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第二场经义
作者:自我平凡      更新:2020-02-12 07:57      字数:2141

郑氏随然只是简单了挨了几下板子,本应修养几日便好,谁知郑氏竟然当晚染上了风寒,一时间郑氏怒火攻心竟然真的卧床不起。府里的下人都传郑氏刻薄寡恩糟了天嫉。

其实这些与王明阳与而脱不开关系,当日王明阳将郑氏背回房间,让小童顺便将郑氏的气运吸走。自然倒霉的郑氏直接来个一病不起。

....

几日后,王明阳再次回到了考场上,一进学院教室,王明阳便成了重点。学院内无论学子还是教书博士纷纷主动向王明阳打招呼,这便是文明的作用。甚至谢老头亲自叫去王明阳,希望能将原稿从他家墙上搬走。

王明阳翻着白眼,“谢老祭酒要是不怕家父打上门,尽可去拆了我家院墙”。

谢铎尴尬的笑了笑,“开玩笑,开玩笑的”!谢铎当然只能想想,要是真敢把吏部尚书家墙院拆了,不易于打脸王轮,可以想象王轮会如何暴怒。

.....

陈夫子一如既往的板着脸,梳着一丝不苟长发,一身儒杉摆弄的整整齐齐。先是一番慷慨陈词的演讲,然后便是勉励学子,“今日进行第二场考试,望诸位学子以真实水平相待,老夫可不希望自己的学生靠舞弊得来的成绩”。

为了防止泄题的事情再次发生,谢铎奏请了魏帝。最后魏帝全权命谢铎独自出题,出题后立即悬挂于学院圣庙内,直至一个时辰前方才取出,就连陈夫子在没打开前都不知道内容。

当众人看到题目后,“先是一愣,接着又皱眉苦思,皆因那题目看似浅显,实则暗藏玄机,很难下笔”。

小胖子捅了下王明阳,“王兄,怎么样可有把握”。

王明阳全程稳坐不动,打开试卷的那一刻果然如同自己之前所赌题目一般。只见那纸上赫然写着论述《孟子》一篇文章。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是关于孟子揠苗助长的故事,学院的众位学子当然听过此事,但经义要求以此阐明义理,那就要有一定的火候。

“这也太难了吧,是谁出的题目,还让我活不活”,这是所有甲等学子的心声,既要紧扣主题,又要阐明自己的思想,还要让试卷老师眼前一亮,往往那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却是最难阐述。至于那些不求上进的乙等之后索性放弃答题,胡乱答上一番。

王明阳拿起手中毛笔,轻轻的在砚台上点了点,于是写到。

“今有宋人忧其苗,助把拔之,自德喜,焉不知至之死也。天下之道,无不望其成者。今有拔苗者为见,助之害之。以此为鉴,切不可拔苗助长,断其根。事物自有规律,期之盼之助之害之,事与愿违尔,欲速则不达也”。

“窃以为天下之大,处事于理、尊其律,扶其根方为上策,此为善事尔”!

.....

王明阳洋洋洒洒的谢了足足千余字,写完后将手中的毛笔放下,伸了伸懒腰,此时众人还在奋笔疾书。王明阳的动作自然引起了陈夫子的注意。

陈夫子走到王明阳面前,轻咳了一声,见王明阳已经洋洋洒洒的谢了千余字,于是好奇的看了眼。

很快陈夫子便点头,轻轻的说了句,“不错”。虽然言语稚嫩,但在此年纪能有此见解,也是一篇佳作。当然与王明阳创造的传世作比起来,便有些不够看了。

既然陈夫子已经看完试卷,那王明阳也不再耽搁,直接交卷走出了考场。

一旁的小胖子,看着王明阳离开,惊掉了下巴,“这也太神速了,不愧是本人看中之人,才思如此敏捷,倒是有几分我的才情”!

杨慎见王明阳以交卷,一时间竟然急上心头,甚至不小心污了卷子,幸好此乃学院测试,如若在乡试中必定落罢。杨慎急忙调整心态,再次投入到激烈的考试中。

此时学堂外早已布满了人,那些乙等学子早有放弃者。此时众人均在等待甲等何人为第一走出之人。

“今日赌对,你们猜第一交卷之人为何”?

“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位甲等的‘猪头’,陈瑶是也,除了他甲等还有谁会早早交卷,每年均是此人,毫无新意,不如咱们堵对些其他的”!甚至有人开设赌局,一时间外面吵闹声不断。

突然有人喊到,“来了,有人出来了”。众人屏气凝神,看着来人的模样,“我没看错吧,难道那位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王仁”。

“好像真是王仁,不会吧,这才不到半个时辰,难道王仁与我一样交白卷了”。此人的话自然遭到一旁众人的鄙视。

“你以为王仁学子会同你一般交白卷,你与其担心别人,还不如想想回家怎么与你家父交代”。那人想到自己的父亲立刻愁上心头,顿时感觉屁股下面凉飕飕的。

王明阳大摇大摆的走出学院,此时尚未到尚午,除了那些不学无术之人,大部分学子都未曾离开。见王明阳出来,王才立马跑了过来。

“少爷怎么才一个时辰,便从里面走出,难道题目太难,少爷未答好。少爷不用难过,胜败乃兵家常事”。

王明阳直接一个暴力,“你这笨蛋,就不盼我点好,走..回家”。

王明阳一离开不久,学院内竟然传出王明阳大大丢人,弃卷而逃。而且此事传的煞有其事,陈夫子都看不惯将王明阳的表现,将他轰了出去。可怜的王明阳连提早交卷都会成为众人的焦点,正所谓人红是非多!

回到家中的王明阳没有向昨日一般温习功课,而是准备预测最后一场策问。策问历来是注重考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事实的针砭能力,自古殿试中稍有不慎着触怒龙颜大有人在。出了有一定的文学造诣,还要有高超的眼光,方能在策问中独占鳌头,不过此次大可不必如此,只要能入得了考官的法眼,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