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网】,♂小÷说◎网】,
明白了这个道理,杨梅就不准备再出风头了。她们要怎么闹是她们的事,她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比如队里现在围在外面看热闹的人他们就看得很清楚。
当然,她也不能允许两位老人气出个好歹来。
杨梅勾了勾小短腿,一只扫帚就拿到了手,然后用力的扔了出去,巧巧的出现在杨老倌的脚边。
气得无法自抑的杨老倌伸手就捡了起来,冲两位儿媳妇疯狂的扫了过去。
齐昌兰和王兰英见杨老倌今天真是动了大气,立马就住了嘴飞快的往院子外面逃去。院外看热闹的哄堂大笑,齐昌兰觉得前所未有的屈辱,只是咬紧了牙不出声,倒是王兰英,冲大家笑得一脸得意,如凯旋而归的将军。
但杨梅并不看好她,认为这位‘将军’很难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
果不其然,当天晚上,齐昌兰就端了碗鸡汤出现在了于婆婆的东屋里,而王兰英人影都没见到。
‘伸手不打笑脸人’、‘礼多人不怪’,这些古人流传下来的处世精华,齐昌兰领悟得深刻又彻底。端来鸡汤,她开口就是认错,这时候无论是杨老倌还是于婆婆,纵然有火也发不出来了。
双方没有任何人再提‘借’房子的事,但杨梅很清楚,齐昌兰并没有打消这个念头,不然那碗喷香的鸡汤也不会出现了。
倒是没过几天,就到了大毛对象来男方家看人家的日子。
按照临水这块儿的风俗。女方到男方家看了人家,一般的来说这亲事就是板上钉钉了,成亲的日子就是要在这天敲定下来的。
杨梅现在很自觉的扮演一个七岁的孩子,每天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不是帮着带黑妹子玩儿就是偶尔辅导一下胖子的功课。乔云照旧开始上工,成天忙得不见人影。
其实这样的日子过得很无聊的,既没有电视看,又没有手机打发时间。
当大毛的对象要来看人家的消息传过来,齐昌兰邀请了两位老人去坐镇时,顺带着也提了一下她,杨梅就完全当自己受到了隆重的邀请,屁颠屁颠的看热闹去了。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大毛的这个对象叫余莲,是一个能与齐昌兰媲美的人物。之后几十年的婆媳大战中,旗鼓相当互有胜负。
这天还未到晌午,村子东头就‘突突’的传来拖拉机的响声,八毛拉了拉杨梅:“新娘子要来了!”
杨梅揍过八毛一顿,而后八毛还没能信守承诺,跟她妈告了状,自此她便觉得自己在杨梅面前抬不起头来,几次三番的示好,杨梅都当没有看见,这次借着杨梅主动上门的机会,八毛又黏了过来。
杨梅没法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记仇,但热乎劲也是没有的。听说新娘子来了,她倒是生了好奇之心,由着八毛拉了就往堤上跑。
远远的就看到大毛开着队上的那台扬叉把的手扶拖拉机突突的进了村子,后面一大群的小屁孩跟在后头狂奔,嘴里还念念有词:
打花鼓,抬花轿,老鼠娶媳妇好热闹。
挑开轿帘瞧一瞧,唉呀呀,不得了,新娘是只大狸猫。
大老鼠跑,小老鼠逃,碰断腿儿跌断腰,一只只喂了大狸猫……
拖拉机一直开到杨梅家门口,不过没停又向前走了一段,西头有段斜坡路,从那里下堤,拖拉机可以直接开到杨传明他家门口。
拖拉机上除了大毛神清气爽,满面红光之外,还有满满一车的人。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壮汉子都有,杨梅一时也没看清哪个是余莲。
八毛想跟着那些小孩一齐追着拖拉机跑,拉了拉杨梅,结果拉不动。杨梅已经寻了块青草丰盛的地方坐了,托腮等着余家的人到来,八毛犹豫了一下,也伴着杨梅坐了。
“你说哪个是大嫂啊?漂亮不漂亮呢?”八毛现在能想到的问题就只有这个。
杨梅懒得理她,只是静静的等着。“喂,梅儿,要是大嫂进了门不干活欺负我怎么办?”杨梅这回扭头看了她一眼。
其实八毛长得还算不错,圆眼小嘴,依稀有几分杨梅的样子,于婆婆就说过,八毛跟杨梅一样,长得都像杨珍秀,一个肖姑,一个肖母。
这会儿小丫头眉头紧皱,仿佛遇到了天大的难题。
不过这也确实是个亘古不变的大难题。姑嫂之间似乎天生就带着敌意,处得好的也有,但却不多,而且往往还因为姑嫂之间的不和谐,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关系。
八毛与余莲之间处得怎样杨梅不知道,但大房的二毛、五毛这两个小姑却是跟余莲一直不和的。
正说道,大毛的拖拉机就稳稳的停在了家门口。他一边招呼着余家人下车,一边还冲半坡上的杨梅和八毛笑了笑。
人逢喜事精神爽,看来大毛对余莲那是相当的满意。
这会儿老杨家的人也全都涌了出来,迎接新亲家。除了大房、二房的几位,还有老杨家的一些近亲。
杨家村,原本就是杨姓人开辟出来的村子,自然杨家的人最多,况且杨老倌的辈份又高年纪也大,年轻的时候对族里的兄弟们都很照顾,现在是杨老倌的长孙媳妇看人家,很多人都会卖一个面子,所以这会儿杨传明家门前的空地上满满当当站着的全是人。
这时候想要看清谁是余莲,那就更不容易了。但其中媒人很好认,乍乍乎乎跑得最欢的就是她。
她叫余桂芝,高高瘦瘦的一个人,给杨梅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嘴,门牙有些鲍,整个嘴形就向前凸出,形成一个锥形的尖,让两颊显得特别的瘦。她说话时有一个招牌动作,那就是喜欢叉着腰,细长的两条腿分开来站在地上,有些像鲁迅先生故乡里的人物杨二嫂,不过她只有三十多岁,也没裹小脚。
说起来,余桂芝跟老杨家的关系还很近,算是杨传明堂兄弟的婆娘。只是这时候乡下人生得都多,特别是杨老倌那一辈,十个八个兄弟是常有的事,到了下辈人,堂兄弟姊妹就更多了,再说杨家村八队的杨姓人家中,大多数是这样的关系,所以走得不亲近的,关系便淡了。
杨梅记得这个余桂芝,全是因为她养了一个人憎狗嫌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