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归梁介绍,息城虽然最靠近胡国,但楚国认为对手毕竟是个小国,因此原本只驻有一个不满员的师,由斗如率领。姜海涛知道,楚国的一个师有2500人,分成五旅,每旅五卒。在很多情况下,师都不是满员的,因为它基本上来自于某一位士卿大夫。由于这些贵族的家业有大有小,所以能够组织起来的队伍也有些差距。再表现到战斗力上,那差别就更大。但有商人报告说,由于胡城战役中楚军大败,斗如正在息城里征召步卒,可能要把他这个师扩充到满员的2500人。
沂城在息城的西北40多公里处,是楚国面对晋国的北方前哨,因此也驻有一个满员的师,由申舒率领。
大隧、直辕、冥呃是进入楚国的三个重要通道,在息城南方的大山中,其中冥呃在最西边,归梁的情报网暂时还没延伸到那里。大隧、直辕都各自驻扎有两个师的士卒。在大隧的两个师是满员的,分别来源于屈氏家族和巫氏家族。商人们还顺利打听到了这两个师帅的姓名,屈弥和巫启鲂。直辕的两个师则不满员,只有4000来人,由楚国王族的芈仲峤率领。虽然直辕离胡国要比大隧远,但距离息城只有50多公里,比大隧近20公里左右。
另外,楚军士卒中甲士比例不低,几乎占三分之一。剩下的步卒们也久经训练,战车、皮甲、剑戈、盾牌等配备精良,商人们都觉得要比胡国的步卒们强。
养敖插话说:那是和过去的胡国步卒相比,如今他正在训练的2000兵可就不同了,就算和楚国甲士比也差不了多少。胡国原有的1000多甲士,也因为铜矿分股而经常集中到一起训练,战斗力明显提高。养敖还告诉归梁,现在利用冬季农闲,1000多兵和500来名甲士正在各地训练自己手下的步卒,强度要比过去高得多,再有两三个月就肯定能超过楚国的普通步卒。
可是养敖这些话毕竟还只是说说,归仪、归梁的表情显然有点怀疑。姜海涛忍不住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是在兵营里搞一次演练,让那些商人们也看看,作个比较。第二是从甲士里挑选十几个聪明伶俐、善于练兵的人,扮作商人的随从跟去看看楚军。
第一个建议很快就被养敖否决了,因为他觉得那些商人们未必能看懂,而且万一他们把胡军的情况泄漏出去,反倒不妙。第二个建议大家都觉得更好,但薳书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入楚国兵营。
大家琢磨了一会后,姜海涛提出一个办法——军火走私。
青铜制造的剑、戈、矛、铍,还有皮甲,就是现在的军火。但和后世的军火贩子不同,姜海涛没打算把自己造的兵器卖给楚人,而是卖缴获的。他提醒归豹,两次战役后,他们缴获过不少精美的楚国兵器,其中有一些赏赐出去,还有一些留了下来。这里面其实有一些特别的兵器,就是芈午、子辛等楚国将领、贵族所使用的。它们不仅制作精美,还有各自特殊的铭文和配饰。芈午的配剑就被归豹留着当纪念。当时在楚军大营里还搜出了五把芈午的剑,其中一把很锋利,养锜用过一段时间。不过在姜海涛他们造出青铜复合剑以后,这些楚国青铜剑的吸引力就大大降低了。
姜海涛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剑收集起来,假装是卖到了民间,然后被某个商人买到几把,带到楚国去倒卖。以这些剑主人的身份,它们多半会受到守城将领的注意,这名胡国商人自然也就有机会进入兵营了。
归梁听后,觉得这办法不错。他还告诉大家,自己也曾按照归豹的吩咐,让商人们注意打听楚国这些守将的性格,但效果不大。因为他们最容易接触的还是商人、农人,就算是购买丝绸的贵族,也多半只和管理家务的人在厅里见一见,没法打听到“一把手”的很多情况。现在去卖剑,那见到屈弥、斗如等人的机会都能有。
于是几个人又高兴地商量了一些细节,把从芈午、子辛的尸体上,还有俘虏的巫审那里缴获的几块玉佩也加进去。姜海涛还回想起《水浒》中林冲买刀、杨志卖刀等桥断,建议归梁找一个胆大心细之人,借卖剑加入楚军。可这个想法立刻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因为一个来路不明的人拿这么好一把剑,可不是什么好事。
最后归梁、养敖向归豹打保票,一两个月后就能基本摸清楚国三处城池的准确兵力,以及楚军士卒的战力强弱、军备多寡。
情报工作讨论完了,后面就是商议是否出战。
如要出战,目标自然是息城,因为那里最近,2500个敌人也不算很多。
养敖提议这样分配整个胡国的兵力:900兵加上步卒后扩成4500人,按照新的编制方法,正好为四个半旅,分别留守胡城、蓼城;600兵加上步卒后扩成3000人,正好一师三旅,作为主力;500兵、500甲士单独编组为一个旅,作为精锐;1000卒操作100辆砲弩提供火力支援,可以称为“支援旅”或者“砲旅”,同时也作为随军工匠、仆役。这样下来,5000对2500,应该有足够的胜算。
那斗如敢不敢率领2500人迎战5000胡军呢?姜海涛原先提出的建议就是只派2500,或者3000多人正面挑战楚军,这时以斗如等楚国贵族们看待胡国的态度,应该会应战。另外一部份胡军则将隐蔽地绕到楚军的侧面甚至后面,突然发动进攻。改进战车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计划,很多细节还需要今后再确定。
归仪对这个计划提出了一点质疑:如果斗如胆子很小,就算对手只有2000多也不敢出战,或者他发现对手有5000多人,不来应战,那怎么办?养敖回答说:他也和姜海涛商量过这种情况,胡军可以劫掠周围的粮食,破坏楚国的农田、春耕,照样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当然好处少了一些。但养敖认为斗如不可能仅仅龟缩在城里,肯定会向其它地方求援。从最近的沂城行军过来需要两天,但那里要防备晋国。从直辕过来的援军则需要三天。
不论援军从哪里来,姜海涛都已经想出了一个对策——围点打援。这可是解放军对付**时,屡试不爽的妙计。
胡军可以利用骑兵侦察距离远、战车行驶速度快这两项优势,在发现援军后立刻从息城城下出发,半路进行伏击。对于援军的规模,养敖认为不会超过2500人。直辕、大隧等地也需要留下士卒防守。除非楚国对胡军的进攻早有防备,否则息城等地不会有太多的楚军。万一援军很多,他们也可以从容撤退。因此在养敖看来,胡军主动出战、进攻息城,还是非常可行,只要快速出兵、速战速决。
归豹听后马上询问姜海涛,最近试验的滚柱轴承怎么样了。他已经知道工匠们正在用铜造一种轨道、小车,说是牵引力特别小。于是姜海涛简单介绍了一下试验情况。在听说这滚柱轴承成本很高,用到野外效果不太大时,归豹并没有失望,反倒告诉姜海涛不必太计较成本,有条件就造一些。养敖也建议给少数几辆车换上,比如将军们的战车,架有战鼓、大旗的。这几种车经常会比普通战车略重一点。贵就贵呗,少用一点总还可以吧?
于是在回到工场后,姜海涛立刻召集工匠们讨论滚柱轴承的制造工艺,让大家想想办法降低它的生产成本。用料不容易减少,而且一个滚柱轴承消耗的青铜只不过比滑动轴承多两倍。所以其成本的关键在于制造过程,特别是滚柱、轴承环所要求的圆,都耗费了不少时间制模、打磨。铸造过程中的铜锡比例,则比较容易控制。
随后两天,陆续有工匠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其中两种方法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第一种是在磨床上增加了一个可以平移的支架,把铜柱支在上面。这样一边踏动砂轮旋转,一边把支架靠近,让铜柱和高速旋转的砂轮接触,然后慢慢转动铜柱,就能更方变、更精确地打磨出一个光滑的圆柱。提出这个办法的工匠叫頵(jun1),以前是金匠,来到姜海涛手下后也接触到木艺,学得快、脑筋活,因此成了一个多面手。现在磨床的制造、使用、改进工作一直有他参与,已经成了一个小头目。
頵想出这个办法,主要是降低铸造时的要求,取消耗费大量时间制模的失蜡法,而是用可以反复使用的木模、泥范来代替。不过试验后发现,这样做虽然铸造工作量少了很多,但铜柱的打磨量需要增加不少,砂轮的消耗成为一个问题。铜柱的表面质量确实有很大提高,因此姜海涛觉得这办法可以用来造一些精细的滚柱轴承,装到归豹等人的战车、座车上。现在为贵族们制造平稳的四轮马车,问题不大了。
第二种方法是井带着几个人想出来的,颇有新意,既不用磨床,也不用失蜡法,所以制造速度飞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