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二战德国密史
作者:生活咖啡      更新:2020-01-01 00:00      字数:4089

三天后,保罗提前一个小时来到了市中心广场的艺术展览中心。这个展览中心是为召开各种大型会议,各种展览以及比较高端的艺术表演而专门兴建的。

秉承着艺术为市民服务的思想,为了方便市民的参观流动,这个三层高的展览中心从上到下至少有不下10个出入口,对保罗来说,在这里如果有埋伏的话,他可选择的突破口实在是太多了。

不过,在谨慎为上的思想下,保罗还是提前了一个小时过来踩点,将所有可能对展览中心进行阻击的制高点进行了侦察——钢铁厂里的那次反器材枪的阻击实在给保罗太过于深刻的印象。

短短一个小时,保罗将以展览中心为圆心,半径1500米圆形区域内所有可能的阻击点全部踩了一遍点,在精神力扫描下,保罗基本确认丽纱说的是真话,没有任何一个可疑人出现在保罗的扫描里,一路上扫描到的各色人等全部是正常不能在正常的普通人。

轻吁了一口气,保罗缓步向展览中心大门走了过去,庄严而充满艺术性的大门旁边立着一块小小的展示板,这是展览中心对每天所展览的主题所做的一个简要说明,上面会注明展览的时间,主题,以及主办方。

进门的时候,保罗随意的扫了一眼——《二次大战德国史》,

一进门,扑面而来的是一张放大成整面墙大小、近二十平米大小的巨幅照片,照片上的人物都被放大到和真人般大小,这张照片保罗非常熟悉,不单单是保罗,估计全世界没几个人不知道这张著名的照片。

黑白色的照片上,在铁丝网围成的通道中,一眼望不到尾的队伍正排队而行,队伍里面有老人、妇女以及儿童。天空中乌云密布,没有一丝阳光,在没人踩过的地方布满了积雪,而有人经过的地方则被踩成泥雪的混和物,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季,而排队的妇孺儿童却衣衫褴褛,甚至有一部分是赤脚走在冰冷的泥水里。

铁丝网外,是一个个身高体壮,身上穿着保暖、整洁军服,手持冲锋枪的士兵,胳膊上的骷髅头和双闪电标志说明这些士兵正是臭名昭著的盖世太保。那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上,如同死神一样散发着令人恐惧的气息。

队伍的尽头,是一座巨大的灰黑色建筑物,上面写着“清洁室”几个硕大的德文。建筑物后面,一根巨大的烟筒正在乌云下冒着滚滚浓烟。

长长的队伍里,人们脸上的表情大都是恐惧,也有希望,更有面无表情的绝望者。保罗在这张照片前的一个人物面前停了下来,那是一个金发小女孩,看模样有6、7岁左右,正满脸泪痕的紧紧抓着身边母亲的衣角向前艰难的前向,而她的母亲,正双手紧紧的抱着一名婴儿。

保罗的心情莫名的沉重起来,他知道这些茫然不知所措的人们前进的终点是死亡,因为那里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邪恶之地——奥斯威辛集中营。

一个有计划屠杀110万犹太人的死亡之地,是的,仅此一地就屠杀了过百万犹太人。但保罗却无力改变什么,这张照片里发生的罪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除了让身为犹太人的自己时刻警醒这一刻外,保罗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长长的叹息一声,保罗缓步顺着布展的通道向前慢慢前行。

随着保罗的前行,他如同进入了一条时光隧道,重新回到了那段悲伤的历史——从希特勒啤酒馆的演讲开始,到他一步步开始取得高位。从震惊世界的“水晶之夜”,到大规模的排犹。从犹太人隔离区到最后的集中营,犹太人就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最终被送进毒气室和焚化炉。

看到最后,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为了苦难的先辈和族人所遭受的痛苦而难过。正当保罗情难自禁时,一只雪白细长而又柔软的手伸了过来,食指和拇指中轻轻夹着一张雪白餐巾纸。

“谢谢”略带哽咽的表达谢意后,保罗接过餐巾纸,转身背对来人,轻轻的擦去眼内的湿气。保罗转身看着出现在身边的丽纱,有些尴尬。

“你怎么这个点出来见我,故意看我笑话是吗?”保罗有些不忿。

“就算我在想看你的笑话,也不会在这个场合,这个时间。”丽纱的目光越过保罗,盯在展览的画板上,淡淡道:“我也是一名犹太人。”

保罗惊讶的看着丽纱,没有在言语,只有同族人才有的心意相同,让彼此两人之间产生了莫名的信任感,保罗相信丽纱会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在这等你,是因为展览分为两个部分,从这里开始,将进入下一个内容的展览介绍,而这里面的内容,需要我对你解释,所以我在这里等,就这么简单。”

保罗有些迷惑,什么样的内容竟然还需要他人的解说,自己才能明白?相信每一名犹太人都会对这段黑暗历史记忆犹新,自己怎么可能无知到这种程度?

看到保罗一脸不信的表情,丽纱也没有多说,抬腿缓步向里走去。看到对方如此镇定,保罗略带迟疑的跟了上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间的流逝,这种回忆历史的展览没有吸引多少人前来,整个展览厅没有多少人,偶尔的看到的几个人也已经是头发花白的长者,也只有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悲哀的历史。

以一个过堂为分界线,进入到下一个展厅的保罗注意到这里的展板上写的是“二战**黑科技。”

保罗微微一愣,这个名词他还真没听说过。“黑科技”的意思他明白,但不明白它和**扯上了什么关系。

丽纱的解说适时的在旁边响起:“保罗,让我们从最熟悉的地方讲起,这有助于你能理解我后面讲到的内容,提前告诉你,虽然后面听起来象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科幻故事,但我保证,我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事实。”

“先从这里看吧,这张图是44年开始**空袭英国所使用的v1和v2导弹,如果说v1为现代巡航导弹的鼻祖,那么v2就是弹道导弹的鼻祖。”

“这两款导弹的设计思路远超当时科技发展的平均水平,在以螺旋桨飞机为最高科技的时代,却突然冒出了能以4马赫速度进行突袭的远程武器,这种科技的突进式发展绝不符合常理。”

“甚至于二战结束,咱们国家和苏联都对德国导弹科学家进行了“抢劫”。呵呵呵,想不到吧,当时二战刚结束,美苏急着要掌握德国的火箭技术,但是按照雅尔塔密约,v2火箭生产工厂的主要所在地,皮纳蒙划给了苏联托管,政府心有不甘,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军组成了一个突击队下令紧急展开一项代号“回纹针”的任务。”

“在1945年5月22日到5月31日的10天之内,美军挺进巴伐利亚区并占领当地,动用了300节火车车厢和13艘轮船,把近百枚的v2火箭以及相关的一切设备和半成品抢运一空,苏军在第二天的6月1日抵达的时候,只看到一座座空荡荡的工厂。呵呵,他们来迟了一步。”

“政府虽然获得了许多v2的半成品和制造设备,但最可贵的是美国情报单位成功地说服了包括德国军方火箭计划负责人瓦尔德?多恩伯格中将及开发团队核心冯?布劳恩博士与相关的126位研究团队成员前往美国,并分别安置在德州的福特布里斯的火箭研究小组以及在新墨西哥新建的白沙导弹试验场。自此以后美国的火箭工业和太空发展就扶摇直上。而苏联的导弹工业同样以极高的速度得到发展。”

“这是相关解密以及尚未解密的的一些资料,你可以看下。不着急,我们边走边看,这些文件最后你都可以拿回去慢慢看,只要不外传就行。”

“这是me-163喷气式战斗机,也是全世界第一架投入到战斗中的喷气战斗机,前面说过,当整个二战还处于螺旋桨飞机时代时,这架喷气式战斗机其飞行速度可达1000公里/时,而当时美国战机的最高时速不超过710公里/时,这架飞机当时已经量产,累计生产了300多架,如果不是战争已经到了后期,**很快失败,在给他们一点时间,解决一些操纵问题,二战的结局,呵呵……”

“这是go-229,目前在全世界只存留一架原型机。这是1945年4月14日被美国缴获的“霍顿ⅸ”计划的v3试验机。是不是觉得这架飞机的样子很熟悉,世界第一架无尾全飞翼的战斗轰炸机,现在咱们空军的b-2隐形轰炸机就是以它为模型的。

“**的其他黑科技我就不多说了,比如“弗里茨x”制导炸弹、哥利亚遥控炸弹这些资料都在这里,你可以回去慢慢了解,我重点介绍下面两种武器,这已经不是黑科技那么简单的问题。”

一路被震惊的保罗被丽纱带到一张图面前,看到上面的画面,保罗当时就有想昏倒的感觉。”

“很惊讶,觉的不可思议对嘛,当我看到的第一眼,我和你一样。别隆采圆盘——俗称飞碟。这是德军在二战期间研制的一种碟形飞行器,是**实验室“爆破手研究室——13”开发的,别隆采圆盘已经制造出样机并且成功试飞,据说是可以用水来当做飞行燃料。每小时可以达到1200公里。它在战场上空被盟军的战斗机群发现过,盟军也不知道这个带有**标志的巨大金属圆盘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们猛烈开火但似乎这个别隆采圆盘面对英军和美军的炮火简直是不疼不痒。英国已经将这件事载入他们秘密档案。爆破手研究室13”在德国战败的那天销毁了别隆采圆盘的设计图纸,并且炸毁样机,”

“我国政府很遗憾的没有得到任何相关的技术资料,但我们得到了被炸毁的样机残骸和部分备用零部件,于是在47年,我们试着在残骸的基础上组装了一架别隆采圆盘,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掌握关键技术,飞碟升空后,很快就坠毁到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镇。后面的事你也知道了,这就是罗斯威尔外星坠毁事件由来,”

“这不科学……这太科幻了。”保罗已经彻底的没有语言能力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震惊和不安。”

“你错了,这还不是虚幻的事件。别隆采圆盘至少还有实物,我们可以反向逆推出一些科技树。但下面这个东西,我们连实物都没有,只有我们收集的一些资料,naziclock(**时钟),根据资料描述,**时钟,是一种尖端的反重力装置,主要运作方式是“自旋极化”和“自旋共振”。

在进行各种动植物进行的实验里,所有暴露在“**时钟”作用范围内的动植物都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分解成黑色的黏胶状物质或是呈现一种不正常的腐烂状态。”

保罗看着手中的资料,缓缓的抬起头,以极度怀疑的眼神盯着丽纱:“你确信不是在开玩笑逗我玩嘛?你觉得你说的这些东西会有人相信吗?”

“信不信,不是由我说了算,也不是由你说了算,所有的相关资料都在这里,公开的,保密的,甚至绝密的资料都在这。现在快12点了,我建议我们到前面的咖啡店里小坐一会,在休息的同时,你可以随意的看这些东西,同时,我也愿意回答一些你的问题,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