此了,否则成吉思汗睡不安枕,仗就不用打了。

既然刺杀成吉思汗变的不可能了,王金龙只好改变目标。杀不了最大个的,杀小的总可以吧?木华黎之类的大将找不到,万夫长、千夫长什么的也可以。实在不行,百夫长也不介意顺手干掉。

这么做显得有点跌份儿,王金龙堂堂一国首脑,弄好了将来是要当皇帝的,居然充当刺客去刺杀百夫长,太没面子了,说出去让人笑话。然而王金龙是个不在乎面子的家伙,不但不觉得跌份儿,反而兴致勃勃。

王金龙这么做当然有他的道理,早在当特种兵的时候就学过这一类的理论,一支军队中,最高指挥官固然重要,下面的中层、基层指挥官同样重要。没有了中低层指挥官,再高明的战略战术都实施不下去。

十几天之后,王金龙大肆刺杀蒙古军官的效果显现出来了,蒙古大军有些调动不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