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都城都是集政治,军事,文化于一体的核心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城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旦选择就不会更改,除非特殊情况。
比如敌人逼近,朝廷不得不迁都;再比如建朝时选择的都城不适合掌控全国,所以朝廷要迁都,方便管理天下。
都城的选址非常讲究,需要考虑全国各地的平稳性,防止暴乱,镇压气运。在唐朝以前,王朝的主要动乱来自西北的吐蕃和突厥,西安区域优势明显,因此把都城放到西安,对西北方向的异族有着绝对的震慑作用。
到了宋朝,主要敌人是北方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西安不利于北方稳定,所以朝廷将都城定在了有群山作为自然屏障的汴京。
后来金灭辽后,挥军南下,掳了徽钦二帝,大臣们携带皇子赵构逃到了杭州,建立了南宋,就把杭州当作了都城,开始了一百多年称臣纳贡的屈辱史。
明朝是唯一一个存在二京制的朝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南京为依托夺取天下,对南京有着深厚感情,而且由于常年战乱,各地衰败不堪,朱元璋俯视全国,最后发现还是自己的老窝好一些,所以就定南京为国都。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蒙古鞑靼屡次劫掠百姓,朱棣烦不胜烦,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东北和西北边疆,他直接把都城迁到了国防前线,定北平为国都。此后他御驾亲征,五征蒙古,真正应了那句话:“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明成祖以后,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即使到了明朝末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
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唯一一个朝代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可以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纵观整个大明,无汉朝时的和亲,无大宋和满清时的赔款、称臣、割地。
明朝迁都后还保留南京的朝廷建制,作为陪都,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为顺天府,南京所在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虽然南京六部的官员和京师等同,但大都是没有实际职权,是供大臣养老的职位,很多大臣被贬职或者受排挤就会被安排到南京任职。
南京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原来三司执行的职权便由南京六部负责,其中又以南京户部、南京兵部的权力最重。
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此四地所交税粮几乎占了明朝税收的一半,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是整个大明朝的钱袋子。
兵部则是负责南京地区的守备,南京地区的四十九个卫所,都隶属南京兵部尚书指挥。南京兵部尚书一般挂“参赞机务”衔,会同镇守太监和南京守备勋臣共同管理南京的全部军务。实际上南京守卫军真正的主心骨永远是历代魏国公,南京官兵的协调也必须由魏国公开口才作数。
钦差仪仗队刚到南京城外时,六部大臣和南京勋贵就已经在城外等候多时了,这并不是说明曹唯面子有多大,而是因为钦差代表着皇帝。
曹唯的这趟差事还没有结束,那这些大臣们就得毕恭毕敬,但是一旦曹唯交卸了差事,那就是晚辈了,他们想怎么踹就怎么踹!
“南京户部尚书房杰林率南京文武迎接钦差大人!”
曹唯走出马车,上前拱手行礼道:“房大人客气了,本官出自南京,现在也不过是借着出巡的由头顺路回乡看看罢了,所以大人不必多礼。”
其实城门楼站着的官员曹唯大多不认识,一来是因为你现在所看的《大明卿士》 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冰+雷+中+文) 进去后再搜:大明卿士
txt下载地址:
手机阅读: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兰岚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