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一阵忧伤
作者:郭吉波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349

耶律得共却不知道孙先生给自己讲故事的原因,又道:“孙先生,小的对您刚才讲的那些不懂。但是,小的喜欢唐朝的薛仁贵。您知道他吗?请您给小的说说他吧。”孙先生心里一惊,望着他看了一会儿叹口气问道:“耶律得共,你识字吗?”耶律得共摇摇头。孙先生心里突然起了恻隐之心,道:“好吧。我就给你讲讲薛仁贵吧。”耶律得共高兴的点点头。孙先生道:“薛仁贵(613~683)本名薛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人。关于薛仁贵的传说故事非常多。今绛州龙门仍然有一个景点叫“薛仁贵寒窑”。破窑之内,有一白袍洞,洞内塑有薛仁贵及妻柳氏坐像两尊。村南是白虎岗,再往东一公里处,就是当年薛仁贵射雁的汾河湾。

薛仁贵少年时父母已亡,家贫贱,种田为生。后娶妻柳氏。

按照乡间的概念,薛仁贵这时算是已成家立业。父母过世时安葬草率,于是他准备要给父母亲改葬。柳氏就劝他:“你这个人文韬武略样样精通,遇到机会就能飞黄腾达的,现在天子求良将征讨辽东,正是你的机会。你为什么不去投军呢?将来发达了再迁葬父母不迟啊!”

柳氏宁愿自己独守寒窑,也要督促自己的丈夫去沙场博取功名事业。难道是穷苦怕了么?恐怕不能以这类宵小心理来揣度这位非凡的妻子。

有说薛仁贵是南北朝年间徐州刺史薛安都的六世孙。

其详细背景并无信史记载,不过依然可以判断薛仁贵是一个躬耕待时的有志青年。薛仁贵后来的生涯显示:他擅长于行军布阵攻城略地,还有不错的政治才能。此外他拥有极为过人的武勇。尤其是箭法惊人,不逊古时名将。这样的本事自然不会是天生的,必然要花大量的时间来习练。可见薛仁贵从来就没有本分地务过农。

柳氏也绝对是一个有见识的女子,她不拘泥于小孝而注重丈夫的前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对薛仁贵的能力所抱有的那种知之信之的态度!她是在极力鼓励促成自己的丈夫去实现其心中抱负。我认为这柳氏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东征的战争是怎么起来的呢?贞观十七年(643年)秋季,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野心勃发,合谋百济国欲瓜分新罗一国,新罗国是受大唐庇护的,其时新即位的新罗王善德向太宗乞援。高丽久为中国的麻烦,唐太宗也对高丽国的频频骚扰甚为不满,于是安排张士贵等人征兵造船,决定亲征解决高丽问题。这才有薛仁贵的投军东征。

薛仁贵初次显露身手,是在将军张士贵的麾下。贞观十八年(644年),薛仁贵随张士贵军队进发安地,在路途中,恰好遇到郎将刘君邛为土匪所围,薛仁贵单骑往救,斩杀土匪首领,将斩下的脑袋系在马鞍上,慑伏其余土匪皆弃械求降。自此,薛仁贵在军中有了勇武的名气。这时他年逾三十。

攻打安市城,薛仁贵才正式进入一代名君李世民的眼界。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攻下辽东后,大军抵达安市城。高丽大将高延寿等领20万军队与唐军布阵撕杀。当时李世民站在高处,远远看见唐营中杀出一白袍骑兵,手持一支方天戟,舞得如同旋风一般,来回冲突高丽军阵脚,高丽军阵势被他冲的大乱,不消多时就被唐军趁势杀退溃逃。唐太宗问左右:“那位白袍的将军,是何许人也?”

左右都还不知道薛仁贵这号人物,于是派人去阵前问了军士们,这才回唐太宗:此乃白袍薛仁贵。唐太宗召见薛仁贵,亲为嘉奖,封薛仁贵为游击将军。从五品,不是一个很高的职位,但直接从士兵提拔而上,已是极大的荣宠了。

两年后,唐军回师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再次褒奖薛仁贵。对薛仁贵说:我的开国将领们年纪都老了,所以这次东征我不为得到辽东高兴,而为得到你这样的良将而高兴。再升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乃是正四品军阶。

此后数年,薛仁贵一直负责为皇帝守卫皇宫。

军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于军权归属,太宗一生没有草率过,不是绝对信任的人不可能独挡一面执掌军权。我相信太宗用人有其深意。鉴于太子李治为人仁厚有余,魄力不足,太宗一定会在军事人选上为儿子做尽可能多的安排。就象他故意贬职军头李世绩,留给李治来重新启用李世绩,这样好让李世绩感恩新君,为李治所用。

太宗不可能只给李治准备一个李世绩。宿将多已年老凋零,高丽一战发现的薛仁贵应该是可用之材。太宗君无戏言,既然把薛仁贵看得比辽东还重要,断没有理由不重用的,如何用呢?杀伤力过强的大将是双刃剑,过早加以重用的话,李治将来有能力驾驽吗,用的不好可就是大麻烦。

太宗父子都没有立即让薛仁贵统兵外出征战,而是把他安放在负责皇宫守卫这样的职位上,这当然表示了对薛仁贵的信任和当做亲信的意思,而且这样的职务也有利于考察与培养感情。

唐高宗任期之初,发生了一件戏剧性的事情。某夜,长安宫城内突发山洪,水势极度骇人,皇宫守卫们都没命的逃窜了。惟有薛仁贵不逃,冒着被洪水吞没的危险登上玄武门高呼,大声警醒正在万年宫内临幸的唐高宗李治。李治这才得以及时登上高处,免于被山洪席卷。后统计,这场洪水淹溺皇宫内外三千馀人。李家父子信用薛仁贵已经算是值了,拔于行伍中的一个小兵就能救了皇帝的性命。

皇宫山洪一事看似戏剧,实际上正好让皇帝对薛仁贵的忠君之心再无怀疑,这才逐步委以军事。

显庆初年,苏定方讨贺鲁时,薛仁贵上书给高宗皇帝,提出了师出有名,收买人心的战略建议,为高宗所采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巩固了高宗皇帝要重用薛仁贵的信心。

显庆三年,(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讨高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正式参与执掌军队。

果然,白袍一出谁可争锋?!

薛仁贵于贵端城败高丽军,斩首三千余级。

第二年,薛仁贵又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薛仁贵经常亲自在前冲锋陷阵,一马当先,无人敢当。

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战后他军阶升为左武卫将军,封爵位河东县男。

这一次出征完胜,可以算是薛仁贵为将统兵以来的初试锋芒。虽为副将,实际已经完全掩盖主将的风头。

龙朔元年(661年),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主将,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临行,唐高宗内殿赐宴,酒酣兴起,席间对薛仁贵说;“听说古代善射的能箭穿七札,将军试一下五层甲吧。”薛仁贵应命,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透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这才发觉薛仁贵并不逊色于历史上的那些传说人物,可谓神话就在眼前,当即命人取宝甲赏赐给薛仁贵。

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陈兵十余万相拒。薛仁贵率领所部一万兵马开路,并且亲自带领几十骑走在最前面,遭遇到了回纥九姓的先头部队,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又加以言语威吓,九姓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纷纷下马请降。薛仁贵乘机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二万余人全部坑杀。一将功成万骨枯矣!

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叶护兄弟三人。收兵后,唐军将士为薛仁贵慷慨高歌:“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不再为边患。

薛仁贵太厉害,先锋部队就把敌人给料理了,没有留一点风头给主力部队和主将郑仁泰来出出。和他上次随程名振出征高丽如出一辙。似乎有点少年猖狂的味道,可这时的薛仁贵已然是年近50了。

主将郑仁泰到后,兵骄将横,在回纥大肆掠夺财物美女。激起回纥地方民怨,本已平定的回纥再次混乱。高宗皇帝只好派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来接替郑仁泰。

薛仁贵这一次“诛杀已降”,也参与收受了美女和钱财,和郑仁泰一起受到了弹劾。但高宗皇帝因为他的功劳巨大并没有追究他。

此次征战,坑杀九姓降兵和贪污一直被当成薛仁贵一生的污点。其实坑杀降兵乃是服从战争大局,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薛仁贵残忍好杀,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唐军深入,以当时的条件是不可能随军管理二万余人的俘虏的,且战机不可失,正宜急速追击所余回纥军,再加上回纥军一贯的反复无常,这些可能就是促成薛仁贵当机立断坑杀降兵的根本原因。

至于接受贿赂,主将郑仁泰带头如此,他薛仁贵本已功高招忌,如果想要自身安全的话就不能搞什么出污泥而不染了。这是一种生存智慧。唐高宗对此也是一笑置之的,武将不怕死,足矣!

乾封元年(666年),高丽内部又生叛乱,向唐求援。乾封二年,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出征。总章元年(668年),薛仁贵破高丽军于金山,薛仁贵又率两千人,欲乘胜进攻高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觉得兵太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在善用,不在众”,于是出战,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扶余川40余城先后望风降附。高丽降伏。以2000军力平定40余城,可谓天将也!

随即,薛仁贵军与李世绩军联手灭高丽国,唐占领高丽地方。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爵位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治理高丽地方。薛仁贵驻于平壤城,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丽士民安居乐业,“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

此时薛仁贵的理政才干得以充分发挥。史书仿佛轻描淡写了这一段,可这一段历史证明薛仁贵具备有过人的才略,也不是残忍贪婪之辈,而且其能力的全面远非其他武将可比。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英雄人物,成为民间传说的宠儿不足为奇。

咸亨元年(670年),因吐蕃侵略唐西域地区。西线吃紧。唐高宗急调薛仁贵西征。

顺便介绍一个传说,薛仁贵调离后刘仁轨驻守高丽期间,只数千兵,已灭的百济国余部以为有机可趁,于是联合曰本军欲反扑唐军,结果被刘仁轨火攻得手,痛击,三万多渡海而来的日军只剩下一千多逃归本国,从此曰本潜心学习唐人文化以自强。

另,薛仁贵调离高丽数年后,新罗国与唐反目,吞高丽而统一朝鲜半岛,唐军被迫退出半岛,这对唐也是一个损失。

高宗皇帝以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官,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军十余万人,征讨吐蕃。

副将郭待封本和薛仁贵平级,心中不甘为薛副手。军至大非川,将要抵达乌海,薛仁贵对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说:“乌海地险而瘴,我军入死地,可谓兵行险境,但是速战可以成功,迟则必败。大非川地势宽平,可置二栅,围住辎重,留万人守之,大军急速行军突袭可破敌”。郭待封坚持要留守,薛仁贵只好嘱咐他千万不可轻举妄动。

薛仁贵安排好后,率部往乌海,途遇吐蕃守军数万人,薛仁贵率军一阵冲杀将敌全歼。进逼乌海城下,同时分千余骑兵精锐回大非川接运辎重补给,但这郭待封不愿薛仁贵再成大功,于行军中故意百般拖延,结果被吐蕃所截击,辎重粮草全失。薛仁贵无奈退军大非川。吐蕃调集40万大军前来反攻,唐军大败。吐蕃提出与唐议和,薛仁贵没有粮草无法再战,不得已应允议和,率败军东归。他因此次战败被贬为庶人。

不久,朝鲜半岛再生叛乱。唐高宗重新起用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经略辽东。任内,薛仁贵因事违法,贬象州,后遇赦免而还。何事违法,史书均无明说,可见无非是芝麻绿豆的事儿。

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再次起用薛仁贵征突厥时,侧面略有说明:“当年万年宫,没有你的话,我早入鱼腹。灭九姓,破高丽,都有你的大功。上次有人诬告你在乌海城下故意放纵敌人而不歼灭,最后导致失利,这就是我曾经恨你怀疑你的原因。是我误会了你。现在周边战争四起,难道你能够安睡而不为我分忧么?”

唐高宗还算坦率,吐蕃乌海一战失利,薛仁贵饱受谗言攻击,确实让唐高宗对薛仁贵不再那么信任。所以后来才会因小过而再次贬薛仁贵。其实他何不检讨一下自己在乌海之战人事安排上种下的祸根。

出征突厥,唐高宗任用年近七十的薛仁贵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兼代州都督,率军前往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其时,周围各国提起天朝的白袍薛仁贵,可谓无人不晓,无人不畏。突厥将士闻得薛仁贵复起为领军大将,都非常害怕,不敢正面当其锋,阵容溃散。薛仁贵乘势掩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两万人,及牛马羊三万余头。

薛仁贵班师后不久即生病。于永淳二年(683年)去世,终年七十岁。死后,朝廷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还特造灵舆。为其护丧归故里绛州龙门县。

薛仁贵以农民投军,被太宗李世民亲自拔于行伍之间。他忠勇过人,一生为唐皇朝不遗余力,几乎参与了唐朝初期的所有对外征战,建立了赫赫战功。

在中国历史名将中,薛仁贵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我认为造成原因是,历代学究派历史作者或过于纠缠于他坑杀降兵和接受贿赂的污点,或对薛的个人武力过于先入为主。他们虽然没有隐瞒他的主要事迹,但字里行间着意把他描绘成了一个德行有亏且一味勇猛的莽将。

从几本史书的描述看,仿佛薛仁贵行军打胜仗全靠个人武勇,又仿佛他薛仁贵天生好运。

其实大大不然,就从正史记载的内容来分析:

薛仁贵一生参加的正规征战俱非易事,自隋以来中国多次远征高丽均无功而返,可见高丽并不好惹,而回纥,突厥,吐蕃历来都是更甚于高丽的边患。

历次作战,薛仁贵通常都能够以少胜多乃至完胜对手;尤其是以2000骑兵横扫高丽的历史壮举。这样的表现岂是一味依靠个人勇猛的莽将所能达到的?这样的战绩惟宋代的岳飞可堪并论。

薛仁贵作战惯走至阳至刚路线,大小征战,从没有犯过兵法上的失误,实足以证明他乃精通兵法胆略超群之人。早年未得重用时曾上书高宗进献战略建议,结果也说明了薛仁贵对战争全局有准确的观察力。而治理高丽地方的极为成功也证明薛仁贵有很全面的理政才能。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只是一员匹夫之勇的猛将?!这样全面的大将也只有宋代的岳飞可相比拟。

《新唐书》、《旧唐书》中记载,薛仁贵作为统军将领,唯一的作战失败就是乌海之战,不过这一战薛仁贵本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很少。在郭待封丢失军需物质前,薛仁贵所率主力军队尚是占据上风的。

薛仁贵实属中国不可多得之历史名将,奇人!惟发迹太晚,令我辈为之大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叹!否则,在唐开疆拓土的战争中应该还有更多空间供他驰骋。

耶律得共听完以后拍手叫好。孙先生心里一阵悲伤。<font style="display:none">http:///</font>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