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日军的这个纵队不久前刚遭受过一场惨败,惨败之后,虽然补充了人员和装备,但是士气被打掉了。另外,日军补充的新兵虽然经过了相当的预备役训练,但是作战经验不足,再加上日军刻板的军事教育,作战的灵活程度较差。
刚开始进攻的时候,带着复仇的心理,虽然展现出了极大的攻击能力,但是现在局势有些不利了,整整一个师团和1个战车联队都开始撤退了,往日的畏惧心理就浮现了出来,而补充的新兵在老兵的影响下也渐渐的产生了莫名的畏惧。
士气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士气高的部队能发挥出120%的实力,而士气低落的部队能发挥80%就不错了,而当部队士气崩溃的时候,实力就完全发挥不出来了。
随着日军的撤退,日军士兵的士气在一点点低落,而蟒丛山纵队的士气在一点点提高,虽然交战双方的伤亡都很大,但是形势开始逐渐有利于蟒丛山纵队。
这个时候,日军的飞机也帮不上忙了,因为双方的战线拉的很近,始终保持着步枪交火的距离,很多地方甚至在50米左右。这种地方的日军要想撤退下来,往往要遭到重大的损失,因此,日军的指挥官往往会舍弃这些小股顽强的阻击部队,换取整个师团撤退的一点点时间。
然而,这种事情带给日军的麻烦就是,往往最勇敢、最顽强的士兵都勇于承担阻击任务,但是他们所遭到的消耗也是最严重的,看起来日军的伤亡相对更小一些,但是带给日军的影响确实巨大的。
见识到这种情况的日军士兵,开始变得更加的胆小和懦弱,更加的畏缩不前,十分惧怕担任这种阻击任务,就连日军的战车联队都有些游移不定了。
因此,蟒丛山不但拥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而且还琢磨出了一些反坦克的办法。
首先,他们用迫击炮或者步兵炮大量杀伤掩护坦克的步兵,让日军的坦克孤立起来,然后再从侧翼迂回攻击,使用反坦克手雷或者炸药包炸毁日军的坦克。
坦克里面的视野很窄,又没有跟外面步兵联络的通讯工具,往往会注意不到自己的身边已经没有了步兵的掩护,观察孔里也很难看到从侧翼向他迂回的爆破士兵。
很多时候,由于坦克内部噪音很大,再加上周围的炮声不断,因此即使旁边的坦克听到旁边有剧烈的爆炸声,也难以判断出旁边的坦克是不是遭到了攻击,露出脑袋观察周围的状况更是一种找死的行为。
日军的步兵不再拼命的保护坦克,坦克手们也就不再充当孤胆英雄了,毕竟,坦克最大的作用还是机动能力,充当碉堡不但有可能会遭到蟒丛山纵队的反坦克平s炮的打击,而且还有可能成为爆破步兵的牺牲品。
坦克的视野只有一条缝,还远远比不上碉堡的视野,靠一条缝来观察敌情,不但会让观察员疲惫不堪,而且不可能两面兼顾到正面的反坦克火力和侧翼的步兵爆破。
宋文星用望远镜冷静的观察着远处的战斗,通知在丘山县待命的5旅向西威胁日军36师团攻击矛头的侧翼,然后让2旅从临汾战场上扯下来,渡过汾河参加围歼41师团的战斗,造已经伤亡过半了的临汾守备团撤出临汾,返回侯马休整。
侯马守备团派出2个营的士兵驻守襄汾,阻挡日军前进的步伐。如果抵挡不住,就交替掩护撤退,回到侯马,防守侯马县城。
宋文星决定拼了,放弃了蟒丛山根据地,放弃了临汾县城,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兵力,就是要想办法围歼41师团,哪怕是重创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把41师团打残,让汾河以北的36师团成为孤军。
伤亡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的2旅不顾战斗的疲惫,不顾已经近乎丧失了战斗力的伤亡,在刘大勇的鼓动下,2旅全体官兵对着41师团的背后发起了猛攻,居然一鼓作气c入到了日军内部,几乎要把日军截为两段。
终于,伤亡已经近半的日军41师团崩溃了,无数的日军士兵拼命的向东逃去,虽然没有任何的船只或者浮桥,但是最起码这还是一条生路。
尤其是大量的新兵,抛下手里碍事的武器,随便找根木头树枝之类的东西,甚至什么都没有,然后直接准备靠自己的游泳技术过河。
汾河只有几百米宽,游过去并不难,这其实也是日军崩溃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既然可以轻易的逃生,干嘛要留在对面等死啊!
不过,虽然可以迅速游过去,但是过河的速度绝对没有那么快,蟒丛山纵队的炮兵拼命的发s着手里迫击炮炮弹和山炮炮弹,即使没有宋文星的命令,他们也知道,炮弹用在这时候是最划算的。
河水里,河岸上挤满了日军士兵,随便一发炮弹就能炸死、炸伤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日军的老兵和基层军官拼命的想要组织起防御,但是组织起来的防御根本就挡不住蟒丛山纵队的凶狠的进攻。
崩溃的日军不但丢下了火炮,连坦克里的坦克兵都钻出了坦克,跟着崩溃的日军向东逃去。
因为坦克在人潮中根本就难以前进,压死自己的同胞强行开路,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要是只有一、两个或者少数人也许还有可能,但是要压死几十、几百个自己的同胞,那是万万下不去手的。
没有办法,日军的坦克兵也不愿意待在里面等死或者被俘虏,因此只好钻出坦克逃命去了。
41师团残存的部分精锐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的,他们的阻击行动虽然类似于螳臂当车,但是还是为其他的士兵赢得了宝贵的逃跑时间,虽然蟒丛山纵队的炮兵拼命的发s炮弹,但还是无法阻挡日军撤退的步伐。
41师团丢下了自己所有的重武器和大部分的轻武器,但是却逃出了近半的日军,至少有1个半联队将近7千日军士兵逃出升天。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