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五章 鬼谷子
作者:何凌霄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364

鬼谷子

百科名片

鬼谷子,姓王名诩,一说为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一说为战国时代卫国(今江西省贵溪市)人;但具体生卒日不详,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同时也有同名著作《鬼谷子》,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

目录[隐藏]

简介

人物生平

个人作品

逸闻典故

社会评价

同名著作

[编辑本段]

简介

鬼谷子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中国春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经常进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鼻祖。鬼谷子招收徒弟从不挑剔。他的学问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只要学会一门便可纵横天下!!“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今河南登封县内的归谷山)而得,因“鬼”、“归”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传,兼之“鬼”字更富传奇色彩,故将“归谷”习称为“鬼谷”。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子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

鬼谷子先师被喻为纵横家之鼻祖的原因是其下有苏秦与张仪两个叱咤战国时代的杰出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鬼谷子先师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他著有《鬼谷子》一书,又叫做《捭阖策》。民间亦有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

鬼谷子先师从衣、食、住、行、医等、了家理财、治国方案、外政外交、兵书战策、兵器明、天文地理、神奇推算、养生教子等等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鬼谷子先师据传说是为个人而笑天下之人。也可以说是个难驾驭之人。他的书籍流传甚少,多为抄译。冶铜炼铁、钨铁铸剑、过目不忘、贫富均化、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空气动力的人,热气球等!

鬼谷子先生曾任楚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鬼谷位于江西省贵溪境内,因鬼谷子先生在此授徒为名。

[编辑本段]

个人作品

有关鬼谷子的文学刻画甚多,主要有文学刻画与民间传奇两类。文学刻画主要有下述作品:

1.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

2.杨景淐的《鬼谷四友志》

3.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4、《本经阴符七术》

其中对鬼谷子及其弟子的个性描写,尤以《战国纵横》最为成功。

此书主要描述周朝末年,周室衰微,诸侯争强,七雄并立,中原逐鹿,弱肉强食,民不聊生。《战国纵横》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力图从纵横家的视角去解读战国中期这段波澜壮阔的宏大进程,形象地刻画了一代宗师鬼谷子的仙风道骨,再现了历史的精神真实。

此书分为四部,第一部《四子归山》,主要铺叙青年士子苏秦、张仪、庞涓、孙膑四人为实现平生抱负,各自历尽磨难,进山求拜道家神秘人物鬼谷子为师的故事。四子进山之前的不同经历、列国情势、情感生活、学艺过程及彼此间的相知相争是这二十章的主要内容。第二部《飞龙在天》,主要铺叙鬼谷四子各自出山的过程、出山之后的不同经历及列国情势因之生的改变。其中的庞涓争宠、孙膑装疯、越王论剑、苏秦刺股、列国合纵等是这一部的亮点。第三部《不战之战》,主要铺叙鬼谷四子围绕合纵、连横展开的场面宏大的搏弈,孙膑逃亡至齐、张仪连横魏国、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燕国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均有演绎。第四部《夕阳远山》,主要铺叙张仪最终成功连横六国、挫败苏秦合纵大业的始末,其中精彩的是张仪斗法欺楚、屈原蒙冤被黜、苏秦奔波救难、秦楚蓝田大战等。

《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化

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

而知之者,内修链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

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

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

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

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养志法灵龟〗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

心有所欲,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故心气一,则欲不偟;欲不偟,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

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

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

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实意法螣蛇〗实意者,气之虑也。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

意虑定则心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则凝。

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

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

计谋者,存亡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大虚待,神往来。

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

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

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

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珠。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

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

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散势法鸷鸟〗散势者,神之使也。

用之必循间而动。

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

夫散势者,心虚志溢。

意失威势,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

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长短。

无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势分矣。

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

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转圆法猛兽〗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

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义类,说义无穷。

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

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

故兴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

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

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

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损兑法灵蓍〗损兑者,几危之决也。

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

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

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

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自然之道以为实。

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

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

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溪。

〖持枢〗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

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

亦复不别,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中经〗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物执穷者,不忘恩也。

能言者,俦善博惠。

施德者依道。

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

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

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隙,缀去却语,摄心守义。

本经记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

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

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听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隙而去之。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受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征羽不相配。

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

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

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解仇斗隙,谓解羸微之仇。斗隙者,斗强也。

强隙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

弱者衰其负、伤其卑、行其名、耻其宗。

故胜者,斗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

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

隙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

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

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疑疑而去之。

却语者,察伺短也。

故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

动以忌讳,示以时禁。

然后结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

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

方验之,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

效之于验,验去乱其前,吾归诚于己。

遭**酒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

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

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也。

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

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编辑本段]

逸闻典故

【鬼谷子考徒弟】

鬼谷子想测试一下徒弟的机智与应变能力,他坐在屋里,跟徒弟庞涓、孙膑说:“谁把我从屋里动员到屋外,谁的成绩就及格。”

庞涓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跑进屋,说:“启禀师傅,元始天尊到,请您接驾。”,鬼谷子无动于衷。庞涓第二次跑进来,连鞋都掉了一只,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师傅,九天玄女来了,正在外面等您。”,鬼谷子身子动了动,并没起来。庞涓不死心,第三次进来,一急一忙,一跤摔倒地下,磕断了两颗门牙,结结巴巴地说:“不好啦,苏师弟跟张师弟打架,张师弟把苏师弟打死了!”,鬼谷子站起来,看了看他,还是没出去。

轮到孙膑,孙膑一进来就说:“师傅,我不行。”,鬼谷子感觉有些奇怪,孙膑说:“您老人家能知五百年过去、五百年未来,我怎么骗得了您?”,鬼谷子听罢,有些飘漂然。孙膑接着说:“要是您老人家在屋外,我倒有办法把您骗进来。因为外面的事是有天数的,您可以算出来;而屋里的事,是没有天数的,您出去了就算不出来了。”,鬼谷子不信邪,让人把自己连人带椅子抬到外面。孙膑见师傅出来,大笑说:“我已把师傅叫出来了,及格!”

通过上述简单的测试,鬼谷子明白,孙膑的才华远在庞涓之上。

【《鬼谷子》胠箧第十四】(这段出自庄子·胠箧,建议删掉)

原文:

将为胠箧1探囊2匮3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④,固扃鐍⑤,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6匮揭⑦箧,担囊而趋⑧,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⑨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昔者⑩,齐国邻邑相望11,鸡狗之音相闻,网罟12之所布,耒耨13之所刺14,方15二千余里。阖16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17社稷18,治邑屋州闾乡里19者,曷常2o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21一朝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22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代而有齐国23。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注释】

1胠箧:从旁边打开。箧,竹子做的箱子。这里是指把箱子打开。

2探囊:掏摸囊袋。

3匮:匮,同柜,是一种木制的匣子。

④摄缄滕:摄,系结,缠绕。缄滕,绳索。这里是指捆紧绳索。

⑤扃鐍(jue):扃,门窗、箱柜上的开关。鐍,箱子上加锁的铰纽。这里统指箱子铰钮。

6负:背着。

⑦揭:高举。

⑧趋:小跑。

⑨积:收拾清理好物资。

⑩昔者:从前。

11邻邑相望:指人口稠密,生活安定。

12网罟:网,原指捕兽工具。罟,原指捕鱼工具。

13耒耨:古代的犁。耨,古代的锄。

14刺:**,这里指耕耘。

15方:古代表述面积的用语。方二千里就是指长2ooo里,宽2ooo里的面积。

16阖:同合,总共的意思。

17宗庙:同宗祭祖的地方。

18社稷:社,祭祀土神。稷,祭祀谷神。这里指国家政权。

19邑屋州闾乡里:《司马法》有“开四为邑”,“五比为闾,五州为乡”。邑屋、州闾、乡里都是指区域名称。

2o曷常:何尝。

21田成子:春秋末,齐国大夫田恒。

22尧舜:古代贤明领。

23十二代而有齐国:从敬仲至庄公共九代知齐政;自太公至威王三世为齐侯。共十二世。庄子为齐宣王时人故不算宣王。

鬼谷子出世

相传,鬼谷子是村夫庆隆和东海龙女的儿子。庆隆和龙女虽被东海龙王压死在云梦山中,化作一道山岭和龙泉,但阴魂不散,要借体繁衍,为后人造福。

两千多年前,朝歌城南王庄王员外的夫人怀孕三年之久而不分娩。初春一天之夜,突然狂风骤起,电闪雷鸣鬼谷子像,大雨如注。人们都为这不正常的天象说长道短,蓦地从空中飞来一个火球,直飞到王夫人床前,正反各转三圈,变作一条小花蛇,慢悠悠钻入王夫人的被窝,随之听得婴儿的呱呱哭泣。家人掀开被窝,王夫人生下一个满头红,容貌丑陋的丫头。王员外十分沮丧,长叹一声,拂袖而去。王夫人见老爷如此烦恼,也暗暗抽泣。正在这时,小女婴突然坐起,拉着王夫人的手细声细语地说:“妈妈,别难过,我会变美丽的。”话音见落,这女婴就倒下咽了气,又捋脖子,口中不住喊叫:“儿呀,快醒醒,娘不嫌你长的丑。快醒醒吧!”拍了一次又一次,捋了一遍又一遍,眼泪哭干了,嗓子喊哑了,整整折腾了一个夜晚。黎明时分,只听女婴哇的一声苏醒过来。王夫人喜出望外,定睛一女满头黑,唇红齿白,十分可爱。王夫人忙让丫环请来老爷。王员外一见大吃一惊,心中不住思忖:三年不坠,火球助催,紫气东来,丑女变美,是大福大贵之兆,王家的好气数。想着想着,不禁大笑不止,走到床前说:“夫人,晨曦吉辰,迎霞聚瑞,我看女儿必有大福大贵,咱就取名霞瑞,你看如何?”夫人点头称是。

岁月流逝,转眼十八个冬春过去,霞瑞姑娘身居闺房,学习针线,攻读诗文。她越长越俊俏,白皙的杏仁脸上嵌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两个酒窝之间夹着一个小樱桃小嘴,令人喜爱。但她性格倔强,不拘于旧的礼节,善于言谈,又讲直理,对于父母的话也不是百依百顺。日渐压恶闺中生活,常常在丫环小云陪伴下到花园嬉戏。有时还背着父母到田间去问农桑。是年朝歌奇旱,河溪断流,水井干枯,大地龟裂,五谷不收。王员外家一块三顷地的谷子,只留下一棵禾苗,但长势却十分喜人,谷杆如芦苇,叶子赛高粱,谷穗像狼尾,沉甸甸,金灿灿,微风吹拂,点头摇曳,而且还散出喷喷香味。霞瑞姑娘听说自家地里长了这棵奇谷,就让家奴收来,放到绣楼,顿时闺房之内香气四溢,使人陶醉。姑娘对丫环说:“如此好的谷子,要好好保存起来,来年多种一些。”丫环把谷穗放在手中揉搓着变成了一颗熠熠透明的珠子,而且香味更加浓郁。姑娘接过珠子,正想闻一下,这珠子一下钻进口中,欲吐出,又溜进喉咙。霞瑞咽下珠子不久,顿觉腹内舒畅,筋骨苏软,浑身乏困,一头倒下就睡着了。

一个月之后,姑娘不思饭食,身体渐渐消瘦。主仆二人都不知何故。快嘴的丫环告诉了夫人,王夫人见女儿如此消瘦,心疼万分,问明情由,忙着请名医调理。连吃两个月草药,仍不见效,却见女儿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王员外得知消息,恰似五雷轰顶,把夫人叫到客厅,怒气冲天地说:“你养的好女儿,竟如此伤风败俗,我乃赫赫大户,叫我如何做人?”夫人忙陪笑脸:“老爷息怒,家丑不可外扬,你要想个两全之策才是呀!”两人如此这般商量半天,决定把女儿连夜赶出家门,免得事后别人说三道四。

霞瑞姑娘,蒙冤受屈,在丫环陪同下,毅然离开家门。路漫漫何处奔走,天苍苍哪里安身?姑娘看看丫环,丫环望望姑娘,两人心如火焚,悲困交加;姑娘紧咬嘴唇:“云妹,咱走,走到天涯海角,让天下人知道我王霞瑞是清白之人。”主仆二人离开王家庄,朝着北斗星的方向走去。

两个弱小女子,哪里经过这样的风霜。尤其是霞瑞姑娘,腹中已有三月的婴儿,行走更是艰难,双脚都磨成血泡,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一天中午,她们走到黄河边,又饥,又渴,寸步不想挪动,就坐在河边歇息。刚一坐下,就进入梦乡。待她们一觉醒来,面前站着一位和善可亲的老太太,篮子里盛着热腾腾的白蒸馍,没等她们开口,老太太就把馍送到她们手中。二人连个“谢”字都没来得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老太太坐下来问道:“两位女子如何这样狼狈,你们要到哪里去?”霞瑞摇摇头,没说话,直爽的小云把姑娘的隐情一五一十讲了出来。老太太启唇一笑:“这就是了。你们既然对我讲了真话,我也把真话告诉你们。我乃西天老母,在这里等候多时,专门来点化你们。霞瑞姑娘,你虽是母亲所生,但不是你母亲的骨血,而是东海龙王女儿的化身。你和庆隆相爱,情真意切,虽未遂愿,上天有眼,来世相逢。你所吞食的珠子正是庆隆的精髓。腹中婴儿就是你和庆隆的后代。”霞瑞和小云双膝跪地,连连叩头,感谢西天老母的指点。快嘴的小云又问:“既是这样,请问老母,我们主仆该到哪里存身才好?”老母没有正面回答,信口念了小诗一让小云琢磨:

朝曦吴天似血染,

歌舞升平谁人欢?

云海滚滚来天半,

梦境滋滋润丹田。

小云半天没有品出味道,原来这是藏头诗。姑娘把四句诗的头四个字一连,即为“朝歌云梦”。虽说知道了老母指点的去处,但又不愿到云梦隐身,于是又恳求说:“再求老母点化,那里离我家乡太近,鉴于父母盛怒,眼下我实在不能从命。”老母思忖片刻:“也罢。你们可先到临漳谷子村寄身,日后再作道理。”主仆二人连声道谢,抬头却不见了老母。

不一日,她们来到谷子村,却见一村妇在村头迎接。村妇像接闺女似地把她们接人家中。从此,她们老少三个女性组成了一个家庭,朝朝暮暮,形影不离,勤快的小云,把村妇和姑娘照料得十分如意。转眼六个月过去了。冬去春来,夏天又到了。一天,姑娘正在院里给未来的孩子做衣服,顿觉腹内疼痛难忍,村妇和小云忙把姑娘扶进屋,让她躺在床上,一眨眼村妇变成了老母模样,慈祥地说:“霞瑞姑娘,我们该走了,不到云梦山,你的孩子不会出生的。”说话间,只听一声巨响,狂风骤起,老母忙让小云也上到床上,闭上眼睛。那床慢悠悠飘了起来,不知不觉来到云梦上空,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悠然地落到地上。姑娘睁眼一看,好像来到人间仙境。峰峦叠翠,林木葱郁,云雾潆潆,气象万千,泉水潺潺,百鸟齐鸣,野花争妍斗艳,主仆看得眼花缭乱。西天老母把她们带到水帘洞口:“姑娘请进,这就是你的安身之处。”举目一看,青山参天,野藤漫漫,野花芬芳,蝶飞燕舞,串串晶莹的水珠从洞口滴落,恰似一幅珠帘悬于洞口,顿觉心旷神怡,正要向西天老母说声谢谢,却不见了她的踪影。她们二人漫步向洞中走去,只见洞顶琳琅满目的钟乳石千姿百态,景象奇特。洞的尽头有一水潭,清澈见底,小云舀了一瓢水,递与姑娘,这水甘甜可口,姑娘一饮而尽,顿觉清爽。霞瑞对这个安身之地十分满意,主仆二人拍手称好。正值暑日,,知了声声,真所谓“鸣蝉躁林愈静”。正当她俩欣赏这幽静的环境时,霞瑞又觉腹内疼痛,小云忙搀扶姑娘回到洞内,姑娘一阵头晕目眩,腹中的婴儿蹴呱呱坠地了。一看是个白胖的男孩,霞瑞、小云喜出望外,热泪盈眶。满月之后,霞瑞把小云叫到跟前甜甜地问道:“云妹,这孩子该姓什么,叫什么呢?”“我说就姓你的姓,孩子降生时知了叫的正欢,取名叫蝉如何?”霞瑞一听十分高兴:“小云,你说到我心坎上了。不过,我因吞食奇谷而生子,就叫鬼谷子吧!”因此后人有叫他鬼谷子的,也有叫他王蝉的。在他成年以后也有叫他王禅的。

洞府真仙

传说鬼谷子本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为玄微真人,又号玄微子。

洞府就是洞天,是神仙住的名山圣境,又称洞天福地。传说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藏》中有一部专写洞天福地的书叫做《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浙江余杭县境内的“洞霄宫”就是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一,被称为“大涤洞天”。元代的邓牧专有《洞霄图志》六卷,记叙该宫胜景。

真仙又称真人,只有得道成仙后方可称为真人。庄子称老君为“博大真人”;唐玄宗称庄子为“南华真人”,称文子为“通玄真人”,称列子为“冲虚真人”,称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宋代道士张伯瑞被称为“紫阳真人”;元太祖封丘处机为“长春真人”。

玄微真人鬼谷子住在鬼谷洞天,是为了在凡间度几位仙人去洞天。无奈苏、张、孙、庞诸弟子皆尘缘未尽,凡心未了。鬼谷子只好在暗中关注弟子,不时助正抑邪。

相传鬼谷子有隐形藏体之术,混天移地之法;会投胎换骨,脱生死;撒豆为兵,斩草为马;揣情摩意,纵横捭阖。

井中相会

相传,鬼谷子的母亲是天上彩霞星,托生在朝歌城南王家庄王员外家中,取名曰霞瑞。因食奇谷怀孕,被逐在云梦山中生子,取名鬼谷子。

鬼谷子晚年归隐云梦山,一则聚徒讲学,二则孝敬老母。一日,王霞瑞把鬼谷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娘为你饱受人间疾苦,如今为娘两鬓斑白,风烛残年,娘无他求,我死后,只求你把我葬在九龙聚汇的地方。儿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从井水中可以看到为娘的身影。”话刚说完,就谢世归天了。

鬼谷子悲痛不已,眼含热泪在九龙聚汇之处安葬了母亲。为早日再见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亲墓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凿成。果然井水中映出了他母亲的容颜。朝看母亲十**,暮观老母鬓如霜。从此鬼谷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边瞻仰母亲的遗容。星转斗移,天长日久,鬼谷子又现了此井的一个奥秘,根据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气阴晴变化。井水上升,天阴有雨,井水下降,则无雨天晴,因此这口井又被称为“井中洞天”。

此井是鬼谷子为怀念其母而凿,故曰“鬼谷井”。

夜识无字天书

相传,鬼谷子的师傅升仙而去时,曾留下一卷竹简,简上书“天书”二字。打开看时,从头至尾竟无一字,鬼谷子一时心中纳闷。与师父相依为命九年时光,感情日笃,今天师父突然离去,一时觉得无着无落,心中空空荡荡的,无心茶饭,钻进自己的洞室倒头便睡。可又如何睡得着,辗转反侧,老是想着那卷无字天书竹简,直折腾到黑,那竹简仍在眼前铺开卷起,卷起铺开,百思不得其解。索性爬将起来,点着松明火把,借着灯光一看,吓得他跳了起来,竹简上竟闪出道道金光,一行行蝌蚪文闪闪光,鬼谷子叹道:“莫非这就是世传‘金书”’。

一时兴致倍增,一口气读将下去,从头至尾背之成诵。原来上面录着一部纵横家书,尽讲些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钳之术。共十三篇。

原文: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第一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先抑制一下对方的势头,诱使对手反驳,以试探对方实力。有时也可以信口开河,以让对方放松警惕,倾吐衷肠;有时专听对方陈说,以考察其诚意。要反驳别人就要抓牢证据,要不让人抓到证据,就要滴水不漏。对付对手有时要开放,有时要封锁,能把放开与封锁灵活运用就可以滔滔不绝,变化多端。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原文: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译文:《鬼谷子》捭阖第一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

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

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困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

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

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

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展变化。

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先慎重地考察这种变化,事物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

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的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

所谓“捭之”,就是开放、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以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

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戳、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

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此遵循“**”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的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

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有疆界。

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绺和开端;阴的方面,到了极点显就反归为阳。

第二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运用反复的手法。反过去可以知其过去,复回来可知其现今。如果反反复复地试探,没有摸不到的底细。有时可以运用反辞来试探对手,要想听到声音就先沉默,要想张开,就先关闭;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夺取,就先给予。

第三篇大意是说:要掌握进退的诀窍,这诀窍就是抓住君主的爱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随心所欲,独往独来。如能顺着君主的情绪去引导或提出建议,就能随机应变,说服君主。

第四篇大意说:凡事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裂痕的。在辩论中要能利用别人的裂痕,同时,还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样的裂痕,可以展为泰山那样大。所以当裂痕小时要补住,大点时要切断裂缝,当大到不可收拾时就干脆将其打破,裂痕也就消灭了。

第五篇大意说:与人雄辩要设法钩出对方的意图,用飞扬之法套出对方的真话,再用钳子钳住,使其不得缩回,只好被牵着走。这样就可纵可横,可南可北,可东可西,可反可复。

第六篇大意说:要想说服他人,必先衡量一下自己的才能长短,比较优劣,自身才质不如他人,就不可能战胜他人。

第七篇大意说:要游说天下人君,必须会揣测诸侯真情,当人极度兴奋时,就无法隐瞒真情,当人极度恐惧时也无法隐瞒真情。在这时才能有效地游说和说服人。

第八篇大意说:善于摩意的人就象钓鱼一样不动声色,让鱼自动上钩,“摩”的目的就是刺激对方,让他不由自主地上你的钩。把事情办成功,使人不知不觉。

第九篇大意说:要游说入主,就要量天下之权,要比较各诸侯国的地形、谋略、财货、宾客、天时、安危,然后才能去游说。

第十篇大意说:。要做大事,就要有一个向导,就像指南针一样,游说的向导是谋略,要先策划好,再按着策划的目的去游说。

第十一篇大意说:游说要先解疑,解疑的好办法是让对方道出实情。

第十二篇大意说:耳朵要善于听,眼睛要善于看,用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目看,则无不明;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只有对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无不验,言无不听。

第十三篇大意是:游说要靠巧辞,要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说什么话就要采用什么办法和说辞。不要简单直言,要研究讲话的对象,讲究讲话的技巧。

读完这十三篇,鬼谷子不禁拍案叫绝,平素与真人辩论从未有主动之时,原来真人有如此金书,不知者怎可与之争强。不禁想起与师父一起生活研习的时光,一股股暖流,一阵阵的心酸,不时又加几分孤寂。于是,息了明火,钻进被窝睡去。夜间少不得梦见金书在手游说天下。

第二天醒来觉得十分困顿,但还是放心不下金书,又打开想细细推敲,不料书中又一字皆无。鬼谷子从头翻至书尾还是一字不见,更觉此书乃师父至宝,要十分珍重,走进内洞将其摊在卧榻之上。然后走出洞门照师父所嘱练功,作法,一日三餐虽不香甜,倒也好打日子。不觉日落偏西,黑夜又至,鬼谷子走人内洞上榻休息,只见金书闪着金光,字迹依稀可见,鬼谷子越觉奇了,原来月光从天窗射进来照在金书上,至此鬼谷子现这金书原属阴性,见日则不显,在月光,灯光下才显其缕缕金文,真仍旷世奇书。

鬼谷子走出内洞,到石桌边,掌上烛明火把,又读将起来。

怎么换了昨天读的本是纵横之言,如今怎么成了兵法?于是把竹简细细翻一遍,还是兵法,并无纵横之术。这书更加奇了。于是一口气读将下去,仍然是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说:纵横捭阖乃万物之先,是方略、圆略、出入的门户。治世安民,一统天下,兵非良策。拥力而避战,交言而弭兵,不战而屈人,以战而止战才为上策。

第二篇大意是说:兵机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致胜之谋,必须审其情,定其基。掌握敌隋要快、要全,暴露给敌人的要少、要慢,阴谋与阳谋,阳谋与阴谋,方略与圆略,圆略与方略,要交替运用,不可固守一端。兵无定策,策无定形,使人无可乘之机,这就是“天神”。

第三篇大意说:君臣上下之事,有亲有疏,有远有近,君臣之间远远听到声音就思念,那是因为计谋相同,等待他来决策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君主要重用,将帅就要出仕,建功立业。如果在君主近前不被任用,那是计谋不合,在这个时候卸甲归田才是上策。

第四篇大意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自然的。圣明君主,见到世事有了裂痕,就要设法去抵住,而抵法有几种,世可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五帝的政权就要夺取,诸侯之间的征伐是不可胜数的,这时参与争霸才是上策。

第五篇大意说:凡要决定远近征伐,就要权衡力量优劣。要考虑敌我双方的财力、外交、环境、上下关系,那些有隐患的就可征服。征服的上策,是靠实力去威摄。然后,令其或纵或横,或南或北,或东或西,或反或复,听我摆布。

鬼谷子后来展成一个派别,鬼谷子的关门弟子为下一人鬼谷门老师,时代相传在正史野史中最后提到鬼谷子的徒弟是袁天罡和李淳风,他们写有《推背图》,不过鬼谷门最光彩灿烂的时代就是战国中后期,鬼谷子一人看穿了整个时代的展,也指导了整个时代的展。

第六篇大意说:各国之间或联合,或对抗,要成就大业,需有全面计谋,。要能携四海包诸侯。不是圣明君子,不能通过深层的智谋,则不能统帅国家,没有智慧的人不能主持用兵。要正确确立联合谁,打击谁,关键在于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较双方长短远近,然后才能可进、可退、可纵、可横,把兵法运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说:要策划国家大事,就必须会揣测他国的想法,如果不会揣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也是没用的。揣情是计谋的根本。

第八篇大意说:主持练兵,使军队能打胜仗而士兵又没畏惧感,使军队常在不动兵器、不花费钱物的情况下就能取得胜利,这才算“神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谋略,而谋略是否成功,关键又在于周密。

第九篇大意说:善于争霸天下的人,必须权衡天下各方的力量,要度量各国的土地人口、财富、地形、谋略、团结、外交、天时、人才、民心等国事。然后才能做出重大决策。

第十篇大意说:凡兵谋都有一定规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生进,进生退,退生制。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

第十一篇大意说:凡是要做出决断,都是因为有所疑惑,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分析来决断的。而军中大事,各方面头绪十分复杂,难于决断时,可以用占筮的方法决断大事。

第十二篇大意说:在用兵将之时要赏罚严明,用赏最重要的是公正。赏罚严明才能无往不胜。

第十三篇大意说:举事欲成乃人之常情,为此,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笨拙的方面,而宁用愚人所擅长之处,只有这样才不会穷困。

鬼谷子的这十三篇兵法与后世所传孙子兵法十三篇,一文一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鬼谷子所传为文兵法,而孙武所传为武兵法。鬼谷子主张以圆略致强兵,孙子则主张以方略而致全胜。两部兵法都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

鬼谷子从现了金书的奥秘以后,每夜读一遍,则每夜可得一书。

第三夜得的是致富奇书,里面讲些养殖方法,贸易原则,讲’“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讲“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此法由鬼谷子传给计然、范蠡(即陶朱公)及吕不韦、白圭等人。

第四夜读到的是《养性修真**》,里面主要讲述《本经阴符七术》,讲盛神靠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术。五气要靠志、思、神、德等精神因素。这四者不衰,静和养气才能成为真人。鬼谷子以此秘诀传茅潆、徐福,以后又传陶宏景诸人。

第五夜读到推命相面术,里面讲天武经;命数、面相及人生祸福,此法亦由鬼谷子传给茅潆,以后又传给司马季主、李虚中等人。

第六夜、第七夜……,鬼谷子每夜必读一遍,每次一部天上人间、治国安邦、仕途经济、天文地理、星命术数、丹药养生,无所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鬼谷子视为珍宝,爱不释手。

【鬼谷子为四徒弟测命】

鬼谷子是卫国人,姓王名诩,他隐身于周阳城一个叫“鬼谷”的山谷中,自号鬼谷子。”“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鬼谷子早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请他占卜,他句句应验如神,由此名声大振。

在他众多的弟子中,唯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四人闻名于世。庞涓学习兵法三年,自以为学成,听说魏惠王重金招纳将相,决定下山回魏国应聘。鬼谷子恫察出他的心思,让他到山上摘一朵花来,为他的前程算卦。当时是六月炎热天,百花凋谢,庞涓只寻到一支草花,他见花弱小,就把它丢弃在路中。但他再也找不出第二朵花来,只得捡回草花,藏在袖里,回来告诉师傅:没有花。鬼谷子识破了庞涓袖里的花,对他说“此花叫马兜铃,一开十二朵,也就是你荣华富贵的年份;花先前被你抛弃,被鬼谷太阳照晒已枯萎,‘鬼’旁着‘委’是魏,你必出仕于魏国。你刚才有欺人之心,要戒之。送你八字‘遇羊而荣,遇马而卒’,好自为之”。庞涓来到魏国,由相国王错引见于魏惠王,正值庖丁为惠王上“蒸羊羔”的菜肴,惠王大加赞赏庞涓,封他为元帅职,应验了“遇羊而荣”。后来,庞涓中了孙膑的埋伏,死在马陵道,也应验了“遇马而卒”。

孙膑要告别师傅,鬼谷子也让他去摘一朵花来。时九月季无山花,孙膑顺手把花瓶中的**递给师傅,鬼谷子说“此花久在瓶中,已经残缺,你有残疾之难;但它久经风寒,并且长期供人观赏,你并无大碍,而终究功成名就。我给你一个锦囊,危机时刻再打开”。孙膑原来叫孙宾,鬼谷子把他改为孙膑,预示了他腿残的前兆,也是天意。孙膑到魏国,庞涓担心其本领远不如孙膑,而使计加害于孙膑,断孙膑二膝盖骨,孙膑为了活命,打开锦囊,乃是“诈疯癫”,他于是装疯,躲过了庞涓的猜忌,回到齐国,最终成就了他的功名。

苏秦、张仪见二位师兄都下山了,也执意要走。鬼谷子为二人预言道“苏秦先吉后凶,张仪先凶后吉,我看出孙、庞二人,势不相容,有互为撕杀之苦;你二人应该互相推让,各成名誉,以融同学之情。”。后来,苏秦为赵国相位,“合纵抗秦”,并兼六国相印,威风八面。但好景不长,其“合纵”即刻瓦解,苏秦死于齐闵王车裂极刑。张仪受苏秦“提携”,做了秦国大夫,而当苏秦死后,立刻推行他的“连横”术,使苏秦的合纵坦荡无存。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编辑本段]

社会评价

鬼谷子:史上培养奇才最多的牛人。

中华五千年来人才济济,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大都是师出名门。那么,谁是历史上培养奇才最多的老师呢?是孔子吗?不是。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但姓名可考者是七十二位,这些学生除子贡可勉强称为奇才外,大部分是贤德之士,知识多品行端而已,在历史上并无大的作为。

奇才者,是能将知识最大限度地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并使之产生巨大威力之人,武可安邦,文能治国。博主刘继兴认为,这样的人才,一生能培养出一个来,这个老师就足以骄傲一辈子。可有一个人共培养出四个惊天动地的不世奇才来,是史上培养奇才最多的牛人。他就是鬼谷子先生。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魏国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世称鬼谷先生。

我国传统文化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鬼谷子被公认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见《孙庞演义》〕。

苏秦、张仪是战国时候的最为耀眼的两颗政治明星,同时又是最为出色的两大外交家。苏秦配六国之相印到处游说,联合六国共抗强秦。一人同时任六个国家的宰相,在世界史上也再无第二人。张仪凭借着高的智谋和辩术而成为秦国宰相,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苏秦主张的是合纵策略,而张仪却主张的是连横策略,可以说两个人的策略是背道而驰的(可见鬼谷先生教育观之先进,因材施教,主张学生个性化展),但都一前一后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功成名就,将战国后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太史公司马迁曾经高度评价他们二人:”此两人真倾危之士!”

孙膑与庞涓一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他俩后来都成了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著名战例”围魏救赵”就是在这对师兄弟间展开的。庞涓生不逢时,与军事造诣极深的孙膑同时代,所以老败给孙膑。加上他心胸狭窄陷害过孙膑,所以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高。其实当时除孙膑外,庞涓的军事才能可说是天下无敌。史载,庞涓在鬼谷子那里快毕业时,正逢魏国招聘人才,他去一应试,就被魏王任命他为军师兼元帅,执掌魏国兵权。庞涓上任不久,便攻打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当时,他每战必胜,每攻必克。魏国因拥有庞涓而威震天下,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去到魏国朝贺,表示归属。不仅如此,庞涓还打败了当时非常强大的齐**队!

孙膑更是杰出的军事家,他毕业后受过不少磨难(曾被同门的庞涓陷害致残),后来得到齐威王的赏识,一跃成为叱咤风云、旋乾转坤的英雄人物,名扬天下。他不仅打仗神威,而且在军事理论研究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孙膑兵法》。孙膑和《孙膑兵法》,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一向与兵圣孙武和《孙子兵法》并称”孙子”,至今犹以”兵圣两孙子”的美称载誉中外。在《汉书·艺文志》中则更为明确,把《孙子兵法》列为所有兵书之,而《孙膑兵法》则位居第二,在吴起兵法、范蠡兵法以及其他所有兵法之上。

两大政治家、外交家苏秦、张仪、两大军事家孙膑与庞涓均出自门下,鬼谷子的教师生涯真是风光!与现在终其一生都在照本宣科的教师不同,鬼谷子还自编教材,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讲养神蓄锐之道。《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由于鬼谷子所代表的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代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这与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有关,是极其不公正的。

在鬼谷子的五百弟子有名气的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剩下的李斯、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郦食其、蒯通、黄石、李牧、魏僚等一个个都是很牛的人物,奈何没有确切而权威的文献记载,是以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当然,在古代向权威学习的事例并不少见,比如说孔子就曾向老子行弟子礼请教过学问,但并没有师徒名分。也许那些弟子是记名弟子吧。按东周列国里的说法:孙子是鬼谷子的好友,不是师徒关系!是以鬼谷子师从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