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板蓝根、柴胡、杜仲、云南白药、仙鹤草、
三七也叫金不换,我们平时也叫田七。三七为五加科植物的根茎,由于止血定痛作用神效,故有“止血金不换之称”。三七入药较晚,距今400余年,《本草纲目》、《彝医杂病方》、《贤博方》均有记载。
《贤博方》叙述:“广西东兰、那地、南丹三州蛮硐中山谷之间,生一种金枪药,名三七,状似土白术,味甘如参而厚,草本生者,谁重伤流血处量疮附之。一二宿即痂脱如故,又可治疗吐血诸病。”我国用三七最早,也是三七的故乡。
三七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传说,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子来到人间,教人们种植。有一天,仙子正在地里劳作,突然一只大黑熊朝她扑来,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叫卡相的苗族青年,一箭射死了这只黑熊。卡相家里很穷,妈妈患病多年,无钱医治。
仙子为报救命之恩,便对卡相说:“后山坡有一种草药,叶像我的长裙,枝似我的腰带,可以治疗阿妈的病。”卡相按其指点,果真找到了这种草药,老妈吃了几次,病真的好了。后来卡相又用这种草药治好了不少乡亲们的疾病。
乡亲为表示感谢,纷纷来到卡相家道谢,并问这是什么药?仙子笑盈盈地说:“大家拿一株数数看,枝有几枝,叶有几片?”经大家一数,枝有三枝,叶有七片,一个聪明的姑娘立即叫了起来“三七”。从此,这种药材以“三七”的名称流传开来。
传说二
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哥哥每天行医看病且种植药材,弟弟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有一天,弟弟突然得了急症,七窍出血。哥哥得知后,急忙刨了一棵草药煎汤给弟弟服下。弟弟连服几剂后,霍然痊愈。他问哥哥用的什么药,哥哥告诉它是祖传的止血草药。后来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药小苗栽在自家园子里,第二年,这棵草药已长得枝繁叶茂。
一天,邻村有家财主,财主的儿子也得了出血病,眼看就快死了,听说了有种草可以治这种病,便到弟弟家寻医问药。弟弟听说后,就把种在自家园子里的那棵草药挖出来,给财主的儿子煎汤喝了,几剂之后,不但没治好病,人还死了。财主像疯了一样,告到县官那里,弟弟被抓了起来。
哥哥得知后,急忙前去申诉,告诉县官,这并不是弟弟的过错,弟弟给财主儿子用的确实是止血草药熬的汤,只不过这种草药才生长了一年,还没有药性,要长到三到七年时药力才最强。
这件事在十里八乡传开了,人们便知道了这种草药的采挖时间。后来,人们就给这种草药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长三至七年的药效最佳。
传说三
古时候,一个叫张二的青年,患了一种疾病,口鼻出血不止,虽经多方医治仍无效果。一天,一位姓田的医生路过,他取出一种草药的根,研磨成粉给张二吞下,不大功夫,血竟然止住了。张二一家非常感激,并要求医生留下这种神奇草药的种子。一年后,张二家的草药长得非常茂盛。恰巧,知府大人的独生女患了出血症,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无奈只好贴出告示:能治好女儿病者,招其为婿。张二闻知后带上自种的草药,二话没说,拿出草药研成末给小姐服下。谁知不到一个时辰,小姐竟死了。知府大怒,命人将张二捆起严刑拷打,他被逼讲出实情。知府大人即令捉拿了田医生,并将其定为“谋害杀人”罪。临刑之日,田医生万般无奈,只好向亲知府大人解释说:“此草药对各种血症都有疗效,但须长到三至七年才有效。张二所用之药,仅长满一年,本无药性,当然救不了小姐。”说罢,他从差役手中要过利刀,在自己大腿上划一刀,鲜血直流,他从自己的药袋中取出药粉,内服外敷,即刻便血止痂结,在场的人惊讶不已,知府大人后悔不已,只好放了田医生。人们为了记住这一惨痛教训,就把这种药定为“三七”,表示必须生长到~7年才有用。因为此药为田医生所传,故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三七也被称作“田七”。
板蓝根的前世今生
东海龙王和南海龙王在从天宫返回龙宫的路上,看见人间尸横遍野。经打听,原来是瘟疫流行造成的。如果不控制,便会蔓延到海里,两位龙王着急了,连忙商量对策,并派南海龙王的儿子青金龙和东海龙王的孙子紫银龙到人间祛除瘟疫。
青金龙和紫银龙辞别老龙王,扮作郎中模样来到人间。叔侄俩先到药王菩萨那里取了神药种子,遍地撒播,又教人们细心管理药苗。不久,药苗发育茁壮,长得像湖边芦苇一样茂盛,叔侄俩教人们用这种药苗的根煎成水给患者服用。这种神药居然有奇效,患者一个个迅速康复。于是,人间无论男女老少都把青金龙和紫银龙奉若神灵,待若上宾。叔侄俩深受感动,决定永留人间,专心防治瘟疫,便携手没入海边的神药丛里,变成了两株特别茁壮的药苗,人们知道这药苗是龙王的龙子龙孙变的,便把它叫做“龙根”。后世医家们著把它称为“板蓝根”。
板蓝根,名源于《神农本草经》,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或爵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等的根茎及根。它味苦,性寒,入心、胃经,《中国药典》005年版一部收载板蓝根言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以解温毒、热毒、火毒,治疗温热病见长,常用于温疫时毒、高热头痛、发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痈疮肿毒等。
柴胡:以前竟被当柴烧!
据传在古代有一个胡进士。家里雇佣了一个叫郑阿三的长工。一天,郑阿三病了,时而寒冷颤抖不已。胡进士怕阿三的病产热给家人,叫他带上工钱火速远离这个村寨。郑阿三离开胡家,一路向东边走去。走到一片茫茫湖边,只觉得天旋地转,就倒在草丛中动弹不得了。郑阿三醒后,感到口渴就喝湖水,饥饿无法忍受就口嚼草叶、草根充饥,说也奇怪,十天半月过去了,郑阿三的寒热病竟神奇地不药而愈。
康复了的阿三又回到胡家,此事,胡家少爷正患着与阿三同样的病,众医诊治,仍无良策,寒热交加难以控制。胡进士见到阿三,十分惊奇地询问:“是何方神医神药把你的病治好的?”阿三把经过详细叙述了一遍,胡进士就命阿三去湖边采回救命的“神草”来给少爷治病。
阿三再次来到救命的湖边,见到长势茂盛、似细竹叶的草就采了一大包带回去。不几日,胡少爷吃过草药,寒热病也同样痊愈了。这时郑阿三名声大起,人们叫他“郑草药”,求他草药的也不少。湖边的这种草附近村民原本是用来当柴烧的,人们为了纪念此草治疗胡少爷有功,干脆取名为“柴胡”。
郑阿三用野草充饥发现了可以治疗寒热病的柴胡,可见人类是在劳动生产、生活中逐渐认识和发现药物的。
柴胡,又名北柴胡、南柴胡、醋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它芳香疏泄,可升可散,善除半表半里之邪,退热效佳;又善条达肝气而解郁,且长于升清阳之气而举陷,故可治疗往来寒热,肝郁气结,脏器下垂。《本草纲目》言其“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本经》言其“去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中药杜仲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根据中国古记载,“杜仲”的名称由来,是一位名为杜仲的人,发现喝了某种树的树皮煎出来的汤汁之后,身体变得十分轻盈,而且病痛消除,体力也恢复了。所以就将这种树称为杜仲树。
古时候,有位叫杜仲的大夫,一天他进山采药,偶尔看见一棵树的树皮里有像“筋”一样的多条白丝“筋骨”。他想人若吃了这“筋骨”,会像树一样筋骨强健吗?于是,下决心尝试。几天后,不仅无不良反应,反而自觉精神抖擞,腰、腿也轻松了,他又服用一段时间后,结果奇迹出现了,不仅身轻体健,头发乌黑,而且得道成了仙人。
人们知道了这种植物后,把它叫“思仙”、“思仲”,后来就干脆将它唤作“杜仲”。
传说二
从前在洞庭湖畔有一群纤夫,他们由于每日弯腰拉纤,时间长了都患上了腰膝疼痛的疾病。其中一个名叫杜仲的青年纤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上山采药为己及同伴治疗疾病。在途中遇到一个老翁,他便向老翁求教,老翁感动于他的心地善良,便给他一块树皮,并告诉他树皮可以治疗腰膝疼痛的症状。
杜仲拿着这块树皮继续上山寻找,等到他发现这种树皮时,便拼命采摘,但是由于他累得筋疲力尽,所以掉入洞庭湖内。后来人们在湖内发现了他的尸体,怀中紧紧抱着采摘的树皮,纤夫们吃了这些树皮后,身体上的疼痛都好了。人们为了纪念杜仲的英雄作为,便把这种树皮命名为“杜仲”。
传说三
古时候有个名叫杜仲的人,家里十分贫寒,全靠上山砍柴维持生活,由于积劳成疾,落了个腰腿疼的病根。一天,他上山砍柴,腰腿疼突然犯了,疼得他抱着树杆咬住树皮不敢松手也不敢松口,不自觉地把树皮汁吸进肚里。不一会儿,腰腿似乎疼得不那么厉害了,后来真的不疼了。杜仲想:“每次犯病都把我疼得死去活来,可是这次怎么咬住树皮吸进树皮汁就不疼了呢?”他好奇地看了看咬过的树皮,发现同别的树皮不一样,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于是剥了一些带回家中,准备日后发病时再用。
杜仲知道邻居老汉得的也是腰腿疾病,和他的病一模一样,于是把备用的树皮拿来给老汉煎汤喝,一碗、两碗……老汉的病也好了。事情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四面八方犯腰腿疼的病人都纷纷登门找杜仲医治,人们吃了用树皮煎的汤病都好了。为了感谢杜仲,人们就把这种树皮也叫杜仲,一直传到今日。
曲焕章发明云南白药
曲焕章,字星阶,原名曲占恩,1880年,出生于云南省江川县赵官村。
据传,曲焕章是位猎手,擅于猎取凶猛动物。有一次,他打中了一只老虎,这只老虎太大了,他背不动。他看了一下老虎的伤势,估计不久就会死去。于是,他便下山去找人来抬。但回来一看,老虎不见了。他们顺着草丛中的血迹,终于发现了受重伤的老虎。这只老虎正在“采药”,它把采来的药嚼碎后敷在伤口处,而后又嚼吃了一些。老虎很快止住了血,逃走了。后生赶忙走上前去,对这种草药进行了仔细观察,并采了许多带回家。以后这位后生就以这种药物对跌打损伤的人进行治疗,结果很有奇效,后生也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伤科医生。再后来,后生又收集民间治伤草药验方,对自己的伤药进行多次改进。1914年,他才将这种治伤药物正式定下处方,并取名为“曲焕章白药”。
190年,曲焕章研制成功云南白药的前身“百宝丹”。成为今日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
仙鹤草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江南名胜,仙鹤草是一味传统的止血良药。这两者似无相涉,但一则传说却道出了其间的密切关系。
很久以前,长江中有片小洲叫鹦鹉洲,洲的不远处有一座楼,楼内住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懂医道,一边义务行医,一边养性修行,深受四乡敬重。有年晚秋的一天,不知从何方飞来一只黄鹤,扑棱棱落在了楼前,并发出凄惨的哀鸣。众乡亲围上前去,见黄鹤满是血,就纷纷议论,有说黄鹤想飞回家乡,迷失了方向,便摔下来;有说黄鹤受了伤,故意落在这里,祈望有人救它等等。老人闻声出楼,看了看流血的黄鹤,便钻进楼后的山林里,一会儿,他采来了一把羽毛样叶子、开盈盈白花的野草,洒抹在黄鹤的伤口上,没多久就止住了血。之后,老人精心喂养黄鹤,黄鹤也很快就康复了。又过了些时日,一天清晨,老人向众乡亲辞行后,乘着鹤飞往天上去了。乡亲们猜测,老人已经成仙,而黄鹤正是仙界派来迎接老人的。但他们都不知老人究竟寻了哪里。后来,乡亲们就把老人住过的楼称“黄鹤楼”,把老人给黄鹤疗伤的野草叫“仙鹤草”。此后,黄鹤楼成了一处名胜古迹,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迹;仙鹤草的医疗作用也逐渐为人所知。
、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的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这
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里流出来。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慢从头顶飞过来。他们想,如果我们也象仙鹤那样,长个翅膀,赶快飞走多好呀!他俩用羡慕的口吻喊到:“仙鹤,仙鹤,慢慢飞呀,把你的翅膀借给我们用用,让我们赶快飞出这个鬼地方!”谁知仙鹤被他们这一叫,吓了一跳,把嘴一张,衔着的野草掉了下来。他们打趣地说:“翅膀借不下来,先拿野草润润嗓子。”流鼻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有了水分的滋润,嗓子不干了,口也不渴了,没一会儿,鼻血也不流了。他们高兴地急忙赶路。后来,他们都中了进士,当了七品县官,就派人到山上找那种野草。经医生辨认试验,证明它确实有止血之功。为纪念送草药的仙鹤,就把它取名叫“仙鹤草”。
、从前,在东辽县辽河源镇的芦苇塘里住着一百多只仙鹤,其中一只领头的雌鹤非常美丽,相传她是由天上的仙女下凡而来。离芦苇塘不远,有一个转心湖泉,眼泉是一条土龙钻出地面而形成。共中的泉水清香甘甜,水清澈底,终日不干。有一年大旱,芦苇塘干涸,仙鹤实在渴得没有办法,就央求鹤女神去转心湖泉里弄点水喝。鹤女神答应了,她叫了一声,就变成了一个村姑,手提一个水罐,来到泉水旁。她伸头向泉水中望去,美丽的身影倒映到泉中,土龙在泉底看到了这如花似玉的村姑,一下子窜出水面,张牙舞爪地向鹤女孩子扑来。鹤女奋力与土龙搏斗,并将水罐向土龙的眼睛狠狠地砸去,不想土龙一口咬住了鹤女的脚,又抓住鹤女的衣领。鹤女差愤难档,无心恋战,叫了一声,立刻恢复了原形,飞向开空;芦苇中的仙鹤姐妹也随着她飞向远方。从此,在这片土地上慢慢长出了一种草,羽毛状复叶,顶部生花穗,根呈黑色,根部生白色芽蕾,人们叫它仙鹤草。
仙鹤草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芽草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
通过以上三个故事,我们已经知道仙鹤草擅长止血和补虚了。据《本草》记载,仙鹤草还可以杀虫、止痢、强心、杀菌、抗癌,能够治疗很多疾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