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开头难
作者:今夜登基      更新:2020-05-09 11:32      字数:3249

大方向确定后,杨广便不再理会这些事情。剩下的细节就需要下面人慢慢琢磨敲定,什么都要皇帝干还要百官干什么。

现在是该面对具体的事物了,杨广不是全才,放到后世他连人才都不是,勉强算是脱离了蠢材的行列。所以杨广一直在逃避具体事物,但现在实在是拖不下去了。工匠营已经筹建的差不多了,需要他来指导将来的发展放方向。

这天,杨广来到了自己工匠营视察。太府规划的营地在大兴城北的上林苑边上,一块广达数百顷的土地。这一大片皆是皇室用地,自杨广下令承建工匠营后这一片土地便被圈禁起来,由右武卫负责日常监管。

杨广领着一队侍卫登上营地南边的一处高台,放眼望去,一个巨大工地在下面铺陈开来。营地由篱笆围成,营内人流如织,来来往往的搬运着梁木砖石在搭建营房。此间营房均是联排样式,现在已有五排营房在营建,前后排相隔数米,道路、水井、排水沟等基础设施均已规划完毕。

“自月前陛下下令承建工匠营后,每日均有数千上万流民入营,均按照陛下指示录其名讳、籍贯、技能,并按技能分类居住,此辈皆从南口进入,经过洗浴检查后方可入营,如今营内共有流民18万4千余人,其中有壮年男子10万,老弱妇孺8万余人,各色工匠3万余人。”太府丞宇文恺在一旁介绍道。

杨广思付道:“十万人里有三万工匠吗,也算可以了。毕竟这年头传男不传女,再加上有门手艺傍身,便是卖身也能卖个好价钱。”

“调派太府考工室诸匠,分解归类各项生产活动设定各项生产标准,这三万人,每人从事一项,先让他们熟练生产模式。待其达标后列为一级工,带出三名一级工则可提升为二级工,带出三名二级工则升至四级工。四级以下提升以徒弟等级和自身技术高低评定,四级以上升级以功勋多寡计算。凡能改进生产工具并切实有效者、能提升生产效率者、能发明新工具新技术者等是为立功,按其具体成效计算所获功勋。工匠总分八级,待遇逐步提升,四级以上者赐宅第,七级以上者可得国家特殊人才津贴,生养死葬皆由国家负责。你为太府丞,总督此事,不得有误,此事关乎国家社稷,你若有功,朕必不吝封赏。”说罢杨广转身起驾回宫。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外行不要指挥内行,这就是杨广对于治国的理解,当然安插棋子用来监督主管人员是必须的。但涉及到具体事物就不能过多参与,这可是千百年来的经验教训啊。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都是一个道理。要做事就要给专业人才足够的自由度,才能彻底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压榨他们的最大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的就是把住他这个人,了解他的一切,治国归根结底还是治人。

宇文恺可是和郑国、李冰等人其名的人物,只看他能九个月修成大兴城便可知他对于管理也很有一套。把工匠营交给他,杨广是放心的。

“还是缺人啊。”杨广感慨道,现在堪用的手下无不是年近五旬的老人,这个年头50岁已经是相当大龄了。也不知道还能干几年,年轻的官员却无不是世家子弟。

虽然吸收了原主记忆后能分清他们所属家族,但对于他们自身的才能并不十分了解。杨广本身也不认为他们能够担负起自己的改革大业,所以还是得科举啊。

科举制度是隋朝的创举,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现在的科举其实很不完善,首先世家抵制,然后平头百姓里认字的都是万里挑一了更不用说读书了。其实科举提拔的更多是小地主小家族的子弟,百姓想要通过科举出仕,最少也得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才有参加的资格,不然光是路费盘缠你都出不起。

杨广先前颁布的五科并举就是为这个打基础,进士和明经两科是为了那些世家留的,不是所有的二代都是骄奢淫逸、欺男霸女之徒。

这个时代的世家子弟上进心是非常强的,出身虽然重要,但你要是才能卓著,整个家族都会集中资源来培养你。甚至让你当家主,这就是世家之道。首要以传承为主,如今的五姓七望,哪个不是传承深远。往后一直到民国都叫的上号,历史悠久没有断过代的文明就容易出现千年世家。

世家对于朝政的把握是经久不衰的,唐朝百分之八十的名臣良将都是世家子弟。科举制真正发力要到宋朝,那个时候的科举才真正压倒门阀举荐,成为国家取士的主流。

明法和明算两科是留给那些积年小吏的,这些人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管理者,他们对于律法和执行中的猫腻、潜规则可谓是门清。有些厉害的吏甚至能把上官架空,之所以抬举他们,一是因为这些人终年沉沦下僚,出头无望的他们只能将才智放到剥削压迫百姓上面。给他们一条上进的路,一条大粗腿让他们抱,可以激发他们的干劲。这些人也许没什么大局观,但对于具体事务的处理和辨析那是专业的,他们是真正能做事的人,一旦让他们登上高层,杨广对于底层的把握会进一步加深。

而明工这一科,就是杨广的自留地了,就是为了培养工程师,选拔工匠营中善于管理的人,这些人将来必然是要参政的。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他们不能容于士族,只能向杨广靠拢,这些人就是杨广规划中日后的执政班子。

是的,工程师执政,虽然工程师执政也有很多问题,后世对此抨击不断,但总比其他职业要强。

宋秦隋晋,商讼军仕。商人本性逐利,没利润的事情不干。所以百姓的福利政策,基础建设等需要长期投资的事项估计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实现。宋朝和工业革命的英国都是明证,而垄断能使利益最大化,日后民众都被榨干了,也别想有啥创新发展。

律师这种职业,容易走极端,要么就像后世欧美国家的政客一样,执政以忽悠骗钱为主,要么就像秦朝那样,将法神化,以严格的法来管束社会。前一种过于讲究程序正义很没有效率,后一种效率很高却缺乏感情不符合人性。

军政府的话历史上的隋朝和后世的埃及和拉美国家都是这样,也能干实事,但执政太过粗暴,不行就换,换不了就打,不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

最后就是文官治国了,怎么说呢,最大的缺点是低效。最大的优点是稳定,特别是在古代这种通讯手段匮乏的时代,效率之低骇人听闻,官员规模越庞大,效率越低下。

如果说游牧民族从集结部队到领兵南下叩关需要一个月时间的话,农耕文明需要三个月乃至半年的时间来调兵调粮,这也是中国古代各国始终保持着数量庞大的常备军屯边的原因。

回到主题,杨广计划的第一次科举便在明年五月,杨坚是七月份病死的,如今是十月份了,加开恩科的诏书早在一个月前便已明发天下,偏远州郡的士子吏员现在也该准备好新课本了。

不错,就是新课本,只有明经和进士考经义,明法是考刑律,明算考数学,明工就是技术了,只有第三轮的殿试才考时务策论。前两轮都考的能力,这样直接就把那些夸夸其谈的踢了,省的他最后看了心烦。

除了开科取士,还有就是截胡历史人物,杨广对于养成还是有一定研究的,经过情报处的调查,杨广记忆中的隋末唐初的名人也大致摸清楚了,最著名的当属房谋杜断了。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579年生,现年25岁泾阳令房彦谦之子。父祖世代为官,他本人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先授羽骑尉现在是隰城(xicheng)尉,大约就是现在的山西柳林地界。

杜如晦,字克明,唐朝初年名相,京兆杜陵(长安)人。585年生,现年19岁,现任滏阳尉,滏阳便是后世的河北邯郸。

这两个人年纪不大官却不小,隋朝的县尉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了,但这两人都干了没多久就觉得没意思,挂印而去回家读书去了。

这就是世家和寒门的区别,刘备开始的时候也不过是个县尉,刘邦才是个亭长,这两人年方弱冠便已是县尉,还觉得官太低没意思。你奋斗二十年刚到人家起跑线,这就是现实。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先是世、次为势、最后才是士。世代做官的,势力庞大的,最后面才是小地主读书人,整个隋朝的官僚体系就是这样,现实如此杨广也无力改变,想改变也没有那么多识字的人,只能依靠这些社会精英。杨广唯一能做的就是从里面挑出青史留名的人来培养。

除了房玄龄和杜如晦,其他的诸如李靖、高士廉、尉迟恭、萧禹等人,杨广也都下旨征辟了,这些人除了房杜都是三四十的年纪,正是当打之年,杨广准备用他们来构建势力,扩张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