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杨度又问了些德国在君主立宪上的一些做法,袁克定都一一与之交流。
说道高兴处,袁克定叫下人拿来了一件德国亲王将校服,说道:“这是德国皇帝赐予我的。”
杨度看着上面闪闪发光的肩章,金色纽扣,再看看袁克定一脸的自豪之情,他自己心里升起一种莫名其妙的羡慕之情。
两人相谈盛欢,都忘了时辰。书房外面的天已经暗了,章氏叫人备好了晚饭,杨度与他把酒论诗歌。
夜深,杨度酒足饭饱起身告辞,袁克定相送到门口,看着外面还有人在等他接见,苦笑道:“杨子帮我?”
杨度想了想说道:“现在大总统正与南方的***较力,大公子当做出公事公办的表率,以正视听。”
袁克定施礼,求教:“杨子教我?”
杨度笑道:“此事好办,你明天就叫人在大门口贴上‘但凡来行贿者,索官者,一经发现,移送司法局,严办!”
杨度回到西城区的丰盛胡同小宅,彻夜未眠,那件将校服始终在他的眼前闪烁不去。
平静了二次革命后,北洋各路军阀的实力得到了扩张,中国十之八九以在其势力威慑下。
只有两广和四川,云南、贵州在北洋势力以外,西南各少数偏远地区得以幸免。
各路军阀势力越做越大,袁世凯渐渐地感觉到不受自己的掌控。
为了能有一只听命于他的军队。在大总统府统率办事处下面成立一个模范军,由大元帅兼模范军军长。
这个计划和清末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集中兵权于皇室中央,组织禁卫军而自为统帅一样。
模范军预定先成立两个模范师,中级军官尽量用留学生,下级军官则用军官生和速成生。
袁不愿太刺激段祺瑞和北洋旧部,因此把模范军缩小为模范团,模范团的性质与规模都和模范军不同。
它好像是一个军官训练班的扩大,派王士珍为模范团筹备处处长,直隶于统率办事处。用北方人又是北洋宿将来筹备,是袁避免引起北洋旧部的反感。
民国3年10月23日正式成立模范团,团址设在西城旃檀寺,袁世凯自兼团长,以曾任赤峰镇守使的陈光远为团副,王士珍、袁克定、张敬尧、陈光远为办事员。
团本部设在北海。模范团的成立最使段祺瑞不愉快,很明显的是袁家父子不放心段在北洋军中的坚固力量,因此另立新军以代替北洋军。
可是,袁以北洋军为本钱起家,如今天下还未完全底定,即欲取消北洋军,这是袁一生最失策之处。
很明显的,模范军的成立,是袁家班“大圈圈中的小圈圈”。
谁也看的出,让袁克定进入模范团,这是袁世凯要为父子建立一只有别于北洋军以外的新军,只听命与他们父子两人。
杨度越来越发觉,袁世凯有独裁的心理。
这天,再次走进袁克定的府邸,将一篇名为《正续共和解》的小册子拿给他看,此册子在京城广为流传,其中是这样解释的民主共和制:
周宣王时因天子太幼,不能执政,乃由朝中重要的公卿“和”而“共”修政事,所以名曰共和。
因此,所谓共和,乃君主政体而非民主政体,今日一般政界人士“不学无术”,乱加民主于共和,实在是不通。
民主制对中国之不恰当。袁世凯虽身为大总统,但有伊尹之志,所以主张创行一种宪法,名为中华国共和宪法。
以共和为名是符于共和之正解,名中华国而不名民国,即表示要行君主制;虽然是君主制,却又不称帝国。
则是不与日本雷同,日本是称帝国,俄罗斯和德国虽行君主制,但却不称帝国,“中华国”亦然;
至于为何不称大清而称中华?是因中华是全名,大清只是一族之名。凡此云云,大作奇论。
袁克定看后,犹如遁入云中,不得其解,问道:“到底是要皇帝呢,还是不要皇帝?”
杨度说道:“当然是效仿德国,走君主立宪制为好。”
杨度进一步解释说:“国民的政治素质太差,所以,才有了民国成立以来的混乱的政治局面。如欲强国富国,只能拥戴一个英明的君主和制订一部完备的宪法(君宪)。”
袁克定一时不太明白,大胆问道:“杨子可是要再把儿皇帝溥仪拥立为帝?”
杨度大笑道:“大公子,看来还是没有明白杨子的真意啊!”
杨度又说道:“想当年,大总统被贬回原籍,杨子就一定认定,只有大总统才是杨子一身愿意追随的明君圣主!”
袁克定大惊叫道:“此话当真?”
杨度举起右手,对天盟誓:“我杨度对天起誓,今天在大公子面前所说之语,句句出之肺腑,但又半句谎言,让我杨度不得善终!”
袁克定笑道:“杨子严重了,我知你对家父一片忠心,我也在家父面前多次提起,要为你重用。但是,只因各方势力都难以平衡,局势不明,不好将你推上前台,以免受人把柄,遭人揣测。”
杨度想说什么,但是被袁克定拦住了,说道:“杨子的心情,我最理解,我会将这本小册子呈给家父,还望杨子要有耐心才是。”
杨度只好说道:“大总统有任何批示,大公子一定要及时告知我。”
送走杨度,袁克定又反复看了几遍小册子,有琢磨着杨度的话语,脸上一时流出了一丝神秘的微笑。
中午,袁世凯都有午睡的习惯。睡醒后,要在中南海横跨在北海与中海水面上的金鳌玉东桥上散步。
这个时候也是袁世凯最悠闲的时刻。袁克定就瞅准了这个可以单独和家父散步的机会,将小册子献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翻了几下,问道:“记儿,你怎么也关心起国体来了?”
袁克定谦虚地说道:“父亲,那些***整天叫嚷着什么民主立宪制,现在到好,内阁组织不起了,国会有像一盘散沙,谁给钱多,都投谁的票,把一个好好的国家,整的乌烟瘴气,争纷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