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孝并不怕吴用接受不了这么多的知识,有人做过统计,人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是可怕的。
尽管当时你觉得只是在脑子过了一下,或许大脑皮层“嗡”的响一下就ok了。
但是,等突然有一天,曾经没有注意的知识,需要用到的时候,它一下子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因此,有人说过,知识学得越多,忘的越多,不要太在意,这是个正常的过程。
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总有一天,忘的速度回越来越慢,记忆持续时间也会越来越久。
人就如同海绵一样,需要不断的挤压,不要以为看着没有水,就觉得真的空了。
有时候,使劲捏一捏,才知道看待事物,不能留于表面,本质甚至是核心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了解的恰恰正是这一部分,面子是重要的,但与里子相比,它只能屈居第二。
孔子在《论语》中曰,温故而知新,这个观点很精辟,只有不断学习旧的知识,才能快速掌握新的知识。
或许有人觉得此说法有问题,旧知识与新知识应该分开,怎么能够简单笼统的放到一起,这不是混淆是非吗?
还有学习旧知识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耗费精力太多,新知识的学习又剩下多少时间,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的学习方法,真的有效果吗?
因此,许多人对温故而知新这个观点产生异议,这很正常,世间万物,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如果所有人对一个观点保持相同的看法,那就是真理,只有它,才让绝大多数人相信。
为什么说温故可以知新呢?通过对旧知识的不断学习,我们了解的越深,知道的道理也越来越重要,事情也渐渐接近真相。
那时,脱胎于旧知识,我们从中得到新的看法和理论,这些就是在旧知识基础上产生的正是新知识。
举个简单的例子,牛顿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成功的,为什么他要这样说呢?
因为物理产生的时候,牛顿还没出生呢,所以是先有物理,而不是先有牛顿。
牛顿之前也出现过许多优秀的物理学家,他们或许不如牛顿那样伟大,但在物理学的历史上,同样离不开他们。
他们对物理发展进程,有很大的影响,
牛顿没有被“苹果“”砸之前,也是在认真学习他们留下来的物理知识,才知道物理是什么样子的,世上又有那些物理理论。
牛顿不是一生下来,脑子里就有物理,他也是被“苹果”亲密接触以后后,才变得茅塞顿开,整个人一下子就像开了挂一样,聪明的不得了。
可是,人家牛顿并承认自己伟大,他谦逊的说自己的一切,都建立在物理知识早已产生的基础之上。
这句话是对的,所有人也都这么认为,也只能这么认为,难道会有人说是牛顿创造了物理吗?
错,牛顿是厉害,但没牛逼到,没有出生前,就让这个世界上产生了物理。
他可不是上帝的儿女,没有神的庇佑,要知道童年的牛顿,在别人眼中,可是一个笨的跟白痴一样的傻瓜。
那时候的他,恐怕没人会想得到这个为了弄懂鸡是如何产生的,自己把一个鸡蛋放在怀里亲自孵化,以便亲眼见证鸡产生的过程的男孩儿,未来会有如此之大的成就。
这种想法听上去多么的幼稚,恐怕这个社会百分之九十的小孩,都知道鸡蛋的孵化需要的是鸡,而不是人。
可是,牛顿却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个智商看似底下的人,却改变了物理学界,创造了伟大的历史,成为世界公认的天才。
这件事情,才真的叫奇迹,应了华国那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来以为不可能的事,突然变得可能,甚至成功了以后,对于人的“三观”是有很大的改变的。
毕竟,人生下来接受了知识,脑海早就有了所谓的“先见之明”,因而,对于颠覆传统的知识的创造理论,他们发自内心的抗拒和反驳。
可当一切尘埃落定,不得不让人相信旧知识是错误的,新知识才是对的。
这会让那些对旧知识根深蒂固的人,三观尽毁,难以接受。
牛顿的成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虽然得益于一个“苹果”砸头,但他本身的努力更重要。
牛顿尚且说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前人栽树的前提之下,没有许多物理学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他们贡献了非常多的物理知识。
构建了物理学的框架和理论结构,让物理学由建立渐渐丰富起来。
而牛顿就是在学习这样基础之下的物理知识,才脱颖而出。
通过对旧知识的学习,让他先对于物理产生了兴趣,然后才在传统物理上面,提出疑问,寻求改变。
正是这样一个小心求证,大胆假设的过程,让牛顿提出了三大力学,能量守恒定律等许多改变物理学的理论。
然后,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又有一些物理学家的验证,世人才知道牛顿创造了多么伟大的历史。
牛顿在温故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知识,孔子有“至圣”之称,他老人家提出这个观点,没有错,很正确。
没有对旧知识的理解,就不可能知道旧知识有怎样的痼疾和局限,新知识也不会因此而出现。
因此,牛顿用实践证明温故而知新的理论是正确的。
爱因斯坦同样如此,他提出的相对论,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那是怎样一个奇妙而有大胆的理论。
当速度达到极致的的时候,成为光速或超过光速身边的一切都将处于静止状态。
大家应该都知道牛顿物理学中,物理告诉大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掌握的。
世界不可能静止,只有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常态。
但是,爱因斯坦打破了牛顿力学,他提出大胆的假设,这是怎样的一种疯狂呢?
要知道牛顿可是物理学界伟大的创造者,他没有创造物理,但以一己之力改变了物理。
世人提到物理学,首先想到的正是牛顿,可见他对物理,对世界的影响到了多么可怕的地步。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爱因斯坦提出违背牛顿力学的物理理论,这无异是与全世界人类对物理的理解对抗。
绝对惊天地、泣鬼神,可是,后来的事实又证明,爱因斯坦是正确的。
他的理论也被录入了物理学范畴,而且本人也被列为与牛顿平级的物理大家。
牛顿的物理是平面上的,爱因斯坦的物理是立体的,一个注重微观世界,一个向往宏观。
但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没有错,未来的物理学,或许仍旧会有颠覆,大家只要学着适应就行了,相信旧知识是会被新知识取代的。
这个事再一次证明了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正是对牛顿力学的深刻研究和学习,才提出了自己的相对论,速度让一切皆有可能。
李存孝正是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他才不厌其烦的给吴用灌输这些知识。
他说的这些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大数据,未来必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绝对是任何行业的支柱。
吴用虽然很聪明,但他没有李存孝这一份来自重生的黄金记忆,不可能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至少2018年以前的日子,对于他来说,还是未知的。
但李存孝不一样,他相当于那个未卜先知的预言师,正在通过自己对未来的理解,培养吴用的大局观。
互联网自从产生以来,就无时无刻不再影响人类生活,这一点认识越来越清晰。
比如现代社会的许多“低头族”,正是网络造就的,没有手机,手机上不联网,人们谁会天天低着头,玩手机。
网络让一切皆有可能,购物消费、吃喝玩乐,都在网络上面可以轻松实现,也因此促进一系列行业出现。
比如淘宝网、美团外卖、海外代购、赶集网、58同城、陌陌、微信等等。
学习,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古人学而仕择优,通过学习,去做官,就是一条通天大道。
这个在现代人看来愚不可及的观点,可在封建社会,却是最正确不过的名言警句,它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
知识不可能一下子掌握,需要不断的记忆和学习。
如果有人真的过目不忘,把所有的东西,记一遍就永远不会忘记,那么还要机器干什么。
忘记也是记忆的一部分,就像犁地,一遍又一遍的翻耕,不断地施肥播种,土地由贫瘠,变得肥沃。
知识也一样,需要不停地积累,攒的越多,你未来掌握的知识也就越多,将来的成就也会越大。
吴用是一块璞玉,需要打磨,李存孝知道自己能成功,靠的是重生的记忆,但是这个老本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用完的。
为了以防万一,吴用必须要尽快成长起来,他已经想好了,将来等自己的重生记忆用完以后,他就打算藏在幕后,过自己的逍遥日子。
至于公司,就交给吴用,毕竟无论从年龄、资历、经验等各个方面看,他都是最适合的人选。
因此,他对吴用不断地压榨,就是为了让他了解更多,知道许多足以改变未来的大事。
从一颗小树苗,彻底成长为一颗大树,为青龙遮风挡雨,所以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这对吴用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