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但愿人长久
作者:算了不取名了      更新:2019-11-19 00:08      字数:3445

今年的央视秋晚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上篇“不舍昼夜”,中篇“悠悠我心”和下篇“大道之行”,希望彰显华夏传统文化之美,并且在央视综合频道(央视一套)、综艺频道(央视三套)、中文国际频道(四套)并机播出。

晚会现场后台,苏景坐在距离候场通道不远的地方,反复做着深呼吸的动作。

“你紧张了?”高兴走到苏景身边,他原本是想过来给苏景打气的,却看到苏景调整呼吸的一面,不禁有些许错愕。

不过很快他就释然了,别看苏景的节目排在第三,其实前两个节目都是团体节目,说到底,苏景是晚会第一个独自登台的参演嘉宾,多少是有点压力的。

“稳住,你可以的。”高兴看到苏景点头,拍着他的肩膀,打气道。

苏景笑了笑,他之所以紧张,不是因为压力过大,而是今晚坐在观众席下面的,除了父母外,还有第一次看他现场表演的爷爷奶奶和宁希竹。

“谢谢,你也要加油。”苏景没有跟高兴解释紧张的原因,也鼓励了高兴一句,还没等高兴拍胸口保证,苏景接着说道,“别毁了我写的歌。”

高兴的手停在半空,脸上的神情渐渐凝固,然后装出一副被打击到了的浮夸表情,“你怎么能忍心伤害我幼小的心灵?”

苏景摸了摸高兴微微凸起的肚子,嘴巴一咧,“看这体型,你的心灵应该不幼小,结实耐操。”

也许是被太多人摸过自己的肚子了吧,高兴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低头看了一眼,“好了,不打扰你了。”

不得不说,高兴的时间掐得很准,他刚转身,就有一个工作人员匆匆走了过来。

“苏景,准备一下,注意听主持人报幕,马上到你了。”

苏景点头,走到了候场通道,站在这里,没有后台那么嘈杂,能清晰听到舞台上齐诵的声音。

观众席上,宁希竹和苏家人坐在前排的凳子上,苏景的面子肯定没有这么大,能混到前几排,都是沾了老苏同志的光。

“小竹,你是第一次看苏景的现场吧?”苏母看着宁希竹眼睛频频盯着出场通道那边,笑道。

“可以这么说吧。”宁希竹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她看过苏景在毕业典礼上唱歌,也看过苏景在江边给她唱歌,甚至这两晚她还染上了让苏景唱歌哄她睡觉的毛病,但是现场观看苏景在秋晚这样的晚会唱歌,她的确是第一次。

“我跟老头子也是第一次呢。”奶奶也有些激动,苏景小的时候二老忙于工作,自然不可能跟着苏景到处跑,等到他们退休了空闲了,苏景又不唱歌了,他们心里当然会有遗憾,但是他们对苏景极为疼爱,既然苏景不想唱歌了那就不唱了吧。

说起这个,老爷子就来气了,脸色不善的看了一眼老苏同志,重重的哼了一声。

这一生冷哼听在老苏同志耳里,不亚于一声惊雷,别看他年纪大了又身居高位,但在心里还是很惧怕老爷子的,大概是小时候被打怕了吧。

宁希竹笑了笑,恰巧这时候舞台上表演结束,主持人上台,她连忙说道:“爷爷奶奶,苏景要出场了。”

“真的吗?”奶奶掏出老花眼镜,一边的老爷子也是默默地掏出眼镜来。

而在央视影音上,因为之前的舆论风波,也有很多人聚集在这里,观看今年的央视秋晚,当听到主持人字正腔圆的说出“苏景”两个字时,弹幕瞬间停滞了一下。

根据节目组透露,这次的秋晚将有两首苏景写的新歌,经常在网络上活跃的他们,对苏景的创作能力自然是有所耳闻,他们在纷纷期待,苏景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候场通道里,苏景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话筒,深呼吸一口气,便迈着大步走到舞台上。

当苏景的身影出现在镜头里的瞬间,看到的人都觉得眼前一亮。

一袭白袍穿在苏景并不魁梧的身上,显得温润如玉。

“这孩子,穿上汉服比时装好看多了。”哪怕苏母不是第一次看到苏景穿汉服了,但仍然感到惊艳。

“他是挺适合这些斯斯文文的风格的。”宁希竹附和道。

这时候,屏幕上给出了歌曲的信息。

《但愿人长久》

作词:苏轼

作曲:苏景

演唱:苏景

看到这一幕,现场的观众嘴角一抽,但顾及会场秩序,也不好大声说话,只好跟身边相熟的人低声议论。

但网络上就没有这个顾虑了,弹幕刷得飞快。

“卧槽!作词苏轼?我这一双24k纯钛合金狗眼瞎了吗?单作词人就已经秒杀所有了!”

“你特么逗我呢?是不是字幕组打错字啦?”

“不吹不黑,这一幕看上去还是挺和谐的233!”

“屌大的教教我,作词苏轼,这波怎么吹!”

“苏轼:记得给我烧点版权费,我没钱买酒了……”

“这不是最美的三行情书,但这是最屌的三行情书!神特么新三苏233!”

“穿越时空的合作?真的好怕苏景毁了这首词!”

“前面的,我大哥作的曲,你还需要担心吗?”

……

要说中秋诗词,恐怕大多数华夏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本都烂熟于心。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里评价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这孩子,倒是有心了。”老太太一句话说得老苏同志心里吃味,老爷子推了推眼镜,眉目间满是喜悦。

“怎么啦?”宁希竹问道。

“老头子喜欢宋词,尤其是苏轼这首《水调歌头》!”老太太解释道。

听完,宁希竹看着舞台上的苏景,神采奕然。

正如奶奶所说,苏景之所以会想到给《水调歌头》谱曲,也是因为老爷子,他接到韩金生的电话后,一直在想秋晚应该唱什么歌,想来想去也没有个头绪,正巧老苏同志给他打电话说起老爷子,想到老爷子钟爱宋词,他就想出了这个法子。

既然打定了主意,他就开始了找合适的宋词,关于中秋的诗词很多,但是首推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苏景很犹豫,他知道给《水调歌头》谱曲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华夏人对这首词的印象太深了,如果他谱的曲子跟词不契合,肯定会引起很大的争议,他好不容易打响的名声肯定也会大打折扣。

这还是小事,重要的是,苏景害怕会让老爷子失望。他可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但是他很重视亲近的人的态度。当年他那么努力,就是为了能让父亲满意,夸赞他一句,也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他后来离家出走的后果。

苏景考虑了很久,最终才咬咬牙,选了这首爷爷最喜欢的传唱千古的经典词作。

就是有挑战性才有趣,不是吗?

短暂的古筝前奏后,苏景一开口,就让整个现场鸦雀无声。

这是一段念白,短短不过两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之所以让众人感到惊艳,是因为这段念白是用京剧的老生唱腔念出来的。

为了这段戏腔,苏景托高兴帮他找一个京剧老生录制了几段念白,他就一直反复听反复学,说到底,他就是在模仿。

虽然是模仿,但苏景这一段戏腔唱得有模有样,引得满堂喝彩。

韩金生站在控制室里,看着屏幕上苏景念完这一段,心里大定!

念白过后,一段简短而又优美的间奏让观众们停止了喝彩,重新安静了下来,他们不相信整篇词作都会是这样的念白,接下来应该就要唱了。

戏腔只是点缀,重要的是曲子跟词作是否契合。

苏景笑了笑,和煦的笑容让观众们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比起抑扬顿挫的朗诵,加上旋律后的《水调歌头》一词,从苏景口中唱出来,多了几分温婉浪漫。

同样是老苏同志教出来的人,苏景在现场的表演并不比韩伊娜差上半分,他所欠缺的,无非是这十年被落下的舞台经验。

在优美大气的舞台布置下,苏景是越唱越投入,感情也愈发充沛。

既然作词是苏轼,那就表示了这首词苏景不会加一个字减一个字,事实上以他的文学造诣,也没有资格对这首词做任何改动。

老爷子听着听着,竟闭上了眼睛,摇头晃脑,双手放在大腿上,手指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敲打着。

看上去,他对苏景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处理,都非常满意。

歌曲的第二个高潮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一句,在“转”字上苏景灵活运用了一个转音,让听众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惊喜,但因为曲调太美,他们不想出声干扰,而是把这种情绪忍在心里。

因为时长需要,苏景把《水调歌头》唱了两遍,然后才进行结尾。

最后,苏景又用了念白。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随着苏景吐出最后一个“娟”字,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央视影音上,弹幕再一次爆炸。

苏景淡笑着看着台下,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老爷子。

看到老爷子对他竖起了两个大拇指,苏景的笑容更灿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