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赵国的左相,作为一个在大赵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公孙白此刻的心中无疑是非常复杂的。今天的这桩李阀的截杀即便是对于历经了多少年风雨,又日日在朝堂上“搏杀”的他在内心也是很震惊的。
公孙白的权位在大赵国已经达到了巅峰,古代以左为尊,即便是在到赵国风云一时无两的右相尹逸辰在权位上也差他半筹。加上大赵国现在的皇帝一心玩乐,不事国事,所以朝廷里的很多事都是他和右相尹逸辰说了算。在朝中的权威,尹逸辰也差他半筹,是在湖广的门阀的支持下才能和他相抗衡。要说大赵国谁的权位最盛,他绝对是现今大赵国当之无愧的实际执掌之人,即便是右相尹逸辰,在很多时候也比不得他。
要说公孙白,他绝对是大赵国官场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大赵国的官场和别处不同,地域性极为明显,官场上的党争基本是以地域来划分的。例如江南派、岭南派、河东派、河西派以及近几年出来的辽东派,有如三吴、两浙、两淮、陇西等等诸多派系,内部又有着各种小派系划分,官场上的斗争也往往以同乡之间抱团争斗,地域性极为的明显。这其中,又以江南派最为势大。
江南历来就是大赵国经济最为发大的地方,其富裕程度几百年来一直在大赵国居于首位,所以江南人的读书风气也历来是大赵国最盛的。虽说穷文富武,但是若是连肚子都填不饱又何谈读书,江南富商诸多,又因商人虽然有钱,可是在大赵国的地位低下,尚不及农民,所以商户的子弟大都被家中要求读书,希望将来能求个功名,在人前也好抬起头来。这样一来,江南出的文人也是大赵国各个地方文人出的最多的,在朝中为官的数量也不少,其他地方几乎无人能比,所以江南派系的力量历来是朝中最强的,常常需要其他的派系联合才能打压斗争。
所幸的是江南派系的官员大都和江南的富商利益相挂钩,而富商之间为了利益冲突不断,这也就注定了江南派系的官员抱团不易,其内部争斗也是所以的派系里边最多的,所以朝中倒也不是江南派一家独大。除了江南派,其余各派的力量也多于地域的富裕程度挂钩,例如两浙、两淮地区的官员数量也比较多,相比之下两河和岭南的就要差一些了,而辽东派系的官员是所以派系里边力量最小的,朝中的二品以上的大员几乎一个没有,五品以上的也不多。
辽东派系其实还算不得大赵国官场中的一个派系,辽东由于是近几十年才被大赵国从东胡人手中夺回来,以前在朝中几乎毫无根基,加上被东胡**害了几十年,读书的风气几乎没有了,想要从科举一途入仕可谓是难上加难。这些年来还是因为得了左相大人的照顾才能在朝中还有一席之地,若非如此,只怕三品的官员都不见得有他们的份。而且唯一的一个三品官员还是武官,是当年收复辽东之时立下汗马功劳的武将,至于文官,辽东派系的官员在大赵国的官场中,暂时还是难成什么气候的,更被其他派系的官员打压的抬不起头来。所以辽东派系的官员大多只能在辽东厮混,京官一个也没有,外放到其他地方做一方父母官的也不多。当然,其他派系的官员想插手关东官场上的事宜也不容易,关东被东胡占领几十年早就养成了如草原上一般剽悍的民风,外来的势力镇剽悍的辽东民众,很难在抱团的关东官场上站稳脚跟。
大赵国的官场除了地域性有着明显的划分,其次就是门阀势力了。说起来,门阀势力才是大赵国官场上势力最大的一股,不过门阀的划分异常的明显,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都一目了然,斗争上比地方派系的官员相争之时更为残酷,地域性反倒有些依靠门阀存在。
古代的势力划分以及传承大多以宗族为基础,宗族的势力在地方上的权威是很重的,在宗族之中,宗族的族规之类的东西比朝廷的法规还要管用,地方上的豪族一般控制这大部分的好的田地,其他的农民、佃户等等都是依附于地方豪族而存在,这些豪族之中的读书人和有功名的人是很多的,慢慢的也就形成了一股在官场上很大的势力。当然,门阀的兴衰也是很快的,有些门阀只能存一时,长久不了,而有些门阀已经传承了很多代。现在的大赵国依旧活跃着的门阀势力有湖广的李阀,陇西的裴阀,岭南的郑阀等等,两淮和江南之地的富商诸多就不一一列举。
而在这种地域性划分很明显而门阀势力很大的大赵国,朝中居高位者无不是有着大量的同乡官员支持或是依附于某个门阀势力,公孙白却是这其中的一个另类,和其他的大部分官员都不同。
公孙白不生于书香门第,家中更没有万千的钱财,甚至他幼年时只是个从关东逃荒而来的“小乞丐”。当然,现在知道大赵国的左相祖籍关东的人可不多,只以为他是陇西人士,实则是幼年时逃荒到陇西。
公孙白逃荒之时辽东的大部分地域还是被东胡人占领着,他家本也是当地望族,只不过得罪了东胡的某个贵人所以在辽东过不下去,这才伪装成逃荒者逃了出来,而出了辽东入了关之后,他们甚至都不敢在关中呆,一直逃到陇西才停下脚步。
而到了陇西之时,他爹已经死于逃荒途中,只剩下他娘和一个老仆以及一个忠心耿耿的护卫。虽然他们还有些钱财,可是心惊胆战的他们深知财不露白的道理,开始时甚至还装了一段时间的乞丐。之后他们娘俩才在老仆和护卫的照顾下,在陇西立下足来,又花了大价钱立了户,从此成了陇西人士。而那时,现今的左相公孙白还不足六岁,可想而知他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和磨难才活了下来。也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公孙白成熟的异常的早,即便是在普遍早熟的古代他也算是独一无二的。从很小的时候他就异常的懂事,尤其是在读书上,可谓是个小神童。
公孙白的母亲生于书香门第,算是个小才女,公孙白自幼跟随他娘艰难的生活,又在他娘的教导下学习。之后,又在乡试中崭露头角,慢慢的成为了陇西很出名的大才子,更是考中了当年的状元。而他那显赫的官路,也就是从他考上状元的时候开始的。
公孙白这个状元的水分其实是很大的,他虽然在读书上算是个小神童,但是科举的那些东西比他强他却是大有人在,他之所以被点位状元却是因为他在入京赶考的途中结识了乔装打扮的皇帝,很是发表了一些诽谤皇帝的言论,当然,二人谈论起天下大事来有很多想法不谋而合,这才成就了他的状元之名。
那是的皇帝可比当朝的皇帝要开明的多,算是难得一见的明君,朝中最不缺少阿谀奉承之辈,人家显然对他的批评诽谤不以为意,虚心采纳,而见公孙白的很多想法确实很有见地想用他做一番实事。
之后,公孙白的官路就恒通起来,趁着圣眷正隆,初一上任就帮皇帝办了大事,揭了一个好大的盖子,让当时一大堆牵连其中的官员倒了大霉。
由于幼年时的那一段悲惨经历,公孙白做事很有手腕,很懂分寸,把他那个位置能做的事都做了一遍,而那个位置不该碰的东西一点也不碰。
最为关键的是,他很有人格魅力,而又走的是清廉的路线,从来不贪财,所以一直以来都恨得皇帝的器重,他的官位也就慢慢的升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公孙白做官从来没有依靠地方派系的力量,也没有依附于某个门阀而存在,他的升迁完全是靠他一步步走出来的。
当然,除了皇帝的支持,他也有其他力量的支持。毕竟,在门阀力量势大而地方官员地域性明显的情况下,他即便是一直在皇帝的关照之下也很难走到那样的官位。他的另一股支持力量是他京试时候的门师,也是他之前的左相,他京师玩之后去门师处谢师礼结果被门师看重,与门师之女成亲,这也是他在官场上的另一股支持势力。
公孙白在官场形成的势力不少都是其人格魅力所吸引,其中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门阀关系,官员也多是清流一系的官员。
没有门阀和地方豪族支持的他照理说来应该和右相尹逸辰争斗起来有些吃亏才是,毕竟尹逸辰本身就出身两湖的地方豪族,背后又有着李阀的支持,可谓是势大无比,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公孙白在战斗中胜出,只能屈居人下,最后做了右相,左相之为却是被公孙白牢牢的握在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