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入乡随俗似老农
作者:明圣湖畔隐修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415

夏羽虞洋两人商量之后,沉沉睡去。。

第二日天刚微亮,两人不顾及日出的壮丽景色,拿上一把鱼叉,放下橡皮筏,划至南田岛上。路边小溪旁的草地上,还有蒙蒙的雾色。去田间劳作的农人,三三两两。村中农人在得知原来两人不是神后,虽然还是会有围观,不过并没有像昨天那样惊讶敬畏。不过农人出于对怪船不使帆浆,冒着黑烟隆隆作响,便能破浪行驶,还是深深不解,出于对怪船的恐惧,并没有试图在两人走后登船探访究竟。其实就算是登上了船,估计也开动不了。不过那样的话,夏虞二人想着将来拿去蒙骗有钱士人换钱的各种东西就有可能没有了。

周围的几个小孩子们倒是仍旧像昨天那样跟着二人打转。而越人渔民虽然没有像昨天那样匍匐在地,却也仍旧对夏羽和虞洋恭敬有加。想来或许是越人善舟,对于这种从奇怪大船上下来的“同类”心有感契吧,再说谁叫夏羽虞洋现在都是“断发”。虽然21世纪美容院里做出来的短碎发型,和越人用手刀割的短发,差别就像牛啃过的草地与园丁勤加修理的花木一样大不相同。

到了村老吴山用粗树枝和藤条编成的家门前,两人看到了正在磨着锄头的老汉,于是说明来意:想请吴老汉教他们当地的晋代语言,并想买下山谷外西侧另一个小山坳的土地,并以手中两尺钢制叉头四尺钢管作柄的鱼叉为酬。村老吴山,弄明夏羽和虞洋的来意,拿过一旁的树枝写道,“助人为善,是为待客之道。吾名吴山,属吴地逃人,客所欲习者应为雅言,村北刘楠刘嘉木其父乃北地流民,前为南阳大族,其音属河洛之音。此岛流人越民所居,并无所属,不占他人田土,则悉听任之。客手中之矛,浑铁制成,价必不菲,且自取回。”

之前夏羽和虞洋之前并没有意识到钢制器具在这个时代的珍贵,听吴山的回话,两人方才知晓。夏羽也终于想起这个时代冶铁业的水平,只能出一些质地不匀的铁,而钢则是用灌钢法生产,而制作上好兵器,则多用百炼钢,反复锻打而成。手中的钢叉,虽然看起来没什么新鲜,但其实这后世工业化生产的钢制鱼叉质地均匀,于这时代来说实在是难得的精铁所铸的上兵神铁了。

“既如此,吾等上有短刃数把,且待洋自取来。”两人商量之下,虞洋返回船上,去取两把渔船上修鱼用的短刀。

在夏羽请求之下,吴村老便带着夏羽,到了村北口的刘楠茅屋前。自然小家伙吴穆也是跟屁虫般一直跟着。吴山呼唤数声,结果屋里出来一个方才五岁左右用布条绑着总角眉清目秀的女童,自称孙月儿,乃是孙楠的小女,用着甜美的童音告知众人,刘楠才出到田间劳作。

童子吴穆,用手指着村北边的那片农田,大叫“吾知其地,吾知其地”,拉着女童刘月儿跑向村外。旁边路过背着木锄或是铁锄,头戴细树枝和树叶编成的草帽的乡人,捧腹不已。村老吴山,也是笑着摇头,“小儿顽皮,小儿顽皮。”夏羽和吴穆,第一次发现这个困苦世界里的一抹温馨,也是不禁莞尔。

众人到了刘家地头,一个戴着斗笠,正用袖子擦汗的农人已经倚锄等待在田边,看来童子吴穆已经告知了刘楠刘嘉木。这刘嘉木看起来是皮肤稍白,身量比夏羽矮了不过二寸,三十左右,旁边一个正给刘楠递着葫芦的童子,十岁左右,皮肤白皙,右手边的地上还放了个小木锄,可能由于刚刚还在地里干活的缘故,脸上还有几抹泥渍。这是孙楠的儿子,名叫孙津。众人通名之后,正式告知来意,刘楠便同意了夏羽的请求。

这时虞洋已经返回,拿出将两把渔刀赠给村老吴山和村北刘楠,初时吴山和刘楠并不愿接受。夏羽虞洋以从二人习吴语和雅言正音,相当于拜师学艺,所以坚持之下,村老吴山和刘楠终于收下,不过还是另外拿了几十斤谷麦作为回礼,夏羽和虞洋也只得收下。

这时村老吴山和刘楠都欲留夏羽虞洋二人早餐,两人纳闷,怎么晨起那么早,现在才用早饭。还是虞洋这个号称逛遍论坛的人想起来古代,呃,或者说夏羽虞洋现在所处的时代由于照明困难,只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早饭不能太早,晚饭不能太晚,每日两餐正是同这种生活习惯相适应的。想着昨日那糊糊状,如印度饭的食物,虞洋只得再次飞奔回返船上,拿了只旧铁锅,带了两套碗筷和一包食盐。虞洋回转之后,众人又是一阵惊奇,这铁釜居然这么薄,夏羽和虞洋只能又一次讶异于这时代铁器工具的落后。

夏羽虞洋在村老吴山家门前的空地上支起铁锅,煮了一顿米、麦、豆、菜叶和着几勺食盐的饭羹。煮熟之后,吴山一家四人(吴山,吴妻,十五岁的小儿子吴柏,孙子吴穆,儿子儿媳已经病死),刘楠一家三人(刘楠,儿子刘津,女儿刘月儿,刘妻产下刘月儿不久即病死),和夏羽虞洋便用各自的铁碗、木碗、葫芦瓢分食。还好这时古人都是分餐制,除了一个共用的木勺舀饭羹之外,各人的餐具并不接触,不然我们娇贵的两位现代来客又会嘀咕寄生虫问题了。对于夏羽虞洋来说,这饭食比起昨日的饭糊糊,好了不少,不过也就仅能下咽而已。而对于近旁吴刘两家六口人来说,这几乎就是登上这座岛以来,最美味的一顿。

于是之后的这段日子,两人就每天中午去到村老吴山处学习吴语,村北刘楠处学习河洛正音。由于这时的人稍通文字,成年就会取字,于是夏羽虞洋入乡随俗。夏羽想自己名为羽,那么就如鹰鹏展翅,取字为鸿渐;虞洋则认为自己是渔民的儿子,名为洋,而且穿越又是从海上而来,于是就取字海客。

由于南田岛广大,南北近十几公里,东西最宽处也有**公里,船上到村中有近十里,往来不便,两人除了晚上过夜,也就多在吴刘两家就食。夏羽和虞洋也不愿净占这些“苦命人”的便宜,也就常常用船上的渔具驾着橡皮筏(节油起见,两人并不打算随便开动渔船)钓些鱼赠与两家还有村中乡民。而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加也使得吴柏、吴穆、刘津、刘月儿,还有村中的十几个小孩脸色红润起来,似乎才半月的功夫身量就长高了不少。

夏羽虞洋也顺带帮着吴村老和刘嘉木干些农活。因而夏羽也知道了这村里用的耕犁和在自己家乡农村见过的耕犁很不相同,似乎是直辕犁,用一个复杂的木框带一个舌形大铧,结构较大复杂笨重,而且是两牛耕犁,需要两头牛抬着根木头杠子在前面拉。即使如此村里有限的几头耕牛一天也耕不了多少地。而且夏羽仔细看了,似乎只有犁头部分包着铁片,村中其他住户有的甚至还用火烤硬的木犁。

村中耕牛有限,总数不过五六头,更多家庭牵犁用的是本家妻儿兄弟齐上阵。夏羽看着那些时不时随着犁头晃动的干瘪妇人,半大童子,精壮汉子,突然想起幼时和父母在地里干活的情形,虽然幸苦但是收割完犁地的时候却是最轻松的,因为家里往往只要央上村中耕田师傅,出几十块钱,就可以在一天内都翻耕完毕。每当这时,那时还年轻美丽的母亲就会坐在田埂上,而弟弟则缠着母亲,要去买冰棍,而夏羽自己则总是躲在一旁等着老弟得手,便可以坐享其成。夏羽想着想着鼻头一酸,眼眶也不禁湿润。虞洋见夏羽渐渐哭出声来,十分不解,不过也上前安慰。看着虞洋,夏羽吼道,“我们回不去了,我再也见不到父母兄弟了,呜呜。”

虞洋终于明白夏羽痛哭的缘由,想起那反对自己出海的父亲,虔诚信教的母亲,也坐在一边低头啜泣。近旁一直跟着的吴穆,看着抱头的虞洋,痛哭的夏羽,一时手足无措,只要叫来不远处地里干活的祖父吴山。吴山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安慰,只好不停说,“客且节哀,客且节哀。”

突然夏羽站起身狂奔回船上,虞洋也跟着回去。吴山看着这两个海外归人,哭泣着奔走,也摇头叹息不语,这个天杀的时势啊。

当晚夏羽想着父母,想着现在东晋这五胡乱华的时代,一时抽泣,一时咬牙切齿。虞洋也好不到哪里,两人整夜无眠。

清晨夏羽拿出本子画个简图做了受力分析,和自己在原时空家乡所见的曲辕犁对比,恍然大悟村中两牛拉的大犁一天却耕不了多少地的原因。

回到村中,夏羽就给村民提出改进耕犁,可是他们并不十分相信夏羽,虽然这两个从怪船上的来人所用器具多是他们见所未见,而实用性也是非常之高,不过村中的耕犁不多,自然村民不愿意被夏羽拿来做了实验品。

这时候,还是村老吴山、村北刘楠先力排众议同意了夏羽的建议,毕竟还是他们吴刘两家接触夏羽虞洋最多,知道两位海外来客应该都是能人异士。于是夏羽虞洋带着船上几十斤损坏的铁件,去找村西打铁的耿满。村落不大,由童子吴穆牵着刘月儿在前带路,众人快步之下,很快便到了。

这时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传入众人耳中,耿满正在敲打着一个铁块,地上放着一些铁矿石和打好的柴刀。熊熊的炭火,映红了众人的脸。看到忽然来了这么多人,这个三十出头的精壮汉子脸现惊讶之色,“你等众人来此何故,铁匠此处存铁无多矣。”

村老吴山说明来意之后,铁匠耿满对夏羽说,“此物未曾得闻,恕铁匠技拙。”

夏羽便拿出本子,在上面画出现代牛耕犁的示意图,并简略地给耿铁匠讲解。由于新式犁结构简单,而夏羽设计出身,画得也很简洁明了,耿铁匠很快就想出了新式犁的制作方法。不过耿铁匠还是苦着脸回答道,“奈何铁匠此处铁料所余不多哉。”

众人这时大笑,指着虞洋手中几十斤重的铁件说,“请看虞海客手中是为何物!”

耿满不禁也皱着被红红火光烘得通红的老脸,咧嘴大笑。

当天晚上,村中铁铺叮当之声不绝。第二天,便是木工作业。之后村中就有了十几个结构简单,轻便易用的新式铁犁,拿到田间实地用了一下。如果用耕牛,则一天几乎能够耕作七八亩地,就是用人力拉,一天也能耕作三四亩。整个村庄沸腾了。

夏羽和虞洋也很是兴奋,便回到渔船上卸下储物舱的舱门,拿到耿铁匠处,打制耕犁。村民们也拆掉村中所有的直辕犁取下上面的铁,而耿铁匠则把铁铺中剩下的所有铁矿石都熔炼为铁,终于村中六十几户人家几乎每家都有了一把新式铁犁。众人看待夏羽虞洋的眼神,在两人一遍遍自称不是神后,又一次显得恭敬异常。不过这次和两人刚下船时畏多于敬不同,他们的眼光中更多地带着感激。

村民们感激夏羽和虞洋献出了这么“天量”的铁器,觉得单单送给两位海外归人一些粮食并不能表达他们的谢意。此后便自发地到西边的山坳(以后称作西谷,而村落所在称作中谷,两人抛锚停船的海峡则按现代地图称作石浦海峡,岛北边的平原则称作北原,中谷翻山以南的小平原,则称南原)给两位海外归人帮忙种土豆和粮食,因而两人的地也是村中最多的,将近的400亩。

土豆产量大且三个多月就能收获,所以很快到年底第三季收获的时候,便有了近六吨的土豆。当然夏羽和虞洋知道土豆产量大,这最开始的几茬都是做种用的,按照每亩几乎七十公斤左右的播种量,如果这近六吨土豆种下去就会有接近百亩。

这年即咸康六年年底,南田岛上老田新地总共开了将近3000晋亩,接近现在的2000亩地(以后都用现代的市亩)。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有了三年的存粮,即便是打渔为生的越人家庭,仅仅用妇孺耕地,也能有一年的存粮,毕竟这年台风刚好没有从附近登陆,而且还是收了两熟的江东之地,虽然新地居多而且粗放管理,但是架不住地多。这年第一季收成过后,村中告别了饥饿,人人喜笑颜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