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月中,大汉帝国的第二波南下开发大军浩浩荡荡,向南进发。这一次的规模比三年前的衣冠南渡大上十倍,有五十六万之众。
三年前的衣冠南渡有三百多豪族响应。而这一次南下的结构更呈多样性,上有帝王贵胄,阳安长公主刘华;主力还是豪族和大户,包四大超级豪族崔卢王谢之中的卢家;当然这次最大的不同还在于有小农户参与,只是他们不是一家一户地开发,而是先由帝国组织起来,集中连片开发。等道路水利的基础设施设好,土地开垦出来后,分给每一参与开发的农户。
与三年前衣冠南渡还有一个不同之处,三年前中原豪族对南下开发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参与南下的三百多豪族有一大半是在中原被边缘化,或是有边缘化的潜在危险,响应帝国号召,以求南下一博。由于参与衣冠南渡的豪族在南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参与南下开发已经没有什么顾虑,有大量中原得势的豪族参与,包括身为太傅的卢植的家族——范阳卢家。
三年前是仓促动员,组织工作也没有今年细。南下到长江流域。而这次东线到会稽,中线和西线要到岭南乃至日南。人口迁徙的跨度也是比三年前大的多。
衣冠南渡的豪族已深入当地社会,交由当地郡县管理。帝国南方开发总指挥使衙门和两个副总指挥使衙门已在数月前南移,桥玄的总指挥使衙门由九江南移到苍梧,东线窦武的副总指挥使衙门南移到会稽,而尹勋的副总指挥使衙门更是南移到交趾。已经与当地郡县一起,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荒地资源调查,水利和道路安排等。
所以这次南下,尽管人数庞大,但绝大多数人出发前就有明确的目的地。
这次南下大队人马中,有约六千人是到境外的。也就是日南与掸人区之间的大片无人区。这六千人与掸人区的移民不同,掸人区的移民都是单身汉,而这一批人都是一家一户的。
牛弘认为,这可能是帝国农业布局调整的最大(电脑 阅读 w w w.1 6 k . c n)一次由帝国组织的移民。以后,只要帝国把基础设施建好,南方的发展也将加快,人口将会自然流动。有了三年前的经验,牛弘对这次大规模地移民进行南方开发也没有太大的担心。
与前几年相比,牛弘现在更能做到处变不惊。何况现在帝国一切运转基本顺利,所以就更清闲了。只是对科教方面关心多一点,有时是别人进宫来讨教,有时是牛弘召人来问。
秋后洛水水位迅速下降,建洛水大桥又提上了议事日程。
鲜卑人问题的快速解决使得大汉帝国目前在财政上负担不重,现在国库充裕,有条件在基础设施上多投一点。所以牛弘就照准田丰他们科技府的奏折,决定修建洛水大桥。
牛弘还是让他们造石拱桥,这一类桥,帝国这几年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是以前桥的跨度要小些。但技术的积累已经到了造一些跨度大一点的桥的时侯了。当然,石拱桥也不可能无限制地造大。以后造更大跨度的桥可以用钢筋混凝土来造,可靠性会更高些。
建宁四年十月二十日,小尾巴刘江主持的洛阳太学电学作坊与洛阳琉璃作坊合作,做出了照明用的白炽灯。这一件事在帝都洛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以前照明一般用油灯或腊烛,那都有明火。而电灯这个东西让人不可思议,不点火也可以发光,提供照明。
白炽灯是一项重大发明,但现在还不能大量投入使用。主要是电源的问题。
刘江他们弄的蓄电池用于试验还行,作为电源就成本太高了。因为没有外加的电源给蓄电池充电,这蓄电池也变成一次性的了。
在刘江进宫来向牛弘汇报时,牛弘把这些道理说给他听,让他们电学作坊下一步重点研究电磁,旋转磁场等方面,研制交流发电机。
牛弘说,如果能把机械能转变成电能,就可以用电来照明了。
建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豫章太守张英送来奏报。奏报称,双季稻已经试种成功。张英在豫章试种了两百亩,二季都已收割。第一季每亩单产二百六十斤,第二季单产三百斤。两者相加,当年粮食亩产就能达到五百六十斤。
看罢奏报,牛弘很是兴奋。牛弘的目标是要推动工业革命,使大汉帝国的社会发展来一次质的飞跃。但农业是基础,如果粮食的增长跟不上人口的自然增长,一切努力最终会化为泡影。
因为张英弄过一次嘉禾事件,牛弘不想马上把这一重大成果大张旗鼓地宣传。牛弘还要等一等,等桥玄的奏报。张英双季稻的事,牛弘先是让王允盯着的。王允调回帝都后,下面负责这件事的人还在帝国南方开发总指挥使衙门。桥玄应该知道这件事的重大的意义,及时把核实的情况奏报上来。
在考虑大汉帝国人口自然增加条件下的粮食安全,牛弘也动过不少脑筋,作过一些推测。牛弘知道,自秦汉至明清,中国粮食单产总的趋势是呈缓慢增加。这主要归结于良种的选育和精耕细作。
光看劝农庄的亩产量是没法评价帝国的实际情况的,大汉帝国现在全国粮食平均亩产在一百六十到一百七十斤。因大汉的计量单位与现代不同,换算成现代的是亩产一百斤左右。到了明清,粮食亩产就达到了两百多斤。一千五百年粮食亩产翻倍。
这里面不仅仅是个良种和耕作问题,还有个年复一年的耕作,土地里的有机质增加,生地变成熟地的因素。所以在短期内想通过耕作技术和良种,使帝国粮食单产有大的突破是不大可能的。
工业革命后,粮食亩产出现了暴发性的增长,学术界一般认为依赖三大技术,一是合成胺(化肥),二是杂交水稻,三是转基因技术。
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地球上的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利用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固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把二氧化碳变成氧气,碳就被植物转化为生长的原料。如果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植物是不可能生长的。
史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植物就疯长。煤层的厚度就反映出史前地球上植物的生长状况。现在地球上已开采的最厚煤层有两百多米厚,所以史前地球上植物疯长到什么程度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大汉帝国及同一时期人类活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既使搞杂交水稻,也不大可能得到高产良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限,光有高转化率的植株又有什么用。
所以对大汉帝国来说,双季稻的意义非同小可,是帝国能否扛过因生活条件改善而带来的人口暴发式增长的关键。牛弘作为皇帝的社会责任感很简单,如果技术能解决问题,能保障粮食安全,就不会一门心思在减少人口上动脑筋。
十月底,桥玄的奏报来了。确认了豫章太守张英双季稻试种成功。并确认二季亩产计五百六十斤。几天的焦急等待,等来的是好消息,牛弘终于舒了一口气。
在接到桥玄奏报的当天下午,牛弘召开了帝国高官会议。通报了张英双季稻的试种成果。那张英因“嘉禾”事件,在帝都的名声不好,要不是有桥玄的证实,别人还不敢相信他所奏的。
牛弘决定,赐于张英宁远亭侯爵位。牛弘答应在先,现在是兑现承诺。这事张奂和刘宠他们都知道。
众高官没有异议。
会议还商议决定,在南方大面积推广双季稻。并诏令帝国南方开发总指挥使和各郡守县令,做好种子的培育,防止稻种特性退化。
想那豫章太守张英因“嘉禾”事件,成为全帝国的笑料。现在终于扬眉吐气。<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