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与司马欣交好,章举不忍见其有所闪失,他也曾在司马欣军中见过郑泰,于是想都不想也不加怀疑,命令郑泰协助守城后亲率兵马出城,,领兵出城去了。
夏屋城中守军前脚刚走,赵子逸带着燕军后脚便来到城下,郑泰遂即打开城门放燕军入城。
这边,司马欣率领大军来到阳城城下,看到的却是秦军已将燕军一一围住,根本不需要援军相助。
司马欣有些吃惊的传唤刚才那名校尉,却发现其早已不见了踪影,便突然想到自己可能已经中了敌人调虎离山之计。
正当司马欣还在观望眼前形势的时候,一名都尉来到司马欣面前说道:“将军,我军夏屋和桑丘皆被燕军攻克,将士们除了战死者也全部成了燕军的俘虏”。
原来,之前来到司马欣面前的那名校尉,正是郭越假扮赚其出城救援,郭越看到大事已了便悄悄离去了。
这时,章举率领大军来到此地,见了司马欣何其兵马安然无恙,同样有些吃惊说明了求援之事,章邯便将二城陷落之事道出。
关飞走到司马欣身旁,说道:“桑丘夏屋二城已经陷落,燕军必定以重兵把守二城,我军一时间很难夺回,因此应集中全部力量攻克阳城”。
“关将军说的真是与我不谋而合”。
说罢,司马欣立即命令全军压上,不一会便使得陷入重围的燕军,变得极其被动皆抵敌不住,城中的太子丹也不敢出兵援救,只能继续站在城楼上防守。
章举率领一支秦军抵达了阳城城下,一架架云梯准备就绪立即展开攻城。
刘骧的釜底抽薪之计已经全部完成,他已经料到秦军必然不会救援二城,而会加紧进攻阳城,于是留下夏侯璋、林曜防守桑丘夏屋,自己亲率众将及一万五千兵马驰援阳城。
不一会燕军便来到阳城城外,火速投入到了战斗之中,毕竟人数较少因此燕军并不占优势。
看到根本无法消灭所有秦军,刘骧下令各军分头出击支援被围困的燕军,各军将被围困的燕军救出后便赶赴阳城城下。
下达命令完毕后,刘骧集中所有步兵迅速构建壁垒,以壁垒抵挡住了秦军的冲锋,赵子逸、郭越二人集中全部的骑兵增援各处,救出各处燕军一同向城下杀来。
正在攻城的秦军被打的措手不及,章举慌忙调集将士转身应战,却又遭到了城内冲出的燕军的攻击。
片刻交锋过后,燕军成功击溃了攻城的秦军,构筑了数个壁垒等待刘骧率军而来。
“虽然丢了二城,但是擒获刘骧也是大功一件,我倒也想会会此人”。
司马欣说完挺枪直奔刘骧,刘骧杀散眼前敌人后见状,举枪格挡住重重的一击,二人交手一回合便相向跑开了。
刘骧快速转身双手将长枪扫去,司马欣急忙挥枪挡住,随后由立即发起了攻击。
二人一来一往斗了十多个回合,章举走到司马欣身旁说道:“司马叔父,你并不是能征善战的战将,快让开,我来与他交手”。
这时,司马欣已经有些枪法散乱,听到章邯说的便撤到了一旁,章邯舞动虎剑戟刚杀到刘骧马前,却被突然冲出的一将拦住了,来将正是郭越。
郭越巨力一击硬将章邯逼退了几步,接着与刘骧带领大军回到了阳城城下,与城下将士们一同进城去了。
看到局势变成这样,司马欣赞叹刘骧的能力,比自己所预料的还要强很多,现在只得率全军直奔曲逆。
曲逆这边,秦代两军交战已有半日,双方均伤亡惨重,埋伏在城外神出鬼没的代军,扰的秦军将士们片刻也不得安宁。
司马欣率大军抵达曲逆城外,命人快速建设起四座营寨,并传令各军,天色已晚准备安营以便长期围城。
埋伏在城外树林中的龚琪得到消息,又派人打探到秦军果然尽数进入营寨中,于是带着大军趁夜色发动突袭。
龚琪率军进入三座秦寨中,却看到里面里面竟然空无一人,大惊之下赶忙下令撤退,结果却被犹如从天而降的秦军团团围住。
原来,司马欣早就得知这附近树林中代军神出鬼没,于是设下计谋命人建造了这三处营寨,又摆出了将大军尽数调入的样子,龚琪果然中计。
激烈的厮杀过后,龚琪带着残兵败将仓惶逃走,本想要进入曲逆却又遭到秦军截击,章邯率军一阵冲锋大破代军。
龚琪率军反复冲杀,一路杀到城门跟前高叫开城,城楼上,赵猎对晋午说道:“这龚琪乃是张恩铭党羽,若不除之久必为患,我们杀了他倒是一个罪过,不如不开城门皆秦军之手除之,如何”。
“你要知道眼下抗秦重要,抵抗秦军需要他这样的人,如今,他打了败仗理当受罚,但暂时先留他一条性命”。
说罢,晋午命令打开城门放龚琪入城,接着以战败的罪名将其治罪,命人将龚琪带下去重打五十军棍,并将其贬为从军副将。
晋午经过这一仗的失败,传令各军禁止出城主动进攻,依托各处城墙及工事据守城池,而秦军击退城外代军之后,火速发起了对曲逆的进攻。
秦军几番进攻下来损兵折将,司马欣下令停止进攻只围不打,决定死死的将城中粮草和代军将士的意志消耗殆尽。
司马欣得知秦王速战速决的命令后,将眼下燕国旧地的形势和战事,派人飞马传递到咸阳。
一日后-咸阳
司马欣派往的士卒来到咸阳,将信筒交于一名太监后由其呈给秦王,秦王看完前线的局势和战事立即传讯尉僚和李斯。
秦王对二人说道:“本以为司马欣率领大军,可以尽快解决反攻的敌军,然后与王翦大军汇合进攻辽东,却不曾想他却被燕代两军死死的拖住,而且我大秦的心头大患刘骧也在阳城,此人用计连夺曲逆、夏屋二城,有他在使我军根本就解不了燃眉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