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利”的辩论会
作者:非想非非      更新:2019-11-05 17:09      字数:1661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有一个战国猛人,这一年,他来到魏国。

这时还是魏惠王主政,这个魏惠王,就是丢失河西之地、被商鞅逼迫地迁都的魏国老大。

孟子已经很有名气,他早年的名气还是在稷下学宫爆出来的。

稷下学宫,就是战国时代的硅谷,只不过这里聚集的不是it人才,而是各种学说的人才,他们引领着战国的思想和文化,是绝对的意见领袖,诸子百家,几乎都在这里出现过。这个文创园,不得了,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思想,还直接影响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要在稷下学宫出名,靠的就是一张嘴,pk赛日日举行、月月举行,没有赞助商、没有策划和炒作,战国人就是这么热情高涨,自发地在那里pk。

斗嘴也是个技术活,有时候不一定你说的在理不在理,就是一股气势,就是故意用歪理气你,让你不淡定,乱了方寸,他自然就赢了。能想出歪理的人,在稷下学宫也只是入门级的,这里的人,都是当时的猛人,一般都气定神闲,想激怒他,没这么容易,所以还是打好基础,老老实实来斗嘴吧。

就连早年的公孙鞅,也曾去过稷下学宫,因为这里渐渐变成了一处人才的宝藏,各国的君主,都会派耳目常驻,任务就是听他们吵架,谁吵的东西有用,就把他挖走,因此,在这里吵架的人,大多数是为了功名而来。

只有一个人,不为功名,就是为吵架而来的,他就是孟子。

孟子秉承了祖师爷孔子的精神,但其圆滑度不如孔子,坚韧度却超过了祖师爷,这人一身正气,大义凛然,在他面前,你不想正襟危坐,身体都会不由自主地规规矩矩,不敢放肆。

当然,学问也是极好的,孟子兼具气势与学问两重撒手锏,一般的人没资格跟他辩论。

如果碰到无赖混混,骂不过要打,那也是痴心妄想,儒家从孔子始,不仅是坐而论道的高手,还都是武林高手,孟子的武艺,超过了一般的武士,大概可以与聂政相提并论,非常牛b,文武全才,在当时战国人才辈出的年代,孟子也脱颖而出。

但他却似乎对仕途没啥兴趣,他的理想更加高远,绝不囿于一国一城的霸业,他的理想是散布王道,什么是王道?就是相对于霸道来讲的,王道的核心是仁义,君主,要像尧舜一样的贤君,以仁义礼智信教化老百姓,从上到下,都接近圣人,人人为他人着想,则社会安宁,异常和谐,百姓也是从心底爱戴君主、领导。而霸道则是以强权来制御,让你口服,心服不服,就不管了,反正我压着你,你能怎么着?

可惜,能做到舍弃自私,专利他人的菩萨,不多,这些个君主会想,我若舍弃自我,我的国家就亡了,要不你先舍弃自我,让我吞并了,我再考虑考虑?

所以,孟子的学说,注定无人理睬。

这句话说的是结果,因为许多君主,压根搞不清楚儒家那套讲的是什么,听说孟子名气挺大,到处走,要遇到他,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只要听说孟子来到自己的国都,那是必须要请他的,到后来,就成了惯例,孟子每到一个国家,都有君主好吃好喝招待,然后聊聊。

这不,魏惠王召见了孟子,很客气,说:啊呀,大师啊,我很崇拜你的,你昨天的粉丝,已经超过100万了,我粉你了,你也粉我啊!我天天关注你的微博的。这样,我们今天聊天,没有君臣关系,你就当我是个朋友,我们轻轻松松聊天好吗?

孟子点点头,不做声色——这种场面见多了。

大师啊,你不远千里来到魏国,有没有什么可以指导我的,让魏国可以得到利益?

孟子面无表情,说:老大你为何要说利呢?应该讲仁义!一个国家,老大总是把利益己国挂在嘴上,士大夫如果也总是想着利益自己的家,老百姓则记挂着什么东西可以利益自己的,时时处处谈利益,上下都以利益来取舍,这个国家危险了!

客客气气的,反被教训了一通,魏惠王不想再说下去了,忙打断他:对对!喝酒,喝酒……晚上在醉仙楼还为大师您设了宴……

孟子在来到魏国之前,还跟自己的老师子思辩论过“利”,孟子问子思,教导民众应该先做什么事,子思想也不想,说:给他好处。孟子傻了,说:老师你不是常说仁义吗?君子教导老百姓,应该说仁义,何必说利?子思说的一句话,确实高明:对老百姓仁义,也是利益于他啊!利有小有大,以仁义教民,就是义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