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夏
袁绍率领八十万大军攻占濮阳,丞相张兰弃城逃离,其军事庞统,部将于禁、管亥、木敝投降袁绍。
张兰逃离濮阳并未离去,率3000游击队与袁绍展开了史上最初的游击战争,以3000之力打的袁绍八十万大军毫无还手之力,被列入史上最为经典,最有价值的战役之一,被世人称为——游击战役。
在此期间,徐庶、程昱为首的两支人马合兵一处宣称独立,弃弘农转战信都,袁绍精兵猛将皆在濮阳,无法及时回军救援,被其攻破信都,刘备趁机占领弘农,被天子刘协封为魏王,意欲进军袁绍之意,似乎对徐、程联军有招揽之意。
时刘辩被刘协赐毒酒饮之,身故洛阳,袁术亦在寿春称帝,取国号“大成”。
袁术称帝后,刘协下诏与刘表,命其领兵讨伐袁术,刘表令诏进军,与袁术在汝南展开争斗。
而袁绍被徐、程联军攻占信都,急忙舍弃东郡各处回军支援,连并降将庞统、于禁、管亥、木敝一同带走,张兰再次返回濮阳休养生息。
南方诸侯孙坚听从谋士周瑜建议,先行攻取吴郡严白虎,自此江东大部尽入囊中。
大汉西面诸侯曹c,闻刘备被封魏王,麾下众人皆劝曹c称王,曹c随无意名誉,但还是顺其众心上书刘协,自立称蜀王,其巴郡白义归降曹c,封曹c为蜀王。
一时之间突显三国,史称三国之乱。
“父亲,刘备被刘协封为魏王,曹c亦在成都称王,父亲何不相仿与他在江东称王,建立千秋大业?”
孙坚看着孙策呵呵一笑说到“不急于一时,刘表乃汉室之鹰犬,若此时称王必遭反噬,我军尚未将江东全数收在掌中,并不急于一时,待收服会稽后再称王也不迟”
孙策想了想也不再多说什么,倒是孙权眼珠子一转,心里暗暗盘算着什么。
“伯符”
“父亲”孙策向前一步,一抱拳
“严白虎已破,如今江东唯有会稽尚未握在掌中,我与你五万人马,命你攻打会稽,汝可敢去?”
孙策挺了挺胸膛说到“有何不敢”
“好,不愧是我的儿子”
“召集众将前来大堂议事”
“是”
很快,一个个追随孙坚的老将都已经赶到了太守府,孙坚盘坐在大堂中央,等到所有人都到了后,开口说到“如今江东大部已尽落吾手,唯有会稽还在无谓的抵抗,我欲起兵伐之,众位其意若何?”
众将齐声应到“任凭主公吩咐”
“哈哈,好”孙坚爽朗的一笑,开始安排。
“孙策”
“末将在”
“程普、黄盖、韩当”
“末将在”
“我与尔等五万兵马,孙策为主帅,程普、黄盖、韩当三人辅之”
“末将领命”
“周瑜”
“末将在”
“命你为监军,随同我儿孙策一同前往会稽,讨伐xx”
“末将领命”
一番安顿,大军在第三天开拔前往会稽。
于此同时,孙坚次子孙权也向孙坚请假,出门游历去了。
——————————
话说袁绍还在打造马镫,突然收到徐庶、程昱合兵一处攻打信都,不由大惊,权衡之下,最终还是决定舍弃濮阳,又想到张兰那无赖的打法,而且现在马镫还没有做出来,索性将整个东郡都空了出来,把能带走的东西全都带走。
张兰也是趁机又狠狠地打了袁绍一个大嘴巴子,气得袁绍差点忍不住不走了留下来跟张兰拼命,其麾下众谋士纷纷劝解方才得脱。
当张兰再次领兵进入濮阳时,是哭笑不得,濮阳城内已经什么都没了,连个桌子什么的都被袁绍一把火给烧了,他又没带金子,还没法去百姓那里抢,索性也不再留守濮阳,一路东进,往徐州跑去。
徐州得主事是孔融,这个人对张兰的印象还是很好的,而且对汉室也很忠诚,听到刘协毒杀刘辩后也是很气愤,如今张兰到此,没有人任何的为难张兰,将其请入城忠大摆酒宴。
这让张兰有些惶恐,这么长时间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老好人。
在酒宴上张兰表明来意,孔融很气愤的拍案而起,吓得张兰一跳,以为要对自己不客气,却没想到孔融说到,我愿将徐州让与丞相,但需丞相应我一事。
张兰又愣住了,心里不禁琢磨着‘难道徐州这地方就是出这种喜欢让来让去的人才吗?’
不过他也并没有谦让,起身拱手问到“孔刺史请讲,兰定尽力为之”
孔融顿了一顿说到“我只愿丞相攻破洛阳之时留下先帝的基业,立天子辩之子刘丞为帝”
在这里说明一下,刘辩因为张兰的蝴蝶效应也已经有了孩子,取名刘,如今也已经二岁了,刘协对这个大侄子也没有加害,而是将其交于伏皇后代养。
听了孔融的话,张兰没有答应,而是沉默不语,孔融见状有些疑惑,不由问到“丞相有何顾虑?”
“少帝与我情同父子,我必然会留其血脉,但立帝之事....”张兰有些为难
孔融更是愣住了,他实在没想到张兰既然在这种情况下连敷衍自己都不愿意敷衍。
他愣了一会后既然哈哈笑了起来“张丞相果然是个爽直之人”
说完随后就悲伤起来“如今天下,已经不再是大汉的天下,贼人群起,倒是我难为张丞相了”
张兰依然沉默不语。
“立帝之事不说也罢,只求丞相保少帝之子刘丞平安一世可否?”
“这是自然”
两人皆不言语,气氛变得有些凄凉。
过了良久,孔融开口说到“明日我便通知其他官僚,将徐州让与丞相”
“多谢”
张兰起身朝孔融一拜,没有多说什么。
酒宴后,孔融命人安排张兰住下,张兰并没有照做,而是谢绝了孔融的好意,与3000游击队扎营在徐州城外。
一夜无话
次日,孔融召集徐州官员,将徐州大印交给张兰,众人皆朝张兰贺喜。
自此,张兰又一次站稳了脚跟,在徐州安定了下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