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八章 机心独运
作者:长弓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926

武皇鼻子里一嗤,声音甚响,显然不信其说。

这一举动殊为无理,闯王一顿,容色突然变得峻厉,但接着又舒缓下来,不以为意。“大气虫,方才我说的你信不?”

“胡乱闯,你怎生能叫大家都信?”

闯王静心想了一想,诵道:“朕与公等山河远隔,但闻战略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称号,故书中不及,毋以此介意也。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如何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

武皇默然以对,明了这定是多尔衮昔年给他信的原文内容。众人无不钦佩,闯王记忆如此超绝,真是神人!

“你如何处理的这件事?”

闯王微微一笑,道:“我派出两个小兵,将原书奉还。”

忽听“啪”的声响,却是陆云浩击了一下掌,众人目光登时都注到了他的身上,只见他不住点头,脸上满是钦服之色。

闯王瞧他如此,眼中笑意更深了。在处理这件事时,他很是动了心思,内中安排富含深意,许多人却瞧不出来。大凡一个人,若做了一件自以为妙的事,不能被人所欣赏,其心里自然会觉得有如衣锦夜行,难得尽兴。闯王虽非俗人可比,但也隐隐期望能有人识得自己的用心。陆云浩这一举动,不用说是洞悉了其中的妙处,自叫他高兴。想道:“当年,义军中文武济济,人才鼎盛,能瞧出我用心的却惟李岩一人而已。”侧头朝李岩看去,其人却正无比欣赏地瞧着陆云浩。

“遣人送还多尔衮的原书,以示道不同,不相为谋,可谓深获古人遗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既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显得雍容大气,是天朝对夷虏之正招。但其妙处还不在这里……”陆云浩顿了一下,继续道:“闯王在回复多尔衮时,只派出两个无名小卒,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告诉对方,彼是夷狄之辈,不配和华夏上人平等往来,极尽蔑视之意,而又让其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窝囊也窝囊死了。

武皇摇摇头,显得对陆云浩的智慧表现匪夷所思。接着问:“胡乱闯,你到底有什么法子?”

闯王环视了众人一下,眼中蓦地精光大盛,其人瞬间变得威风凛凛,霸气十足。“我肯若与鞑子联手,天下早已是大顺的了。且事成之后,我有十分把握,令鞑子株守原来领地,归回天朝属制。”他这几句话说得甚是笃定,不容人不信。“为什么不这样,只为我要叫后世子孙牢记,什么时候都不能勾引外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鞑子占我中国,我大汉多少好儿女死于其屠刀之下?切记,切记!

“崇祯南迁,我据有中原之地,鞑子虎视在辽东,我既不与鞑子结盟,势必两面受敌,似此情势该当如何应对?小哥,愿闻高论。”说到这里,闯王忽然停住了。

陆云浩见闯王、李岩的目光热辣辣地注在了自己身上,显然要以此军国大事来考量他一下。忍不住心中热血沸腾,两位这样的人物如此看重他,叫他如何能不受宠若惊!他自制力超强,很快平定了一下心绪,调动平生最大智慧,审度筹算应对之策。

武皇、也是瞑目摄心,认真思考。

不一会儿陆云浩缓缓道:“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整个北方已难施号令,之所以能苟延残喘,全仗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可以说这是崇祯手里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队伍,他对之寄予厚望。但若他被迫南迁,这支大明王朝的顶梁柱就要被我大顺、鞑子夹在其中,进退不得。崇祯深知这支铁骑对于大明王朝的重要意义,自要不惜一切代价为之找一条活路,与鞑子媾和?那他将冒天下之大不韪,被天下所唾弃,与大顺接洽才是唯一出路。则我可以之为筹码,逼其就范,令其与我划疆而守,互不相犯,然后借助关宁铁骑,先荡平女真鞑子,再徐图后事。”

“高!”李岩击掌道。武皇虽不言语,也是暗暗佩服。

闯王两眼放光,神情又是惊异,又是赞赏,他这几百年年无一刻不在研究当年的形势,得出这一堪称绝妙的计谋可说在情理之中,想不到陆云浩一个后辈小子于须臾之间就瞧出来,怎能不对他刮目相看!他却不知道,陆云浩腹笥极广,详知当年天下大势,又专门研究过,是以才能有如此精到见解。

他哈哈一笑,道:“大气虫,凭我的本事,率义军精兵,打鞑子个七零八落,屁滚尿流,你信不信?”

武皇沉默良久,道:“我信。”

“可那时整个京城已被闯……团团围住,崇祯就是参透了天机,又如何能逃出去?”武皇插话道。他向把当年的义军称之为贼,现下因众人在,怕闯王没面子,这个“贼”字到了嘴边竟吐不出去,只好含糊而过。

陆云浩道:“这就牵扯到了下边仿门书马字。崇祯当时既已认定天亡大明,见了这个情景,自要以为又是天意了:门中一马,乃是‘闯’字,大明王朝要亡于闯王之手,同实情相对照,丝毫不爽,他更彻底认命了。若我猜得不错的话,这个‘闯’字,其实是暗示他破门硬闯,便象我等适才这样,后面必定另有天地。”

众人都深以为是。

武皇忽地摇摇头,道:“不对,这其中有一处说不通。按小哥所言,朱棣老贼捣鼓的遗书,乃是为了在危急时刻能提醒保护他的后代,可为什么不明示,反弄得如此隐晦,岂不怕误事?就崇祯来说,他不仅没受到指点,反而误入岐途更深。”随之又摇摇手,慨叹道:“天道高深,变化莫测,人须顺天,天亦择人。这或许正是天道要在生死一线之际,考验崇祯的定力与胆智,他若是块能挽狂澜于既倒的料,沉着冷静之下不会参不出这其中的隐意,即使他参不出,手下须该有这样的人才,可惜他神智已昏,又众叛亲离,紧要时刻表现得一无是处,天道自然要舍而弃之,不然他即便侥幸逃脱,也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怎能挑起中兴大明的重担,不过再一次受辱罢了。”<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