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章 七月初一/光武皇帝
作者:回忆破天      更新:2019-12-16 22:10      字数:2194

平静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时间飞逝,两个月都过去了,时不时早到的秋风开始抚摸大地,日期也推进到了崇祯十七年七月初一。

军事上相对和平的两个月,明、清、顺、朝鲜,内部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朝鲜方面。

水师总算完全聚集了起来,自以为隐蔽的躲在了忠清道右道清州牧海港及庆尚道右道尚州牧海港。

同时陆师也自以隐蔽的,大量集结在珍岛对岸的,全罗道右道全州牧海港。

其中还有多铎回援的大军中一支八旗满洲主力,连同驻朝鲜王都的八旗军。

主将是巴牙喇纛章京正黄旗人敦拜,副将是巴牙喇梅勒章京“满洲第一勇士”镶黄旗人鳌拜,麾下大将是原盛京昂邦章京互调为朝鲜昂邦章京的,正黄旗索尼。

一水的两黄旗忠于豪格的大将,麾下也是两黄旗忠于豪格的满洲军十牛录、三千军。

同时还没有配备汉八旗,只配备了三千,八旗蒙古、外藩蒙古。

再加朝鲜举国纸面上的水陆十万大军。

多铎排除/隔离异己的手段,不要太明显。

顺军方面。

在退出北直隶之后,瞬间失去了天下共主身份,还为汉民族丢失神京背了黑锅的李自成。

正依托占据的陕西、甘肃、河南、四川北部、湖广北部,舔伤口。

可伤口不仅没有越舔越愈合,还因为没有了大规模战事,而内部矛盾激化。

内部矛盾有来自于失了天下共主身份,以及放弃神京与大明天子守国门的崇祯产生的强烈反差。

这两者让大量归附的新附原明军潜逃。

最动摇根基的内部矛盾是,本以为打下了神京,那就已经大功告成,有了从龙之功,可以好好享福的老营兵。

可事实上,老营兵根本没有机会享福。

均田免粮,免税三年,百姓都不纳粮了,顺军又没有从事生产,也没有好好经营,也不懂好好经营。

连控制区域的大富大贵,也早些年就拷炼的差不多了,只能靠拷饷中下士绅商人,勉强维持队伍不散。

哪里还有什么东西来犒劳从龙之功的老营兵。

又因控制区域,除湖广一部、四川一部还算富裕以外,余地都是连年天灾人祸,靠南方漕粮救济。

现在漕粮也没有,地盘都是十足的贫瘠烂摊子,偏偏还是自己给彻底打烂的。

将顺军的情况汇总就是,最精锐的老营兵对从龙之功的享福日子失望,士气出现懈怠,战力也随之下降。

最次的炮灰新附军,又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大量潜逃。

两个月的和平,不仅没有给顺军带来战力恢复,还让总体战力大大下降了。

当然,肯定要比历史上那连喘息都没有的一败再败要好的多。

清国方面。

回援的多铎大军扑了个空,又没有船,只能看着觉华岛的明军热火朝天的大搞建设,而望洋兴叹。

十七个亲近的牛录损失,还稍微动摇了一下多尔衮的统治地位。

不过当敦拜、鳌拜、索尼三个两黄旗头号刺头之一,领着十个反对他多尔衮的两黄旗牛录,安排去了远离权利中心的朝鲜之后,多尔衮的摄政王大权,又恢复了平静。

并且,为了巩固他多尔衮的权力,清国傀儡皇帝福临,已经早历史十多天,迁都到了北京,落入多尔衮的直接控制之下。

整个北直隶,除天津以外,也已经全部落入了清国之手。

除了朝鲜方面的十个牛录,整个清国军队已经完成了再一次的蓄力。

并且这一次还让八旗汉军的总兵力,比最多的时候还翻了几番,达到了六万之多。

新加入八旗汉军都是原本汉军牛录的随军余丁、随军包衣、以及有功的新附汉奸军。

除此之外,八旗满洲折损的牛录,也通过提拔余丁、编已经少之又少的野女真入牛录、内部再进行调动,让纸面上的牛录总数恢复了过来,共约十万。

占据了北直隶,也给了蒙古更大的信心,更多的蒙古军也相继入关。

虽然八旗蒙古的编制没有增加太多,但每一旗战力并不比正兵弱的随军余丁,还有本就不入旗的外藩蒙古,都增加了很多。

特别是立功新编入八旗蒙古的少数外藩蒙古,那是举部落男丁以余丁的名义入关。

八旗蒙古及随军余丁约四万。

没有入八旗编制的外藩蒙古也增兵至五万。

加上多尔衮将新附的汉奸军统一编为了绿营兵,有着八旗汉军身份的绿营兵将领,又最大程度的拉壮丁。

使得关宁集团的绿营兵达到了十二万,也就是拉了三万壮丁,高第因为多尔衮的扶持,就占了一万壮丁。

最新附汉奸军集团的绿营兵,以唐通、马科、白广恩为首,也拉了三万的壮丁,扩大到了九万。

清国方面的总兵力是:

八旗满洲十万。

八旗蒙古及随军余丁四万。

外藩蒙古五万。

关宁集团绿营兵十二万。

最新附绿营兵九万。

共四十万。

还有十万朝鲜兵作为盟军没算。

当然,这四十万大军有没有入关前的十多万大军的战力强,那就不好说了。

明朝方面。

监国朱慈炯于五月初九,在泰山祭天封禅登基,整个南方,除顺军占据的湖广北部以及张献忠还在与四川大明余部交战以外。

剩下的包括南直隶、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广大部、四川小部,名义上都效忠朱慈炯当政的明朝廷。

同时确定次年年号“光武”。

也就是说,如今偏离历史轨迹的南明,是光武朝当政,朱慈炯是为明光武皇帝,寓意是汉光武皇帝。

登基当天,郑恩赶到了现场,登基大典一结束,郑恩害怕清与朝鲜联军突袭已经是自己根基的珍岛卫、济州卫、郁陵卫,连夜赶回,连次日“封赏大会”都没参加。

登基之后,朝廷迁到了南京,南方勋贵之首史可法入内阁,朝廷再也不复郑恩把控,好处是整个南方的名义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