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且慢
作者:偷懒的码农      更新:2020-03-24 02:57      字数:3559

果然不出所料,水寨之中几乎空尽,岸边只余下两三艘蒙冲舰,待装备完最后一批物资后便将离岸。

姬如幻连扶带拖的将两个女人带到了岸边,喘着气叫道:“各位且慢开船,请捎带上这两位夫人。”

“此乃军船,不搭寻常百姓,你们还是走旱路去吧。”她们被一名军官拦在了桥板那一头。

姬如幻眉头一皱,道:“这二人非是常人,乃是徐庶先生的夫人和母亲。”

那军官却是不信,冷哼一声,摆手道:“得了吧,今天又不是你们第一个冒充大官的家眷。谁不想坐船南下呢,要是我们是个人就让上船,以后还打不打仗了,行啦,赶紧走吧,别妨碍我们开船。”

那军官说着就要撤桥板,姬如幻当时就有点火了,大叫道:“我跟你们家关平小将军是好友,你敢这般对我,小心我告诉他之后,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姬如幻话音一落,船舱中响起个熟悉的声音:“是谁又在冒充我的朋友啊,不怕挨板子啊!”紧接着,一员年轻的将军从内舱钻出,偏巧正是关平。

姬如幻如遇救星,兴奋的招手道:“少将军,是我,姬如幻啊。”

关平本待发火的,一见果真是姬如幻,眼中一亮,几步推开挡路的士兵奔了过来,奇道:“大哥,怎么是你,你不是要跟着军师走旱路吗?”

姬如幻便将来意说明,那关平往他身后一看,方才认出,忙道:“原来是徐老夫人和徐夫人,关平管教下属不利,失礼了,两位快上船吧。”

关平当下便将刚才那个眼拙的军官骂了一通,后将两个女流客气的请上船。

安排好徐庶的家眷之后,姬如幻总算松了一口气,拱手道:“两位夫人就有劳小将军照看,我替徐先生谢过小将军了。”

关平亦拱手道:“大哥放心,我定将他们平安护送南下,对了,大哥不如跟我一块走吧,水路既快又安全。”

“小将军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我身为军师的学生,自然当跟随他左右。小将军保重,再会了。”姬如幻拜别了关平,径往渡口而去。

却说在此刻在汉水南岸,刘备与诸葛亮等前部人马已经过河,锱重部队和随军家属以及百姓则跟随在后。

刘备望着汉水两岸的人流,不由叹道:“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樊城百姓愿跟随我南下,真真是料想不到呀。”

诸葛亮道:“这都是主公平素仁义待民所致,不过,这么多的百姓跟随着,只怕会拖慢行军速度,主公,咱们还是权宜行事才是。”

刘备摇头道:“这些百姓宁愿背景离乡,颠沛流离也要跟着我,我刘备岂能弃之不顾,就带着他们一起走吧。”

刘备之语,令在场之人为之动容。

这时,一骑白袍将军从岸边飞奔而来,正是赵云。勒马近前,赵云道:“主公,关将军方才派人前来报告,言两位夫人和小公子已经上船,随时可以出发。”

刘备略一沉思,道:“劳烦子龙去岸边把她们母子接下船,就随着锱重部队一同走旱路吧。”

赵云吃了一惊,忙道:“主公,这样岂不太过”

未等他说完,刘备手一摆,毅然道:“这么多官员的家眷和百姓都未能上船,我刘备岂能独让自己的家眷坐船,就这么定了,子龙你就带五百人马保护在后便是了。”

刘备能做到这样,周围之人无不为之敬仰,赵云更是慨然道:“主公放心,若是夫人和小公子伤到半根毫毛,赵云提头来见。”

待赵云走后,刘备抬头远望城门紧闭的襄阳城,思索良久,道:“诸位随我先往襄阳去吧,看看能不能在最后时刻说动刘琮回心转意。”

******

在刘备的带领下,上万的军队和百姓组成的人流,缓缓的向着襄阳开进。

而在这个过程中,姬如幻已顺利渡河,并因为报上诸葛亮的名号,顺利的获得了一匹马,于是他策马飞奔向前,不多时便赶上了行动缓慢的诸葛亮。

“怎么才来,路上没出什么差池吧。”诸葛亮稍有点紧张的问道,看得出来,在这个逃难的时刻,他也十分关心家人的状况。

姬如幻解开水囊灌了几口,抹着嘴道:“我办事先生还不放心么,老夫人他们都顺利上了船,这回估计已经走远了。”

诸葛亮微吐了口气,没有了负担之后,他的神情又变得淡定从容起来。

姬如幻又瞧见前边不远就是徐庶,便是催马追了上去,道:“徐先生,老夫人和夫人都顺利上船了,你不必担心。”

徐庶此刻正是面带忧虑,方才瞧见渡口那般拥挤的样子,心中正担心着老母亲是否平安上船,这时听姬如幻这么一说,精神顿时一振:“怎么,你亲眼看见他们上船了吗?”

姬如幻也不隐瞒,如实道:“方才码头太挤,两位夫人没挤上去,正好给我撞见,我便带他们去了下游水寨,好在遇见关平小将军的几艘船尚未离营,我便把她们送上战船,先生放宽心便是了。”

徐庶长松了口气,高兴劲起,取下随身带的酒囊,满饮一口,又将之丢给姬如幻,笑道:“小子,多亏有你,来,敬你一个。”

姬如幻不胜酒力,但见他高兴,也便装着样子灌了一口,心中颇为得意:“‘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看来又有一句歇后语要被我给废掉了。”

当刘备与众人来到襄阳城下时,这座荆州的治所仍然四城紧闭,城头刀枪林立,如临大敌一般。

刘备立于城下,高声喊道:“我是刘备,刘琮贤侄望来一叙。”

城头上没有动静,刘备叹了一声,接着道:“刘琮贤侄,你我叔侄一场,也算是有缘分,七年前我刚来荆州之时,你还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童,当时我就曾对景升说过,此子将来必成大器,怎的时隔七年,你竟变得这般懦弱,这么一片大好家业,就这样拱手的让给了曹贼,你觉得你对得起景升的在天英灵吗”

刘备用饱含感情的语气,不厌其烦的回忆着往昔岁月,顺道长篇大论的教育起刘琮。

而城内的刘琮却紧张的要命,连登城相见刘备的勇气也没有。

刘琮的畏惧自有其理,自从他决意降曹,而刘备又将宋忠大骂着赶出樊城时,就意味着他与自己的这个叔父已经属于不同的阵营。如今刘备带着大批的军队站在襄阳城下,相当于一个仇人操着家伙站在家门口,究竟意欲何为尚不可知,刘琮他岂能不害怕。

在打了一番旧情牌后,城上依然没有反应,刘备尚未死心,又喊道:“贤侄,你不肯见我没有关系,就请你打开城门,收留了我身后的这些樊城百姓吧,他们是无辜的,他们都是你的子民,你岂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背景离乡而无动于衷呢。”

当此时,襄阳城外虽人山人海,但绝大多数人却屏气凝神,静静的听着刘备向城头喊话。当他们听到刘备刚才的一番话后,男女老弱,无不感动的落泪。

刘备又喊过一通话后,刚城门依然没开,心知刘琮是铁了心不愿回头,这时才对他彻底的失望,勒马转身,准备离开。

就在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紧闭了许多的城门突然间隆隆作响,没一会的功夫,猛听咔嚓一声响,竟然轰然裂开。然后,无数的百姓从破裂的城门涌出,在扯断吊桥之绳后,他们携家带口,越过护城河,争先恐后的冲了出来。这些从襄阳城出来的百姓,纷纷跪伏在刘备跟前,请求刘备带着他们一同南逃。

这一幕发生的这样突然,以至于连刘备自己也震惊了半天才回过神来,接着,他匆忙下马,将身前的老幼扶起,带着一脸愧色,哽咽说道:“此番南下,福祸难测,诸位乡亲将身家性命托付在备的身上,备何德何能当此大任。”

荆州这么多年来接纳了不少外州难民,其中不少人都经历过曹操屠城的暴行,虽然过了七年,但往昔可怕的记忆却难以忘怀。这时听说刘琮要降曹,他们自然便起了恐慌之心,所以这才冲破城门,愿跟刘备而去。当然,这也与刘备这些年在荆州广树仁义,深得士民信赖不无关联。

这些人无论出于畏惧曹操,还是人云亦云,这时铁了心要跟随刘备而去,越来越多的人从城中逃出,守城军队止都止不住。

见这些百姓如此执着,刘备心中感动,便决定带他们一起走,临了要离开襄阳之时,他还做了一个意外的决定:即在走之前去刘表墓前祭奠。

诸葛亮虽然为刘备能赢得这么多百姓追随而感佩,但当刘备要去祭刘表时,却忍不住附耳道:“主公,时间紧迫,还是算了吧。”

刘备手一摆,默默道:“没能前来奔丧,去他墓前拜祭一下,也算尽一份人事吧。”

刘备语气决然,诸葛亮亦劝之不住,只得与成千上万的百姓一同前往城南五里的刘表之墓。

由于时间紧迫,刘表也只是在十几天前草草下葬,他的墓也只粗略掘砌。刘备下得马来,跪在刘表墓前,身后军民也跟着跪了下来,一起向刘表叩了三首。

“拿酒来!”

刘备接过了亲兵递来的酒囊,在刘表碑前倾了一些,苦笑着道:“景升啊,这七年来,我不断的劝你北伐,你却一心只想着守成,如今你去了,何曾想过你苦心经营十八年的荆州基业,却成了为他人作嫁衣。”

接着,他又仰头猛灌了一口酒,低声叹道:“我知道,你我不是同一路人,但你在我最落魄的时候收留了我,这七年来,虽然有过猜忌,但对我总还算不薄,你的这份恩情,我刘备无以为报,只能在这临别之时,再敬你一回了,来,痛快喝吧。”

说着,他将一囊的酒尽皆倒在刘表碑前。

然后,他再无多言,一跃上马,扬鞭高呼一句“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