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新官上任三把火
张毅带着满满的恶意对赵峰一笑,道:“想必是赵大人不想做吏部的侍郎了,这样也好,正巧工部还缺一个侍郎,不如本官禀明了孝王,让赵大人去?”
虽然工部也是六部之一,名义上是跟其他的五部不分上下的,其实不然,工人的地位低贱,连同管理这些工人的工部在其他五部之中也抬不起头来。
哪里比得上有实权又受人巴结的吏部来的好?
赵峰是断断不愿意去的,不过他也知道,张毅跟当今监国的孝王殿下的关系好的跟同穿一条裤子的兄弟似的,孝王不见得对他有什么印象,要是真的让张毅去说了,多半,孝王殿下会如了张毅的意思。
“大人恕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赵峰咬牙对张毅抱拳,“下官这便去将赤县县令找来。”
“知罪就好,记得自己去。”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张毅上任的时候比较忙,还没有来得及烧火,而朝中的所有人没有一个是比张毅的出身低,或者跟张毅同等出身的,他的那些下属也是一样。
自然而然的,他们对张毅就少了敬畏,多了放肆,经过这一次,这些人也应该会收敛一点。
就算不会也没关系,就张毅接手的这段时间来看,吏部的刺头多了,米虫也不少,他们完全有时间慢慢来,顺便也将那些只吃饭不干活的清理一遍。
应该是担心张毅真的告到朱健淳那里去,所以张峰来的非常快,张毅还没有离开吏部,就已经得到通传,赵峰带着赤县县令康有为来了。
看了一眼面上似乎什么情绪都没有的赵峰,张毅带着若有若无的嘲讽嗤笑了一声,道:“这不就很好吗?你还是会办事的。”
“多谢大人夸奖。”赵峰垂着头,对张毅拱了拱手,在张毅的示意下出去了,似乎真的将张毅当做主子了似的。
见他如此,张毅也不多说什么,只是对这个人的防备暗暗加重,从前张毅还觉得虽然此人有点能力,但是城府太浅不足以成大器,但是现在看来似乎并非是如此。
也是,要是真的没有什么城府的话,朱健淳也不至于一点都没有发现他的异常,这至少能够说明赵峰是一个极为会伪装的人。
之前大概只是赵峰轻敌了,没有想到出身低微又是第一次当官的张毅竟然真的有本事,不然的话,张毅能不能发现这个人有异常都是两说。
现在已经发现了,多加防备就是了,张毅也懒得亲自时时刻刻的盯着这个人。
反正朱健淳手上绝对是有人时时刻刻的盯着朝野的,绝对出不了什么大的差错。
“你便是赤县的县令,康有为?”
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短胖短胖的中年大叔,张毅不由得觉得有点辣眼睛,不过现在也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张毅将因为他的外表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压下去。
他是个男的,就算长得好看,他也不能对他怎么样。
这样的想法在心里转了两圈,张毅觉得好受多了,看着康有为的眼神也变得坦然。
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让尚书大人如此反应,康有为几乎要被张毅的反应吓得瑟瑟发抖了,听见张毅的问话也不敢拖延,立马颤巍巍的道:“是,下官正是康有为。”
就这样的胆子,还学人家叛国?张毅心中带着些许嘲讽,说话的时候也连带着带出来了。
“本官听说前段时间京城当中出现了不少北蛮人,身为京城最北边的县令,这样的事情竟然隐瞒不报,康大人意欲何为?”
闻言,康有为不由得浑身一软,噗通一下跪倒在了张毅的跟前,满脸的肥油溢了出来,冷汗一滴滴的顺着肥胖的脸上滑落进官服里看不见。
“大人!下官冤枉啊!这件事下官并不知情啊!”
要是他稍微镇定一点换个说法,张毅说不定还能够给面子相信一下这其中是另有隐情的,不过现在这个反应嘛……
因为要接手吏部,在此之前,张毅特地到京城周边去了解了一下京城当地的各个官员,还有在百姓当中对各个官员的风评。
赤县这样关键的地方张毅当然也去了,自然也了解到,大概是因为从前有人默许,赤县被这位康大人把握的严严实实,其中出现了北蛮人他没有理由不知道,这样的借口简直就是睁眼说瞎话。
见张毅不置可否,康有为心中的不安愈浓,即使是这样,却还是不忘垂死挣扎,“大人明鉴,赤县每日来来往往的人口众多,混进了北蛮人下官实在难以知晓啊!”
“难以知晓?”张毅像是听见了什么笑话一般,“北边战事稍稍平定,我朝百姓对北蛮人颇为抵制,而且他们的外表也与我朝百姓不同,若是混进来的,百姓定然会发现,难道没有人发现报官?”
与其说是抵制,不如说是对北蛮人的恐惧,因为战争的原因,北边死了不少人,死的那些人他们说来似乎是轻飘飘的死了不少战士这样的话而已,虽然心中沉痛,但是能做的,却也只是轻飘飘的给与一些抚恤金罢了。
可是对于不少百姓们来说,死的却是实打实的身边人,甚至是亲人。
北蛮人的样貌跟大周的百姓不同,一旦有北蛮的人混入,百姓们没有理由看不出来不发生骚动报官,康有为所说的不知道,可能性实在是不大。
“这……”一下子被张毅的话给问住了,康有为噎住了许久,身上的官服几乎被冷汗浸湿。
就算康有为再蠢,他也知道,张毅肯定是什么都知道了不然断然不是这样的反应。
一咬牙,对着张毅的方向使劲的磕头,一边磕头一边道:“下官知罪,下官该死。”
“你当然该死了,不过你也可以不死。”看着康有为因为恐惧而留下的冷汗浸湿了的脸,张毅带着蛊惑的笑意道,“只要你能说出指使你的是谁,我保证,你能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