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分市场来看,截至2016年底,我国石墨烯产业已形成新能源领域应用、大健康领域应用、复合材料领域应用、节能环保领域应用、石墨烯原材料、石墨烯设备等六大细分市场,其中以新能源领域应用的市场规模最大,超过20亿元,占比为49%。
报告还显示,2016年起,我国石墨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仅2016年一年全国新增注册石墨烯相关企业数量达704家,同比增长113%,其中多以研发为主,有实质性业务收入的企业数量仅为125家。
从企业产业链分布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石墨烯企业以研发类为主,占比约43%,其次为销售企业,占比约20%,技术服务、应用、制备和投资类企业分别占比为16%、10%、7%和4%,我国石墨烯检测企业数量较少,仅有9家,占比仅为0.4%。
石墨烯的未来,在于能实现大规模的应用。在这方面,华夏国也开始了有益地探索。
石墨烯和太赫兹,一个是面向未来的新材料、一个是面向未来的新技术,当它们“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记者24日从华夏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获悉,华夏国电科13所专用集成电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纳米器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携手,成功将石墨烯太赫兹探测器的工作频率提高至650ghz,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石墨烯外差混频探测,为太赫兹立体成像打开新的大门。
作为电磁波家族中的神秘存在——太赫兹:这种频率介于0.1thz到10thz之间的电磁波,具有较低的光子能量、较高的穿透能力,在安检成像、雷达、通信、天文、大气观测和生物医学等众多技术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太赫兹波虽然功能强,但其探测难度大,一直制约着相关领域的发展。专家指出,现有的探测技术存在工作环境深低温、响应速度慢、探测率低等问题,因此,发展室温环境下工作的超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器对推进太赫兹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解决这些难题,华夏国电科13所重点实验室携手华科院苏州纳米所纳米器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通过运用石墨烯材料,成功研制出可在室温环境下工作的“低阻抗、高灵敏度”石墨烯太赫兹探测器,其工作频率和灵敏度均达到同类探测器中最高水平。
“我们用‘热解法’来制作石墨烯材料,这种方法是将碳化硅晶体加热到1600摄氏度,蒸发掉表面的硅原子,通过重新排布剩下的碳原子来获取。”华夏国电科13所技术专家蔚翠解释道:“这种方法获得的晶圆级石墨烯不但均匀性更好,层数、电学性能都更有保障,未来产业化能力更强。”
“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提高材料性能,优化器件工艺,提升器件性能。”专家介绍,这款探测器听起来比较“高大上”,但应用场景十分“亲民”,人们熟知的太赫兹安检领域将来就可应用这款产品。
由于这款探测器的工作频率和灵敏度大为提高,其成像能力也显著提升。“以往探测设备获取的太赫兹图像只是在‘拍照’,这种新的探测技术可以在将来实现实时‘摄像’。”华国电科13所技术专家梁士雄如是说。
在新能源电池领域,一些看似有巨大潜力的科技应用露出了些许曙光。根据报道,近日,华夏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课题组与美国阿克伦大学彭振猛教授、魔都应用物理研究所司锐教授合作,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研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设计出一种铑原子掺杂的铂超细纳米线催化剂,在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能够大幅降低成本,加快这一清洁能源转换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进程。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能源装置,具有高能量密度、高能量转换效率和污染物的低排放等特点。但由于其关键材料电催化剂存在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不足、价格昂贵等问题,影响了应用的推进。
针对这些问题,华美研究人员借助于原子级别精细合成技术,近期设计并合成出一种铑原子掺杂的铂超细纳米线催化剂,其直径仅有1.3纳米,铂原子的利用率却高达48.6%。研究表明,这种新型催化剂的质量活性和比活性分别达到商用铂碳催化剂的7.8倍和5.4倍,同时该催化剂在氧气气氛下循环使用10000次后,只损失了9.2%的质量活性,而目前商用的铂碳催化剂在此种情况下损失达到72.3%,表明新型催化剂具有明显优势。
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日前发表了该成果,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华夏科大曾杰教授课题组黄宏文和李衎。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起云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孕育兴起,人类开始迈向大智能时代。5月29日在津门召开的世界智能大会上,科技部负责人表示,我国即将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规划,力争使之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与会的院士专家和业界代表普遍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给人类经济、社会与生活带来颠覆性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进入新阶段,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智能操作等特征。
“与所有的颠覆性技术一样,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统筹谋划、科学引导。”科技部负责人介绍,华夏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开始支持人工智能和相关科技的发展,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在图像识别、智能芯片、智能医疗、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中文信息处理、语音识别、生物特性特征识别等领域世界领先。
权威人士坦言,虽然在笑视汽车上,人工智能系统小丫头显露了令人惊喜的水准,但华夏国的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基础理论、基础算法、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等领域差距较大,人才储备还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完成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面向2030,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
我国重视人工智能在社会伦理、就业结构、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和挑战,正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走上安全发展轨道。据介绍,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主要推动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能力建设、夯实基础设施,二是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强化政策储备、重视风险防范,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参与人工智能全球发展的统筹协调。
根据中央部署,津门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近日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华夏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
战略研究院旨在为发展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提供引领产业变革的方案对策,制定总体战略和阶段性规划,促进智能科技服务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推动智能科技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