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完
作者:倒骑公羊      更新:2020-02-12 07:14      字数:3175

几样精致却并不奢华的小菜,一壶陈酒,除了随侍在赵昰身边的江国栋以外,再无他人在场。看着少年天子犹如大人一般从容自如的为自己斟酒布菜,文天祥也极为好奇的看着赵昰。

昔年福州继统时,文天祥虽曾与赵昰接触过多次,可是当时都是有旁人在场,赵昰很少有机会与文天祥这位朝廷右相单独说上些话。所以,严格说起来,这次才算是赵昰第一次和文天祥正式见面。一老一少君臣两人在礼节性的用过几杯酒,品尝几口菜肴后,文天祥先向赵昰开口询问了起来。

先是问起赵昰为什么会孤身一人只带着几百骑兵跑到漳州来,等清楚了原因之后,文天祥不禁沉声劝诫赵昰:“皇上,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更所况天子之尊。如今国家危难,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朝廷难有安稳之地,文武百官虽不乏忠贞为国之辈,却也有不少人心怀畏惧观望骑墙之徒。皇上身负社稷百姓,今后万不可再做如此随性之事了。”

知道这事确实是自己做的不对,赵昰诚恳的向文天祥认错道:“右相所言极是,朕此次确是过于孟浪了些。不过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朕自觉的这次却也算得上的得大于失了。”

听到赵昰从谏如流诚恳认错,文天祥心中刚感到一些欣慰,可接下来听到赵昰莫名其妙的说什么得大于失,言语中颇有自得之意,顿时就板起了面孔。

文天祥虽说在文武官员们面前对赵昰颇为尊重,可是私下两人独处时,仍然免不了有些大人看小孩子的想法。儒家本就最重礼教,身为天子更要威仪庄严,所有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身份。辅政大臣本身也就负有教导皇帝之责,看到赵昰似是有些轻浮随性。文天祥已经做好了教育赵昰一顿的准备。

赵昰平常确实是有些随性,不仅待臣下优容就连对身边的侍卫和宫女太监们也很随和。不过这一次文天祥却是错会了少年皇帝的心思,赵昰并不是指骑马闯祸得大于失,而是想到有机会挽回这位朝廷右相,这才心中欣喜万分。

在原本的历史进程中,如果没有赵昰的这次误打误撞将文天祥召回漳州,那么在赣南大捷之后不久,文天祥就将在元朝军队的四下围攻中兵败溃逃了。也正是这次大败,让文天祥从此再也组织不起军力来与元军对抗,而他的家人包括妻女也都是在败逃之际被元军所俘。

大元江南东路宣慰使张弘范退守赣州,除了因为初时宋军来势凶猛锐不可挡之外,也存有坚守赣州吸引宋军,然后再由各路援军从外围再包围歼灭宋军主力之意。自准备退守赣州之初,张弘范的亲信已经向后方各处元军送去了求援书信。

现在文天祥刚回师漳州,从各处驰援的元军已经在赣州城外汇集起了数万的大军,并在张弘范的统一指挥下,开始准备大举进攻龙岩、漳州。

在文天祥并不知道的情况下,赵昰其实已经挽救了他麾下数万大军的性命和文家上下十几口家眷的生死。只是这份功劳即无处可表,也没人会领情,文天祥在退军回师漳州之际,其实是很不甘心的。眼看着有可能攻破赣州,将张弘范所部的两万元军精锐一举歼灭,却被皇帝一纸手谕召回。如果不是文天祥担心皇帝孤身赶到漳州是朝廷内部出了什么大事,他肯定不会放弃继续围攻赣州的军事行动。

文天祥面色不快的开始对着赵昰大谈礼教,从《礼记》开宗明义的主旨: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再到后面的《礼运》、《礼器》、《学记》等等,在这位大宋昔年的状元面前,赵昰被右相大人引经据典劝诫的头晕眼花,却连还口的余地都没有,只能不断的唯唯称是。

可能文人都有种好为人师的通病,等文天祥结束了这次口若悬河的劝诫,而赵昰又很是配合的一幅受益非浅长进不小的样子,让这位右相大人满足了为人师表的幸福感觉后,满意的抚着颌下长须面带微笑的饮尽了一樽美酒。

君臣相得之际,赵昰也借机试探起了这位右相对于朝廷南迁的真实看法。毕竟在未经文天祥同意的情况下,赵昰已经让漳州胡家和城中百姓们启程南下了,这事如果不和右相说清楚,只怕又是一场狂风暴雨般的劝诫说教。

让赵昰略感意外的是,知道胡家和漳州百姓启程南下的事情后,文天祥只是面色平静的思索了片刻,就对赵昰的做法表示了赞同和支持。

在这位无论政事、军略皆可称大宋楚翘的朝廷右相眼中,朝廷这次提前南迁之举其实是很正确的。在仅剩下半个福建路和广南东路的国土后,大宋如果继续将朝廷中枢设在紧邻蒙古人的福州,等于是将自己的心腹要害摆在元军面前。

在朝廷并无余力反攻两浙和江西时,南迁已成必然。而文天祥之所以反攻赣州,为的也只是给朝廷南迁制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这位右相大人的本意是想在歼灭南路元军张弘范部之后,再启程南下的。

所以,如今虽然因为赵昰的缘故文天祥提前回师漳州,可是既然已经回师退兵,那么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就仍然回到了如何安全的南迁上面。赵昰提前让胡家和百姓南下,这也等于是为文天祥弥补了近两天的时间。

抬头看着赵昰,文天祥其实心里是有一些疑惑的。从少年皇帝的言行举止上,文天祥能清晰的感受到赵昰对他那种绝对的信任和器重期待。

可是这位少年天子明明自逃离临安城开始,就一直是由太傅张世杰和枢密使陆秀夫护送陪伴着抵达福州的。天子能在福州继统,太傅张世杰和左相陈宜中出力最大,登基之后也一直是由这两人陪在天子身旁主持朝政。明明只是见过几次面,连话都不曾说过几次的少年皇帝,为什么却如此重视自己呢?

两人之间从身份上论,是君臣之属,从年纪上看就更是天差地别,这样的一见如故实在是让人有些难以置信。难道说真的有太祖转世的缘故在其中吗?再看着眼前赵昰毫无拘束有如成人般的言行举止,文天祥也不由得想到那个在大宋朝野流传极广的传说。

如果真的从权谋角度来说,赵昰的举止倒是完全符合他的身份。此时文天祥无论是地位、威望,还是手中掌握的军队和幕僚文臣,对于大宋朝廷来说都是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哪怕是天子也不得不拉拢这样一位手握重权威望极高的朝廷重臣。

不过看看赵昰现在的年纪和身形,文天祥不由的在心里对自己的胡思乱想自嘲的一笑。十一二岁的天才其实也并不鲜见,无论是少年时即通晓四书五经满腹学识的天才,还是穷苦人家十一二岁就熟谙人情事故,心思通达可以养家糊口的少年,文天祥都见过许多。

对文天祥这位早已将自己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镌刻入骨髓的忠臣来说,不管从哪方面看,少年天子如此成熟早慧,对于危在旦夕的大宋来说总是一件极好的征兆。

赵昰意外的将右相文天祥从原本的历史旋涡中拉了出来,而此时乘船南下的左相陈宜中也早已从鹭岛继续南下抵达了广南东路的井澳(今港澳附近,因地形恰如一口深入陆地的深井得名),并与停驻在番禺的太后和陆秀夫取得了联系。

自泉州开始,在蒲寿庚之祸中逆转取胜,取得了极大收获的大宋,在不久之后意外的将皇帝给弄丢了,也让太傅吐血病倒。当左相将这个消息传回番禺城后,太后当场昏倒而枢密使陆秀夫也被震惊的呆若木鸡。

因为消息传递极为滞后再加上如今福建路和广南东路到处一片混乱,如今朝廷中枢都不知道赵昰现在的情形究竟怎样。只能在元朝方面没有任何关于天子的消息传出的情况下,抱着一丝希望期待着赵昰能安全的赶到琼州。

为了尽量不使如今人心惶惶的文武百官因为这样的打击而人心涣散,在左相和枢密使的坚持下朝廷中枢绝口不提天子的情况,只是在为防万一的情况下提出了将卫王赵昺策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而随左相和太傅一路南下的船队,更是没有在井澳停留,直接在周义、佟阳、韩猛的率领下带着新军和数万百姓直接从海路赶往了琼州岛。

只是越是在时局动荡中,朝廷官员们也越发的敏感,从左相和枢密使大人拥立卫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举动中,他们都觉得天子肯定是出了什么意外。

要知道,当初赵昰也是在刚逃出临安城不久,就诏告天下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个职位的。朝廷中枢为防不测做出的这个原本是合情合理的举动,意外的给赵昰和大宋朝廷又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