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城池攻防战略解(一)
作者:冷青丝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603

一、攻城

1、渡河

折叠桥/填壕车

为了通过城外的壕沟或护城河等障碍,攻城军就必须有机动性的便桥我国自战国时代便有使用壕桥的纪录,称为「飞江」或「飞桥」根据《六韬.虎韬.军用》的纪录中有:「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4.7公尺),长二丈(6.26公尺)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由此可知宋代之前我国在壕桥的发展方面已极为成熟,不但应用了销轴、辘轳等机械装置,其桥宽且达一丈五尺,若一次使用八具,可以提供宽达十二丈(37.56公尺)的正面供部队通过

除了头车之外,轒辒车、木牛车和尖头木驴都是属于攻城的车辆

轒辒车

轒辒车的历史很悠久,最早出现此一名称是在《孙子.谋攻》其言曰:「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轒辒车的用途和头车差不多,只是构造简单的多,车子的容量大概是十个人,共有四个路轮它的车底是空的,所以乘员可以在里头推车前进,车顶和两旁则用生牛皮覆盖不过大概为了减轻重量,所以车顶的牛皮是以绳子作为支撑由于轒辒车是尖顶的,所以可以减少炮石的破坏力

尖头木驴的车形和轒辒车很接近,因袭轒辒车尖顶的优点,尖头木驴车顶的斜度更大,车脊则换为较坚固的大木为增加行车的安定性,路轮又增加成为六个,车长为一丈五尺(4.7公尺),高八尺(2.504公尺),车的乘员一样是十名尖头木驴曾为梁将侯景所使用,但却因守建业的羊侃火攻击退,事载《太平御览》、《梁书》及《通典》,因《通典.兵典》所载较详,故录于下:

梁将侯景反,兵逼建业,皆危惧梁将羊侃为守城督,因伪称得外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乃少安贼为尖头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可见这种攻城车最大的致命伤还是在防火上,难怪头车的车顶上平时就备有泥浆桶和浑脱水袋,准备随时灭火

尖头木驴在宋代又被称为鹅车洞子,自北宋末年以后的宋金战役中被金人大量使用为攻城主要兵器,据《靖康纪闻》一书记其功能构造为:

洞子可以沼道,可以攻城而上,用车轮推行,其状如峻屋,上锐下阔,人往来其间节次续之,带有长数十丈者上用生铁裹,内用湿毡,矢石灰火皆不能入

而在赵万年的《襄阳守城录》中更详细的记录了金兵充分利用洞子攻襄阳城的情形

木牛

比较起来最简单的还是木牛,是以坚木厚板组成的攻城车,外层以生牛皮包裹,一样有四个路轮但是,它的车顶却不是尖的,可以想见对于炮石的防御力较低

钩撞车

上述几种车虽然设计精巧,但是对于冲出城的守军却缺乏攻击力,故还有一种钩撞车,它的形状和尖头木驴相仿,只是车子的顶部安装了一些长兵器,可以用以防御敌军,必要时,可以抽出使用,避免了车内狭小,无法携带长兵器的缺点

木幔

木幔是一种机动式的屏障,因《武经总要》并没有详细说明,我们只有透过其它的历史记载来了解它在《宋书.武帝本纪》中曾记载这种木幔的功效:「张纲治攻具成,设诸奇巧,飞楼木幔之属,莫不毕备.城上火石弓矢,无所用之」另据《通典.兵典.攻城战具》的记载:「以板为幔,立桔槔于四轮车上,悬幔逼城堞间,使趫捷者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谓之『木幔』」可见木幔是用来暂时抵御来自城堞的矢石攻击,使攀墙攻城者减少伤亡的一种设施

3、攻坚--云梯

云梯是士兵用来越过城墙进行攻击的器材,尤其在冷兵器时代,城墙的破坏极为困难,藉由云梯直接进行攻击往往是攻城战的重要手段

018

宋代的云梯有许多形式,如: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避檑木飞梯、杞车、行天桥、搭天车、行女墻和云梯等其中前四者的构造较为简单,飞梯和蹑头飞梯的前端都装有车轮,以便在推梯附城时较为迅速竹飞梯更只是以一支大竹为主干,在梯身上安装踏脚的横竿而已至于避檑木飞梯如何避檑?由于《武经总要》并没有说明,因而无法得知其作用

至于在敌人矢石攻击当中,利用上述云梯攀附城墙往往死伤惨重,因此宋人又研发出一系列重型的云梯,以减少攻城部队在攻击发起至开始攀墙作业前的伤亡

要减少伤亡就必须从几个方面下手:首先缩短自攻击发起至抵达城墙的时间为达到此目的,宋人将许多云梯都改成车型,根据《武经总要》**收录了五种:杞车、行天桥、搭天车、行女墻和云梯其次是加强车身对于攻城部队的防护,上述五种中的杞车并未配备任何防护,而行天桥则在梯子的顶端设有一段女墻,可以在与守城部队短兵相接时提供简单的防护,至于行女墻和云梯则更在车体部分增置了生牛皮作为乘员的防护,可以使乘员在攻城前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第三是缩短架梯的时间,关于这一方面,宋人发展了两种折叠式云梯这种重型云梯是以粗大的木头作为车座,梯子每段各长二丈(6.26公尺),以转轴相连接作战时乘员必须在车内以人力将云梯推至预备攀登的地点,然后以车后的辘轳将第二节梯放出,第二节梯的前端设有铁钩,可以迅速的固定梯位,武装乘员便可由梯攻入城内搭天车和云梯就是属于这种云梯值得注意的是,搭天车和云梯的折叠梯顶端都设有铁钩,可以钩住城墙,使得梯子较为稳固,在攀登高度较高的云梯时这种设备相形重要,也因此只配备在能架较高高度的云梯上

值得注意的是,云梯的战术并非以单梯作战,否则极易为敌人所消灭,必须先集结大量的云梯于矢石的攻击范围外,然后由炮队先行攻击城墙,待减低敌人的防御力后,最后再由云梯部队冲锋,以使攻城部队的伤亡减到最低

4、火攻

有时守城者防御严密,无法直接进行攻城作业,这时就必须倚赖火攻攻城所用的火攻术主要是以引起敌军火灾,焚烧敌军兵器或是以烟熏敌军为目的在《武经总要》中所收录用于攻城的火攻器械有以下几种:

⑴雀杏

雀杏是捕取来自城中的鸟雀,然后以中空的杏子装入燃烧的艾草(火种),等到黄昏时利用其返巢的行为,将火种带至敌人粮仓

⑵行烟

根据《武经总要》的说法,如果攻城超过十天,则可以准备易燃的干草或薪束约一万束,一束以人力能够背负为准,然后至城的上风处,以干草为中心使其易燃,周围则置湿草,使其发烟鉴于引火发烟的地方不可以离城太远,必须注意准备皮笆或是傍牌以防敌人以矢石攻击这些草料因为带着湿气,所以会发出浓烟,可以熏逐城上的守军

⑶烟球和毒药烟球

这两样武器都是利用投石车(炮车)投射至城外的烟球是以火药三斤外面敷上一斤黄蒿,要投弹时再以烧红的锥子刺入点燃包裹火药的厚纸层,放在炮车上发射,算好距离与燃烧速度,球落至敌军阵营时,刚好点着球火药引起爆炸毒药烟球的成分就复杂了,重量大概是五斤,可以使敌方士兵口鼻出血

⑷扬尘车

扬尘车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驱赶敌人守城将士,其目的与今日的化学战有些相仿,但扬尘的目的并不是杀伤敌军,而是利用散播石灰使敌军口眼无法张开,或将毒烟吹至敌军阵中,攻城部队就利用此一守城部队离开防守岗位时,利用云梯蜂拥而上使用扬尘车也是必须二三十辆同时使用,等待风向合适,或是有鼓风的设备时,将车移至上风处,理论上应该先用炮车轰击数次,迨敌军的矢石稍弱,再将扬尘车推向城边进行扬尘作业

另一方面,守城部队要是施放化学药剂进行作战的话,攻城部队也必须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此时亦可充分利用扬尘车以制敌

⑸皮漫

《武经总要》一书也提到敌军若在地道上方掘翻身窟准备倾倒毒液的话,就必须以张开皮漫,固定于排沙柱上来阻挡毒液流入地道中造成伤害皮漫的大小为六尺五寸(2.03公尺)见方,材质是生牛皮

5、水攻

所谓水攻,主要是指利用水力来阻挡敌人的运输路线,冲毁敌人的城墙,或是浸泡敌军的资材粮秣等利用水攻的战术主要是在于水源必须高于城池的地方才行,只要水源高于城,就可以截断敌人水源,或是引水冲击城墙或交通线,最后还可以于水源中加入毒药自古以来便有许多水攻的战例如:韩信就曾利用潍水消灭龙沮是故,测量水源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工作用来测定水的高低的器具有三种:水平、照版和度竿水平是一个小水槽,共有三个相通的小水池,三个小水池中都置有略比池小三分的浮木,浮木上有齿,若三齿一样高则代表水平

照版的形状有点像方形的扇子,长四尺(1.25公尺)下二尺涂成黑色,上二尺白色,宽是三尺(0.94公尺),有一尺(0.31公尺)长的握把至于度竿,宽二寸(0.06公尺),刻成精度达到分的尺

平、照版和度竿是如何测量相对高低的?一般而言,先将照版和度竿置于待测地点,用白绳测量待测地点和水平的距离,然后使照版上黑白相交的部分和水平的视觉延长线重合,再利用水平的高度减去度竿测量照版黑白相交线与地表的距离,此即为两地实际相差的高度

只要一旦确定水源高于实施水攻的地区,就可以实施水攻,反之,则必须注意是否会被敌人有采取水攻的可能

6、其他

由于城墙的阻隔,攻城军队于守城部队的一举一动很难得知,因此必须利用高过于城墙的侦察设施来侦察敌情这类的车辆种类也不少,如巢车、望楼、橹、飞楼、云楼等《孙子.谋攻》中就有:「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之言,其中的「橹」就是指这种利用高度来进行侦察作业的武器又如《战国策》卷十二齐五〈苏秦说齐闵王〉:「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可见橹对于攻城有绝对的重要性

望楼

宋代《武经总要》中就录有望楼图其说明文中记载望楼高八丈(25.4公尺),用坚木支撑,顶端建一座宽五尺的版屋,在屋底设一出入口,坚木上钉上钉子以便观测人员(望子)攀爬,底座是用两枝各长一丈五尺的鹿颊木先埋入土中,只露出八尺,以船只上绑桅杆的方法将坚木和鹿颊木固定,然后在坚木上绑上一百二十尺(37.56公尺)、一百尺(31.3公尺)和八十尺(25.04公尺)三种高度的固定绳以确保其安定性一般而言,望楼中只配属一名望子,由他手持白色旗,无敌情警戒时旗子是卷起来的,若敌来犯则将旗张开,敌人靠近则将旗杆横置,若敌人退走则慢慢将旗举起

望楼车

有些观测设备为了符合机动的需要也会发展成车的形式,如望楼车和巢车望楼车基本上和望楼的形制很接近,只是多了一个四轮车座而已,望楼车的车辕高度为一丈五尺(4.7公尺),轮子的直径为三尺五寸(1.1公尺),望竿的高度为四十五尺(14.08公尺),由于望竿上必须支撑观测室,所以必须用上直径八寸下直径一尺二寸(0.38公尺)的木料,若取材困难时也可以用多木接合的方式达到此一强度,和前面所提到的望楼一样,望楼车的固定方式也是由绳索固定于地面,所不同的是,因为高度的不同,望楼车所采用的固定绳较望楼少但一样是三层,绳索的长度也短的多,分别是七十尺(21.91公尺)、五十尺(15.65公尺)和四十尺(12.52公尺)

巢车

巢车的功能虽与望楼车相近,但车制有些不同,巢车的车座是采用八轮车座,而且是以双竿作为支撑机制的,竿的高度则视城池的高度而定一般而言,唐宋的城墙约五丈(15.65公尺),因之要侦察城内必须高过此数在双竿的顶上设置一个辘轳,以便将观测用的吊舱举起,因为举起吊舱需要很大的力道,所以和其他的观测车不同,他是以生牛皮为材质,可以防御敌人的矢炮攻击

拒马鎗

由于攻坚作业时,骑兵部队很难助攻,但守方随时有可能以骑兵迅速冲出城,快速消灭攻城部队,因之,防范城内骑兵的突袭只能仰赖一些障碍物,而拒马鎗就是其中一种,利用一支较粗的轴木,将鎗穿插其中,以防止马的冲击

二、守城

1、城防体系

城池的构筑在中国历史上是渊远流长的周人以城立国,武装殖民,统一了中国东周时代列国相互交征,攻城往往成为战争的关键时刻,田单复国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攻城的情节里,讨论到攻守城技术最早的文献《墨子》也出现在此一时代

现今所保存的古城以魏晋以后者较能反映城的规制,尤其以邺城、洛阳和匈奴王赫连勃勃于西元413年所兴建的统万城,已经可以略窥城防系统的演进尤其统万城虽为匈奴人所建,已可以见到墩台、马面、瓮城等设计的雏形唐代的城制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杜佑所着《通典》中,也特别列有〈守拒法〉一章,叙述了城墙、城壕、弩台、羊马墙等设施

宋代的城制总和了历代的经验,将城池的防御系统发展成由城墙、城门、瓮城、马面、钟楼、鼓楼、望楼、弩台、敌楼……等机制所构成的复杂体系且由于宋代外患频仍,面对敌人强大的骑兵,野战时常无法致胜,战争往往因而发展为旷日持久的城池攻防战,如北宋末年的汴京、南宋时的德安和襄阳城的攻防战都长达数月之久,更刺激了宋人对于城防的重视除了《武经总要》这样大部头的军事百科全书有《守城》和《攻城》的专章外,也出现了记录守城战术和经验的专书:如陈规等所着《守城录》和赵万年的《襄阳守城录》知识分子也在笔记中提到一些经验,此外士人也极为重视和城防相关的知识如沉括在《梦溪笔谈.官政门》即曾提及有关马面的资料

一般而言,宋代城墙的高度约在11公尺左右城门外要构筑瓮城,一般是半圆形或方形的,厚度和城墙一样,在两侧设有门城外距离三十步(46.95公尺)的地方则掘壕沟,以吊桥交通往来靠近壕沟的内侧则在距离城墙十步(15.65公尺)的地方筑羊马城,羊马城高一丈至八尺(3.13-2.50公尺)之间,羊马城的城门要和瓮城的城门方向错开羊马城的女墙的高度为五尺(1.57公尺)

城上都置有女墙,城上每十步(15.65公尺)就设有一个敌棚(楼),马面上也有四面设置有弩台,弩台的面积为宽一丈六尺(5公尺),长三步(4.67公尺),可以安置大型的床弩沉括在《梦溪笔谈.官政门》中曾强调马面的作用:「予曾亲见攻城,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

《武经总要》一书曾归结了守城五项的失败原因来提醒守城者:一是壮大寡小弱众;二是城大而人少;三是粮寡而人众;四是蓄货积于外;五是豪强不用命如果再加上外水高而城内低,土脉疏而池隍浅,守具未足,薪水不供,虽有高城也要弃守如果要确保城守,则要符合五全的条件,一是修城隍,二是器械具;三是人少而粟多;四是上下相亲;五是严刑赏重如果再加上大山之下,大河之上高而不旱,水用足的先天条件,则符合兵法上所说:「城有不可攻」的优越守势

靖康年间金人攻克汴京,烧杀掳掠,给予北宋的士大夫很大的打击,开始深切反省失败原因并研究守御之道绍兴十年(1140),陈规在读完夏少曾所着《靖康朝野佥言》之文后,深感「痛心疾首」遂撰写《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一文检讨守御之道,并将其守御德安成功的经验,再撰写了《守城机要》陈规在这些作品当中表述了他对于城守的新观念

在技术史的观念上,陈规的守城战术是建立在因应投石器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尤其投石器虽然是汉人所擅长,但是随着军事的失利,许多宋兵为外族所掳,这种利器也就日益被「师宋之长技以制宋」的外族所充分利用,甚至直接将宋兵编为一军,反过头来攻打自家人由于投石器的广泛使用,城墙被破坏的机率大增,城防系统的改进也变得日益迫切

陈规对于城防制度的改进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改良瓮城:陈规认为瓮城应该拆除,改成一道横墙;第二是收缩城角,使得防御能力增强;第三是增加城和壕的的数目陈规的守城观念从战术的层面来说,就是主动防御和加大防御纵深

陈规所提出的城制,虽然基本上对防守有帮助,但还要考虑许多其他条件,因此,到南宋宁宗时,又有襄助襄阳城统帅赵淳,成功击退攻城金兵的赵万年,详细的纪录下了当时襄阳城的防御设备,而其规划虽与陈规所主张类似,但也有因地制宜之改进措施(详情请参阅赵万年所撰之《襄阳守城录》一书)

2、阻滞设施

在敌军攻城前应尽量消耗敌军的有生战力,以降低攻城时敌军所给予的压力,所以就必须设这些阻滞设施不过据着名的古兵器学者周纬表示:宋人这方面并没有太多发明,多半还是沿袭前代而来如:铁菱角是来自周秦铁蒺蔾,鹿角木来自汉代,三国时代魏军曾大量的运用于守城

蒺蔾

蒺蔾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因为它的果实外壳有刺,所以古时作战常常就地取材,将它收集后洒于敌军必经之路,用以刺伤敌军人马脚部早在《孙子兵法.虎韬.军用》就曾提到木蒺蔾和铁蒺蔾的用法:「木蒺蔾,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领步骑,要穷寇,遮走北」「狭路微径,张铁蒺蔾,其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步骑」

使用铁蒺蔾也有实际的战例,如三国时代蜀汉将杨仪就曾利用过蒺蔾来阻止司马懿的追击事见《通典.兵典》:

蜀大将诸葛亮悉十万,由斜谷出始平,据武功五丈原魏大将司马宣王帅师拒之,与亮对于渭南……,亮卒于军中及军退,懿追焉亮长史杨仪结阵,反旗鸣鼓,若将向懿,遽退,不敢迫经二日,乃行其营垒曰:「天下奇才也」懿乃追之,仪多布铁蒺蔾,懿使军士二千人着平底木屐前行,蒺蔾悉着屐,然后马步径进,追至赤岸,方知审问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笑曰:「吾能料生,不料死故也」

可见铁蒺蔾在野战的使用上很早至宋时,此器之使用亦十分普遍,如宋将韩世忠在剿平胜捷军张师正溃师时,曾下令将铁蒺藜自塞归路,以示剿平的决心,事见《宋史.韩世忠传》:

(李)弥大檄世忠将所部追击,至临淄河,兵不满千,分为四队,布铁蒺藜自塞归路,令曰:「进则胜,退则死,走者命后队剿杀.」于是莫敢返顾,皆死战,大破之,斩复,馀党奔溃.乘胜逐北

不过上述所言,都是在野战时的用途,其实在守城上它的起源也很早,《墨子》一书中也多次提到蒺藜的用途,他指出除了在城内要储存外,在地道的进出口和门户都应设置,以防止敌人偷袭另外在《汉书.爰盎晁错传》亦曰:「……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其中「渠答」指的就是铁蒺藜

地涩、诌蹄、鹿角木

除了铁蒺藜外,地涩和诌蹄也是类似的阻滞设施其中地涩是以逆须钉入长三尺(0.94公尺)宽二尺(0.63公尺)厚三寸(0.09公尺)的布版;诌蹄则是由一具钉满逆须钉的七寸(0.22公尺)木框构成,都是较大型的阻滞设施铁菱角则是部署在水较浅的壕沟,或是近城的溪流塘陂,以防止敌军涉渡鹿角木是长数尺的坚木,插入土中一尺多,目的是用于阻挡骑兵

陷马坑、机桥

一般而言,通常攻城军最先抵达的部队是侦察的骑兵部队,可以利用陷马坑来迟滞敌军骑兵的行动宋代陷马坑的长约五尺(1.57公尺),宽三尺(0.94公尺),深四尺(1.25公尺),坑中底部布满削尖并用火烤过的鹿角枪和竹签,坑的排法是巨字形据《通典》的记载,唐代的陷马坑是以亚字形排列,长五尺(1.57公尺),宽一尺(0.31公尺),深三尺(0.94公尺)可见宋代的陷马坑较唐代为大坑上以刍草或种草苗覆盖,藉以欺敌陷马坑一般设置于敌人通行的道路和城门的内外两侧机桥是一种陷阱装置,主要是部署在壕沟上,平常与正常的便桥无异,但是,有敌军攻城时,则可将栝木取下,敌军一践踏桥面,桥就立刻翻覆

檑木

在攻城的过程中攻城军伤亡最大的阶段就是攀爬城墙时(也就是「蚁附」),此时守城军可以用所有的兵器去对付攀爬中无力还击的攻城士兵其中应用的最多的大概就是檑具,早在《周礼.秋官.职金疏》中就记载它的存在:「雷,守城捍御之具」宋代《武经总要》中所载的檑具就有三种,传统型的檑木共有三种材质:木檑、砖檑和泥檑其中木檑是采用巨大的木材,修成长四尺(1.25公尺)直径五寸(0.16公尺)的木柱,然后在木柱上钉上逆须钉,以增加檑木投掷时的杀伤力泥檑顾名思义是以土混合猪鬃、马尾或毛鬣三十斤(使其不易断裂)做成长二三尺(0.63-0.94公尺),直径五寸(0.16公尺)的柱型砖檑是用烧砖的技术烧成,大小约为长三尺五寸(1.1公尺)直径六寸(0.19公尺),与泥檑的大小差不多

回收型檑木

上述这些传统型的檑木多半是藉助重力来产生破坏力,制作的材料多半容易自城中取得但是若敌人围城经年,城中有限的资源无法长期支应制造檑木所需,很快的便无法应付蚁附的攻城军,所以可以回收多次的檑木便出现了这些回收型的檑木有车脚檑和夜叉檑两种,其中车脚檑是自城上立一个绞车,然后以车轮作为檑具,投掷后再以绞车收回而夜叉檑(又称留客住)则是以长一丈多(3.13公尺)直径一尺(0.313公尺)的湿榆木制成,檑木外钉满长五寸的逆须钉,两端装有轮子,一样依靠城上的绞车施放如此一来,当夜叉檑施放后,两端的轮子(当然它们的直径超过五寸)可以迅速的帮助檑木回到原位,而不会受到逆须钉和城墙摩擦而导致难以回收的窘境

狼牙拍、飞钩、铁撞木

除了可回收的檑木之外,宋代还有其他回收型的攻击兵器,如狼牙拍、飞钩和铁撞木狼牙拍的拍面是由长五尺(1.57公尺)、宽四尺五寸(1.41公尺)、厚三寸(0.09公尺)的榆木板钉满五寸长,重六两的狼牙铁钉二千二百个,四面各装上一刀刃,以加强杀伤力狼牙拍的操作是由两组绳子来控制,敌军一但进行攻城,就用一组绳子将拍面举起与城墙垂直,迨敌军攀爬至拍面下方,立刻将拍放下飞钩又名「铁鸮」,它的设计有点像是在钓鱼,末端利用一段铁炼来增加抛掷时的稳定性,然后再加上钩锋长利的铁钩铁钩是运用在敌军士兵穿着沉重的铁甲攻城时,因为头戴物笠,又担心矢石攻击,不敢抬头的心理,只要他们聚集在城下,就立刻将飞钩抛下,飞钩会钩住盔甲,每次可以钩到两三个人铁撞木则是设计来攻击攻城的木驴车,所以它和前述以杀伤敌人为主的「人员杀伤檑」不同,是以撞击力为主,所以铁撞木是木身铁首,铁首是由六个铁锋所组成,每个铁锋长一尺多(0.31公尺),就像一只大狼牙铁钉,可以穿刺攻城车辆的顶部破坏车辆之后可以用燕尾炬燃烧破坏

守城个人兵器

士兵据城而守,所用的兵器当然和野战时所使用的不尽相同,因为防守具有掩蔽及隐蔽的优势,而且不必考虑机动性的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斩杀攀城的敌人,一般守城所用的武器较野战所使用者长如:拐突鎗长二丈五尺(7.83公尺)、抓枪长二丈四尺(7.51公尺)、拐刃枪长二丈五尺、叉竿长二丈(6.26公尺)另外也有一种锉子斧,和一般的斧头「直柄直刀」设计不同,它是用「直柄横刀」的方式,主要用于钩刺攻城人及砍攀城人手

消防

攻城部队常常利用炮车投掷燃烧弹,因此城墙上必须预贮水源,以便随时灭火减少伤害一般的水袋是以牛马杂畜的皮毛制成水袋,可以贮水三、四石,出水口以长一丈(3.13公尺)粗径的竹,中间打通,以利出水遇到城上的城楼或战棚失火,以三至五人为一组,立刻提起水袋灌救,一座城门必须配置两具水袋若是敌人在城下起火,则用另外一种可以投掷的水囊,水囊是用猪或牛的胞衣制成火势大的时候,水不易接近火源,可以利用唧筒将水喷洒到火源上遇上油性的燃烧物时,就不能以水来灭火,否则会有火苗四散的情形,这时就以麻搭(也就是现代的拖把)沾泥浆来灭火,麻搭杆长八尺(2.54公尺),杆头包扎散麻二斤

4、辅助防御设施

塞门刀车、布幔、皮帘

城池一但遭到敌人的破坏,若无法即时修复後果不堪设想,所以守城时务必准备辅助防御设施,来暂时阻挡敌人的攻势如塞门刀车就是用来代替被敌军破坏的城门,它共有两个车轮,门板上向前插出许多鎗刃,以防止敌军再度破坏

木女头则是代替被破坏的女墙,它高六尺(1.88公尺),宽五尺(1.56公尺),墙面上预开了一些射口,底部设两个轮子以便推行,迨移至定位时用附带的两枝拐木加以固定因为女墙往往是城上争夺战的僵持地点,所以往往是攻方攻击的重点,若是女墙为攻城部队所破坏,则城上的守军就失去屏蔽,很快便会丧失战力,所以守军多半会利用布幔来保护女墙布幔是以很多层的厚布(也有用绳子编成绳网)做成一面布幕,以一枝竹杆撑出墙外七八尺外(2.19-2.50公尺)来抵挡矢石,当然同理它也可以用於保护望楼若是城上被打出缺口,则利用牛皮制的皮帘来遮蔽,皮帘的长八尺(2.50公尺)宽一丈(3.13公尺)

木立牌、竹立牌

单兵所使用的防御盾牌也较野战所使用的尺寸大,更重视其防御力《武经总要》中载有两种防御盾牌:木立牌和竹立牌木立牌和竹立牌的型制接近,大小也相仿,为了让士兵可以在盾牌後准备攻击,两者均附有拐子(支撑架),盾牌可以不靠外力来站立竹立牌的防御力较木立牌佳,因为它是用牛皮条将宽五分(直径1.56公分)长五尺(1.56公尺)的厚竹条编成的,也有将整只牛的牛皮穿在盾牌上的,此种盾牌特别的坚固在有敌情顾虑下,士兵巡视城墙时或驻扎於战棚时可以用来防御火炮火箭

5、地防设施

若是攻城部队挖掘地道攻城,守城部队往往防不胜防,因此若能得知挖掘部队所在的位置,就可以提早准备探知敌军地下活动的利器就是甕听和听地,它们其实不是什麼特别的器械,它只是一只甕而已一般而言,守城均必须在城内的各方先掘好深二丈(6.26公尺)的洞穴,以耳力好的军士待在洞中,然後取一个新的甕盖在洞顶,只要敌人在数百步(一步等於五尺,相当於1.57公尺)之内活动,在洞中的军士就可以藉由声音来判断敌军的方位,然後再利用风扇车迅速的将毒药或石灰粉吹向敌军方向也可以在敌方地道方向预凿地道,两旁横向凿洞,隐藏伏兵,洞外再以土色毡帘加以隐蔽欺敌

6、交通设施

围城时,守城部队必须时时出城侦察,以便了解攻城部队的动态但是侦查部队只要出城,敌军可以依城门开合的情形来判断守城军的活动,同时,也怕敌军利用城门打开时发动奇袭,所以利用城门以外的路径进出城是很重要的一般大部分是利用绳梯和下城绞车,绳梯的设计与今日所使用者无异,使用者必须自行攀爬,若是有伤员或是妇女、小孩,绳梯就不那麼方便,而下城绞车就是利用绞车的设计,可以由城上的人来控制上下,好处除了较为迅速外,若是敌军欲混入,也较容易预防

7、守城炮

在火药发明之前所谓的「炮」就是指投石车,确实的起源时间虽不可考,但是,可以确定在春秋时代已经有实际投入作战的纪录,而唐代时更是广泛的运用,今试举一例,《旧唐书‧东夷‧高丽传》:

时李绩已率兵攻辽东城高丽闻我有抛车,飞三百觔石於一里之外者,甚惧之,乃於城上积木为战楼以拒飞石绩列车发石以击其城,所遇尽溃又推撞车撞其楼阁,无不倾倒帝亲率甲骑万馀,与李绩会,围其城俄而南风甚劲,命纵火焚其西南楼,延烧城中,屋宇皆尽战士登城,贼乃大溃,烧死者万馀人,俘其胜兵万馀口,以其城为辽州

文中所见「抛车」、「飞石」一词即为炮车可见这些投石器不仅运用於守城,也有许多时候运用於攻城或野战的时候,宋代《武经总要》曾提到:「凡炮,军中之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足见宋代对於投石器的重视正德本《武经总要》共记载有十八种炮车,其中用於攻城的有两种行炮车,用於守城的则有炮车、单梢(ㄕㄠ)炮(两种)、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旋风炮、虎蹲炮、拄腹炮、独角旋风炮、旋风车炮、卧车炮、车行炮、旋风五炮、合炮、火炮共有十八种,不过有详细记载结构的只有八种,各炮诸元详见下表:

这些炮中大多数都以「梢」的数量作为名称,「梢」是指炮杆的组成结构,若为一支炮杆则称为单梢炮,五支则称为五梢炮,复合组成的炮杆弹力较佳,容易将炮石投掷至远处在投掷时炮石的固定极为重要,皮窝与炮杆系以两组绳子相连结,一组固定於炮杆上,另一组则以铁环活套於炮杆,由於炮杆尾端的角度稍微上扬,活环端在炮石尚未投掷出时并不会脱离炮杆,必须在炮石已经达到与地面垂直时,活环端才会脱离炮杆,炮石才会投掷出去,这种设计对於安全投掷炮石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投石器在攻守城中往往扮演极重要的角色,因为大多数的兵器都是直射武器,只有投石器是抛射武器,可以越过障碍攻击敌人,但这些炮本身缺乏防护,所以多半必须倚城而战而且投石器使用时军士蕈集,若为敌人侦知位置,进行反炮战,造成伤亡往往极大值得注意的是《武经总要》中所载的投石器射程和《襄阳守城录》所载的射程相差很大,其中单梢炮的射程在《武经总要》中为50步(78.25公尺)和80步(125.2公尺),而在《襄阳守城录》中则为250步(391.25公尺)相差三至五倍之多,可能是北宋在编《武经总要》时刻意的隐瞒了投石器的射程

针对固定炮架和固定炮杆所延伸的移动和调整射击方位问题,也发展出了旋风炮和一些车型的投石器旋风炮的支柱是单竿设计,可以旋转调整射击方位,而不必搬动炮架这种投石器也受到北宋敌人西夏的注意,在《宋史‧西夏传》中提到了西夏运用这种炮的情形:

有炮手二百人号「泼喜」,立「旋风炮」於橐驼鞍,纵石如拳得汉人勇者为前军,号「撞令郎」若脆怯无他伎者,迁河外耕作,或以守肃州

西夏人显然寄望投石器能赋予机动性,来增加其野战的使用性有趣的是,西夏许多操纵炮车的军士是汉人,这和明末时满洲人利用汉人来操作火炮的情形相类

投石器到了南宋已经发展成对重式(counterweight-poweredengine),原来的投石器需要许多人拉索,但改成对重式後,大部分拉的力量改由重物所取代,士兵可以先利用绞车将重物升起,装上炮石後,只要释放重物,就可以将炮石投出,这种方法除了大幅减少操作的人员,减少操作所需的空间外,对於投掷的准确度也大为提升,可以调整重物来控制射程,若是以人力拉掷则无法控制,而且人员必须训练才能顺利的投掷出炮石南宋的守城战中,宋军能够克敌致胜,这种对重式的襄阳炮居功厥伟

由於炮车的发展日新月异,双方同时用炮相互交战的情形增加了,因此对於炮击时可能受到的弓矢、炮石的攻击均必须考虑防护设施,於炮石的防护也日益受到重视,据《宋史‧兵志》所载,就有「护陴篱索」这种防御设施

咸淳九年,沿边州郡,因降式制回回炮,有触类巧思,别置炮远出其上且为破炮之策尤奇其法,用稻穰草成坚索,条围四寸,长三十四尺,每二十条为束,别以麻索系一头於楼後柱,搭过楼,下垂至地,梁垂四层或五层,周庇楼屋,沃以泥浆,火箭火炮不能侵,炮石虽百钧无所施矣且轻便不费财,立名曰「护陴篱索」是时,兵纪不振,独器甲视旧制益详

护陴篱索不但可以防火炮、火箭,还可以扺御百钧的炮石,用费又少,可以说是有效又经济的设计

弓的发展历史源远留长,在上古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如《世本》将弓矢的起源归於皇帝的大臣「挥」和「夷牟」;《山海经》则称:「少皞生般,始为弓矢」此外,弓也与许多神话故事有关,如耳熟能详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的传说可见弓矢的起源很早弩的起源也相当早,和弓一样,没有人确切知道它的发明时间但是可以确知的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著战争型态的日益扩大,弓和弩已经成为军队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宋代的弓弩种类繁多,仅在《武经总要》一书就记录有弓四种,弩十二种(包含六种床弩)这些弩的规格各异,可以看出宋人对於弩的多方需求在单人操作的弩方面,除了《武经总要》所载的六种之外,还有一种宋代最知名的弩「神臂弓」神臂弓是於熙宁六年(1068)十二月,由入内府都知张若水进呈由归顺的党项酋长李宏所设计的偏架弩由於性能优异,发现可以击穿双层的铁甲,因此很快的配属於部队神臂弓的弩身是用坚硬的山桑木制成,弩梢则采用檀木,「马面牙发」(扳机)用铜制,弦是用麻绳弩的前端圆环有一协助装填的装置「干镫」它的弩身长三尺二寸(约一公尺),弩弓长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两弭各长九寸二分(0.29公尺),弝长四寸,两闪(弝和弭之间)各长一尺一寸一分(0.347公尺),弦长二尺五寸(0.78公尺),至於弩箭则和弓所使用的箭不同,长度只有数寸长」这种弩除了广泛的配置於北宋的军队中外,南宋时,抗金名将韩世忠又将其改良称为「克敌弓」,继续为南宋军队所沿用

弓箭设速较高,是弩的12倍,容易制造弩的射程较远,一般可以达到320公尺以上,但若北宋北宋的神臂弓(其实是弩)射程可达500公尺对於远处的敌军可以弩攻击,近处敌军则以弓消灭之

床弩

除了个人所使用的弩外,北宋亦发展了一系列巨型的床弩,这些床弩为增加发射的力道,都是以复合弓来提供足够的弹力这些床弩的发射机制和个人型所使用的弩机不同,一般是以槌子来敲移「牙发」,使弦脱离,进而带动弩箭床弩一次发射数十箭,对於敌人的密集攻击具有很大的伤害力由於威力强大,攻城军往往用来射击城墙,以便军士可以蚁附上城,所以攻城军将这种弩箭称为「踏撅箭」

<!--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