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周朝衰落如草,而各地诸侯纷纷趁势而动,轮番称霸示强。一时间,兴兵动武、耀武扬威之态,风起云涌;结盟联军、攻城掠地之势,动荡如海。到了后来,崛起俩国,就是晋国和秦国。两国争霸,互不相让。尤其是西北秦国,兴兵振民,变法强国,虎视天下。那时的齐国,虽然早已衰落,却还不甘示弱,每每穷兵黩武,屡屡进犯邻国,甚至于惹火凌灾,危及自身。齐国的怪君奇臣及惊人异事,正值其时出现展开。
到了春秋中期,齐国都城临淄成了一座海内名郡:宫殿壮丽,城楼翘耸;街市繁华,车水马龙。临淄东临淄水,西近系水,南望牛山和稷山。北、东、西三面都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
在临淄小城西门外,也就在人们聚居的靠近闹市的一处地方,有座朴素的平房院落:正中三间房,东、西各两间房。这院子的主人姓晏。名叫晏弱。别看晏弱的住宅普通得不值一提,也别看他的名字毫无亮色,殊不知,他可是齐国当朝地位显赫的上大夫。晏弱虽身居齐灵公时的相国要职,可他为人低调,沉稳平实。一如他的院落般朴素。
晏弱年近花甲,膝下有一子,名叫晏婴。
晏婴年近笈冠。在稷下学宫读过几年书。面方稍圆、貌不惊人的晏婴,虽已接近成人,但他身高却只有一米四。可以说,晏婴是个发育不正常的孩子。
晏婴虽然相貌一般,个子矮小,但晏弱对这个儿子的教育从小就严格有加,从未间断。晏婴也十分听话,尊师重父,爱好学习。晏弱很喜欢他这个聪明灵活、务实不虚的儿子。
一天,晏弱下朝回来,走进书房,看见儿子正在低头读书,就不想打扰他,正要转身离开,却被儿子发现了:“父亲,你刚回来吗?孩儿我正要听你给我讲讲管仲的故事呢。孩儿在学宫听先生给我们提过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事情。可是先生没有细讲情由。因为他是离现时最近且名气不小的一个人,所以孩儿想请您给我讲讲他的成功故事。”
晏弱听了儿子的话,转身走到桌旁,对着儿子坐下来:“好吧,婴儿。你既然问到管仲的事情了,那为父就给你讲一讲他的故事。不过,待我讲完他的故事后,为父还要向你提问题,所以,婴儿,你可要听好了。”
“好吧。孩儿我会认真听的。”晏婴高兴答应道。
晏弱早已发现,他的婴儿虽然个小身矮,但是胸广心大,有穷追古今、博纳天下的气魄和度量。有时向他这个父亲提出的问题,让他都难以回答。尽管如此,晏弱还是喜欢儿子的穷追直问、好问多思的个性。其实他也发现儿子从小就有一股子敢想敢干的勇气,当然也有灵活的思想。
晏弱给儿子讲起来:“说起管仲来,还要讲到齐桓公;说起齐桓公,就须提及鲍叔牙。鲍叔牙跟管仲是好朋友。俩人一起经商,后来又一起参了军。再后来一起投身参政,辅佐齐桓公成就了兴齐霸业。功成名就,彪炳史册。
虽说管仲的名气和功劳比鲍叔牙大得多,但是如果没有鲍叔牙的如海大度和不计小节的知人善荐,也就没有管仲的用武之地和佐霸之时。俩人在一起开始经商的时候,是鲍叔牙拉引没有本钱的管仲做起了生意,还常常让利于家有老母且一贫如洗的管仲;俩人一起参军参战的时候,鲍叔牙也不计较管仲的贪生怕死,退缩不前;俩人一起开始从政当官的时候,鲍叔牙也不怨怪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当俩人各为其主、各随公子的时候,鲍叔牙还是以大局为重,以大业为计,劝说齐桓公要不计管仲那一箭射身之仇,并说明那是管仲的无奈之举。终于说服齐公任用奇才管仲为相,从而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称霸大业。
管仲与鲍叔牙情深至真,功德同显。二人之谊,古今再无一例。婴儿,你认为管仲的不足之处在哪里?这是为父的第一个问题;如果鲍叔牙毛遂自荐,当了宰相,他能辅君而成兴齐霸业吗?这是我的第二个问题。”
说到这里,晏弱注视着儿子,等待他作回答。
晏婴低头稍作思索,又抬起头来,认真回答道:“孩儿认为:管仲辅君成霸业,功高德卓。可他没有解决后继接班大事,也没有清退齐桓公身边的小人,以致造成后来小人作乱、困死桓公且桓公腐尸陈室七十多日无人埋葬,以及公子间争权互杀等恶事频生。这是霸主齐桓公的悲哀与不幸,也是管仲的失职。
如果鲍叔公当了相国,有可能比管仲做得更好。因为鲍叔公有仁德、有度量、有是非忠奸观念、有经济和识才之能。所以孩儿认为,有可能他比管仲做得更好。”
听完儿子的回答,晏弱脸现满意笑容。他说:“婴儿,不管你的观点有多大的准确度,你能从历史人事中形成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一种进步,让为父的替你高兴。你人生的或者为人处事的标杆一立,你在未来将前进有动力,后退有底线,心中有尺码,可以干一番事业呵。”说完,晏弱从凳子上站起来,面带微笑走了出去。
晏婴却并不为父亲的话激动,他摇了摇头,象是想起了什么,脱口而出道:“管子!”然后捧起一打竹简,站起身来,一边在屋内踱步,一边低头读起来。
走出门外的晏弱猛然听到儿子的惊叫之声,愣怔了一下,又很快回过神来,一笑而去。
片刻之后,还在捧读《管子》的晏婴突然听到院外有人大叫道:“救命啊,有人拿刀杀我!”吓得晏婴双手松开,手中竹简“啪”地一声坠落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