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自由贸易 1
作者:今夜登基      更新:2020-05-09 11:32      字数:2627

“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众人看着手上的奏疏窃窃私语。

这是杨广的准入门槛,想要参股铅笔算盘生意,就必须在粮食上。贵族必须在粮价上紧跟朝廷步伐,比照粮食最低收购法令而行。

这个奏疏其实就是抄袭后世的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丰年时以政府制定的保护价不限量的收购一切涌向市面的粮食,在灾年时再以低价抛售,平抑粮价。

它能够补偿生产成本并使农民可以得到适当收益。

毕竟农业是国本,这一点再过一千年也不会变。

司马迁说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食品,可也是特殊的商品,是他发展经济维持统治的重要物质保证。

颁布这个政策其实是为了抑制贵族操控粮价,特别是关中的粮价。

这年头能做商人的无不是贵族的家生子或者地方豪强,没背景的早就被吞并了。

在华夏,不懂得官商勾结的商人是做不大的,但一直以来重农抑商的思想却又使得商人的地位不高。

这个政策无疑会遭致广大粮商的反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粮商。虽然他们和关陇贵族关系密切。但他们依旧上不了台面。

如今天下的有钱人很多,富可敌国的也不少。但这年头钱就是钱,变不成刀剑。刀剑加身之时,钱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安全感。

而且商人大多为富不仁,民间仇恨不亚于贪官污吏,仇富这种思想可是自古有之的。

对付他们只要杨广一道诏命,便是有后台又怎样,只要让贵族负责抄家便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挣钱哪有抢钱来的爽。

真正做决定的还是在座的公卿贵族。杨广要想稳定粮价,就必须给他们足够的利益。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铅笔算盘印刷书三者的暴利。

前世杨广作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死宅,他是分不清黍、稷、麦三者区别的。

或许对于他来说,食物就只有四种,米、肉、蛋、奶。

所以当他看见眼前那乱七八糟堆积如山的粮食和那扑面而来的陈腐气息时,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恶心想吐,第二个便是觉得杨坚一定是脑子有病。

为什么要囤积这么多的粮食?为什么要把粮食囤这么久?从仓库中运出来的粮食有一大部分都快黑成炭了。

估计任何一个种田党看见如此多的粮食都会兴奋的高呼。别的不说,缺粮一直是华夏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穿越成皇帝,不但钱多的放不下,便是粮食也十分充足,还有什么可奢求呢。

作为隋朝皇帝,杨广表示这相当蛋疼。

这么多的粮食啊,根据锦衣卫最近提交的奏疏来看,单单北方便储量一万万石,换算一下便是530万吨的粮食。

粮食储藏向来是个精细活,杨广本来就好奇。隋朝的粮食是怎么存到唐高宗时期还能吃的。这不是二三十年,这是四五十年啊,要知道后世储备量也就是二三十年了。

就算是为了防灾防战也做得太夸张了。南北朝时期的战乱虽然频繁,但杨坚他爹可是十二大将军之一,他又不可能挨饿,为什么这么抠。

你说你每年光收不放攒了这么多粮食图什么。赈灾你又舍不得,每年地方遭灾,官僚不敢放粮还得先上奏折批阅。这一来一回,放粮的公文到了,百姓也都饿死了。

便是打仗也用不了啊,三征高句丽时原主命令每兵携百日口粮。

听听,百日,行军期间,战士一天吃两斤粮食不多吧,这就是两百斤了,还要自带盐巴酱料,再加上兵刃甲胄,这一身每个两三百斤怕是下不来。

谁能背着两三百斤的东西行军,最后战士都把粮食埋到地里以减轻负重。打到最后隋军反而缺粮了,这叫什么事。

前期不能轻装上阵,徒耗战士体力,后期缺粮导致军心尽丧。

一顿不吃,人就会焦躁,一天不吃,人就会狂暴,如果人手中拿着刀剑的时候知道自己将会饿死,那么人将敢于践踏世间的一切。

如果农民知道他们的皇帝把大量的粮食都藏了起来,既不卖也不给他们吃的时候,那他们就不再是伯伯了,会变成农民爸爸的。

杨广不怕农民起义,只要不是全国范围内的大乱,一两次农民起义不但不会动摇根基,还能宣泄一部分社会压力。

只要将作乱的人都杀光不就好了,这样人少了地也空出来了,又可以繁荣发展了。

他怕的就是现在这种情况,国家机器的压榨太甚,但武力基础却非常深厚。农民想反抗而无力,就这么憋着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他要利用这些存粮来对农村进行改造,调整生产方式,在实际上消除反抗。

放粮是必须的,但怎么放,放给谁是有讲究的,如果粮食保护价政策通不过,那些贵族麾下的粮商肯定会用各种手段囤积居奇,那时候危害更大。

与其到时和他们清算扯皮,倒不如现在就掰开了说。先用利益分化一波,还不行就学习管仲买鹿制楚的方略,挑拨那些粮商和农民的矛盾。

这还不够,粮食不是随便吃的,特别是放了这么多年的粮食,杨广下令将那些发黑的、霉化的粮食清出来,卖出去。

北边的突厥契丹高句丽,南边的爨人林邑三摩呾吒,还有西边的党项附国。这么多穷地方,总有吃不起粮食的,还怕卖不出去吗。

这个事情便交给锦衣卫去做,为了尽快的去库存,创外汇。杨广命令牛朝宗多想想办法,多招些生商人,让大隋的边防将士们帮帮忙、努努力。反正粮食很多,发霉这个事又是会传染的,那530万吨粮食能有一半能吃就不错了,不必担心产量不足的问题。

实在不行还可以搭配着军资兵器卖。把那些老旧的、残次的铸铁兵器捆绑到粮食上去。务必要将霉变的陈粮销售一空。

至于出售铸铁兵器会不会导致将士伤亡过大,杨广表示无所谓。装备保证优势就行了,炒钢法加百炼钢锻造出的兵刃在这个年头可以说的上削铁如泥了,水力锻锤打制的铠甲也不是铸铁刀能破开的。

即便是增强了敌军的装备,引发了战争,那么杨广绝对敢施行三光政策,无所不用其极的去针对他们。

原因很简单,储粮花的是朝廷的钱,兵刃也是朝廷生产的,对于杨广来说,这就是他的财产。

只出不进如何像话!存银行还给利息呢。回炉再造也不如卖出去挣钱啊。

再说隋朝现在是天下第一,即便是打起来,也不过是多死几个人的问题。还能帮他缓解一下人口压力。

至于粮食发霉吃死人之类的事,反正不是大隋子民,再说那都是不法商贩卖出去的,跟他有什么关系。

现在他终于知道为什么越是发达的国家越要推崇自由贸易了,先是老美后是兔子。没办法,生产力强也得有市场啊。

特别是兵器,卖给国内他是不放心的,因为有可能造他的反,但国外就无所谓了,他需要的是后世那种无节操无下限无廉耻的三无军火商。什么都敢卖,谁都敢卖。

作为这个世上生产力最高的国家的皇帝。他信仰自由贸易,他推崇自由贸易,要不是现在交通不便,人也比较野蛮,他都想亲自出国达成一揽子经济合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