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严忠理正言辞的反对封地一说。那接下来就拿什么赏赐呢。皇帝的赏赐也就金钱,土地和身份。这金钱土地都不用说了,就剩下身份了。可吕布是国公,身份再升就是王了。所以严忠是与王朗一道了。
</P>
只是严忠是吕布的近臣。虽然现在也是议郎,有两重身份。可是吕布的近臣才是严忠的真实身份,议郎不过是参与国事一个正名的需要而已。
</P>
所以严忠得避嫌,免得有人以为这称王的事是吕布在背后搞鬼。更重要的是,这些谋士都懂得自保。要知道那日王朗不知就里,当着吕布的面请称王,差点被吕布杀了。严忠、贾诩这些人虽然都想吕布称王,自己也好上位。可是却知道违了吕布的意,难说性命不保。
</P>
于是乎,聪明的人都躲在背后干实事,也就王朗这受太后指使,没的逃。王朗也知道最大的危险来至吕布,可也只得硬着头皮上了。
</P>
司农荀彧显然也知道吕布有心消掉封地制度,只是一时无力而为。但他也反对吕布称王。于是便也奏到:“严议郎所言不假,国公确实有意削掉封地制度。只是此事干系甚大,未能落实就行。只是称王一事却也不宜就行。以臣观之,国公为人光明磊落,性情直爽,与国无私。所行之事桩桩件件皆为朝廷社稷所想。臣斗胆以为国公虽功绩海宇,却未必便心念赏赐。称王一事不如就此不提。皇上只需拟到圣旨,表与嘉奖便是了。”
</P>
荀彧此言一出。王允、杨彪、卢植等人立即就纷纷表示同意。只是贾诩、严忠、张玄等人不免眉头大皱。
</P>
要说吕布近臣吧。贾诩、严忠、张玄等人不用说,是一路的。这荀彧也是随荀悦、荀攸等人投靠吕布的。说来也应该算是吕布近臣。可是称王一事上,荀彧却和王允、杨彪、卢植等这些老臣站一线。这一来贾诩等人就不好办了。而且荀彧非同一般,身份又很特别,大家也都知道荀彧受吕布重用。所以严忠这边便为难了。
</P>
严忠一时便无话可说。只是贾诩等人背后却有一个大主谋支撑。这人便是太后何某。
</P>
贾诩见荀彧竟然出面阻止吕布称王,又见严忠等人没话说,心念一想:主公称王对你也有莫大好处,怎么你荀文若就反对呢。只是这唠叨归唠叨,大事还是要办的。贾诩自己也和严忠一样,不会去明着违逆吕布的心意,摆明着去支持。但也不会就这么放弃。
</P>
于是乎。贾诩便也上奏到:“此事干系甚大,妄争无益。当太后做主才是。”贾诩这一下便把太后搬出来压阵。
</P>
太后何某自然也看见了那日吕布大怒,差点杀了王朗。自己有心不去明着违吕布的意。心里便想着:你这贾文和也够狡猾的。不是说好了你们来做这事吗,末了哀家再来个顺水推舟就是了。这么这时候到把哀家给拖出来了。
</P>
何某心里这么想。便狠狠的盯着贾诩。怎料贾诩站在殿下,低着头,眼睛盯着地板看。根本没看她太后。太后心里诽谤这贾诩却也没办法。只能嘀咕着:这般贼痞子,个个想做开国功臣,却都躲着不出面。罢了罢了,自己的幸福还是自己去争取吧。
</P>
于是乎。太后何某便说道:“国公治军严谨,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国公功绩甚高,若无赏赐怕是寒了麾下将士们的心。哀家到以为此事可详议。”
</P>
太后都这么说了,赞成一派自然欢喜。只是王允、杨彪等以祖制不可破阻拦。这边张玄也不闲着,拐弯抹角的说国公辅政以来多有改革弊端,国家渐步复兴。有弊端也该改革一下。言下之意便是祖制也应该改了。那边王朗、华歆等便忙着赞成。
</P>
只是吕布称王非同小可,便不能一日就定下。于是便决议日后再议。
</P>
下朝后何某寻思着荀彧等人倒也忠心。心中安慰。只是自己的大计可不能就这么着拖着。便在这时扬州喜报,袁术被围寿春,庐江复归朝廷。顺带着皖城二乔配,也进了何某耳朵里。
</P>
吕布打战打得怎么样,何某倒是没怎么关心。可这顺带着吕布纳小乔为妾的消息却震得何某心思慌乱。前面一个貂蝉就不得了了。这才出去几天,又来了个小乔。那再下去哪里还有她何某的位置啊。
</P>
于是何某便绞尽脑子想办法。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