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金銮殿葬礼之争,董太妃进封殊荣 下
作者:书写千秋      更新:2020-05-09 18:04      字数:4913

眼见朝堂局势风起云涌,己方正处于下方,曹节与王甫二人不由开始反思起来,琢磨对策,以求挽回颓势。

曹府书房中,桌案上的茶水不住冒着热气,窗外的夜色渐而浓郁,曹节、王甫二人正垂首而坐,二人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纹丝未动,或许是窗户已被紧闭起来,灯光再无摇曳。

二人久久无语,王甫想起近日段颎等十余人接连被奏免,罪魁祸首便是宋酆、李咸、陈球三人,不由邪火直窜,忍不住出声道:“曹公,如今宋酆倚仗国丈之尊,越发骄横跋扈,对我等故吏好友大加弹劾奏免,若再不思得良策,加以挽回,我二人恐有身死族灭之危。”

“朝堂上虽暂处下风,杂家倒是不担忧”,曹节缓缓说道:“昔日窦武一门五侯,独揽朝纲,杂家以守弱之策,挫败强势之敌,非是杂家智谋高远,盖因陛下忌惮窦武甚深,杂家才可趁虚而入,借机灭敌,关键之处,还是在于陛下,我等内侍所倚仗者,惟有天子偏信。”

“曹公之言虽有道理,然士人对我等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现今陛下却轻信朝臣之言,久而久之,宋酆等人势必猖獗,则我二人性命堪忧”,王甫一听,急得直跺脚,焦躁不已。

“杂家所忧者,乃是陛下”,曹节眉头紧锁,忧声道:“先是侯览、董萌、窦太后相继死去,继而丧葬之争,如今段颎被罢官,这些日杂家左思右想,隐隐觉得诸事之中似有牵连,却百思不得其解。”

王甫听得满头雾水,疑惑道:“这有何关联?他害我,我杀他,最平常不过。”

“也罢!既然想不通,不如不想”,曹节摇头苦笑,端起案上茶水润过嗓子,接着说道:“我等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掌握圣心,只要摸准陛下软肋,对症下药,何惧宋酆之辈、陈球之流。”

“嗯!说是这般说,可是圣心难测,不知陛下软肋在何处?”王甫急问道。

曹节放下手中茶水,舒展下肩臂,对王甫问道:“昔日段颎统驭三四万精兵悍将,镇守西凉,威名昭著,凉州羌人畏之如虎,何其雄哉!而今又如何?”

“啧啧,段颎区区草莽匹夫,纵是他百战百胜,功勋卓著,却也沦为我等手中棋子,受人摆布,不过如此!”王甫轻笑道。

“当年凉州三明,除却段颎,尚有皇甫规、张奂二人,此三人皆久镇边疆,知兵善战,军士拥戴,百姓敬服,却也不知权谋,以致落得惨淡收场”,曹节微微一笑,转而说道:“若是这三人稍稍有些权谋,当年驻守边疆之时,就不应该班师回朝,否则也不会落得个马放南山、自剪羽翼的下场!”

王甫听得云里来雾里去,曹节所言之事,与如今形势,根本风马牛不相及,撇嘴道:“说的轻巧,朝廷诏令一下,他等焉敢不从命!旦有不从,便是谋反作乱,诛灭全族,况且此事与眼下时局有何干系?”

“你且静听我说来”,曹节面露不悦,心忖王甫之前倒也沉稳,如今却变得日益焦躁,不由喝斥王甫一声,继而徐徐说道:“朝廷所忧者,何也?那就是边疆外患,若是当年段颎坚守西凉不回,暗中挑拨汉羌冲突,使得汉羌征战不息,凉州日日有事,则朝廷势必以为凉州局势紧张;如此一来,朝廷不仅不会猜忌段颎,反而会越发倚重段颎,拨出巨资,维持西凉军备,段颎亦可借朝廷财力,蓄养段家士卒,待时日一久,割据西凉亦有可能。”

王甫静下心来,细细一想,忽而说道:“朝廷之忧乃是边疆夷族,深恐夷族侵入汉家内郡,毁灭汉家王朝,照此说来,天子之忧便是皇位。”

“不错,历朝天子,无一不忧惧社稷为人所图谋,皇位为人所觊觎,皇权为人所侵夺,当今陛下亦是如此”,曹节自与灵帝相处至今,隐隐感觉到年轻的灵帝因出身亭侯之家,有些自卑感,而且对于从天而降的皇位,心理防线是异常的脆弱、敏感。

曹节冷笑道:“陛下虽有些智谋,然年纪尚轻,不谙处事之道,且经窦武之乱后,在陛下的内心深处,始终为一种沉重的忧虑所深深困扰,这忧虑如同魔影一般,深深刻印在陛下心中,他这一生也挥之不去。”

王甫这时总算听明白了,展颜一笑,点头道:“曹公之言,于王甫来说,犹如醍醐醒脑,正如昙花一现,霎那间的芳华美不胜收,可惜芳华终将转瞬即逝;陛下的皇位倏忽而至,来的过于突然,陛下早沉醉于宫中的奢侈享乐,因此也日日惧怕这皇位,会在突然之间烟消云散,到时一切富贵荣华、美女娇妾皆会不翼而飞,陛下自是舍不得。”

“啧啧”,曹节自得笑道:“任他千变万化、计毒谋深,我自泰然自若、一力破之;我等便利用陛下忧惧之心,来个将计就计,不断以谋反、叛逆之事来吓唬陛下,让陛下日夜陷于紧张不安之中。”

“好一个将计就计”,王甫抚掌大笑道:“陛下越是惊惧不安,对我等越是有利,到时我等便可趁机誓死捍卫皇权,以护卫天子为名,一举剪除宋酆等贼子,陛下亦将对我二人更为信任,此计果真老辣!”

“不过云台老妇已死去,太后之位空出,自是由董太妃继任,我等还需与其多加交好,日后纵然陛下对我等有何不满,亦可请董太妃从中周旋一二,陛下焉能不听母命!”曹节细眼微眯,笑吟吟道。

“嗯”,王甫闻言一喜,心忖报仇有望,自己与渤海王刘悝结怨已深,早恨不得除去刘悝,怎奈宋皇后尚在,不好下手,而董太妃本就因董宠之死,对宋皇后心怀不满,到时自可加以利用。

王甫忙点头道:“我等素来与董太妃交好,若是董太妃进封太后之尊,必因旧日私怨,与宋皇后不和,到时有董太妃从旁庇护,想要除去宋皇后,还不轻而易举。”

二人相视一眼,仰首大笑,忙招呼下人备好酒席,唤来歌姬挽歌起舞,二人痛快畅饮,直至深夜,王甫才尽兴而归。

然而此时正与何莹纵情床榻上的灵帝,尚且不知老奸巨猾的宦官,早已摸准他的软肋,或许灵帝还是过于年轻、过于自信,又或许是他过于贪图肉欲,再度陷于宦官算计之中。

熹平元年(172年),秋七月,窦太后葬礼方过去半月,曹节等人便急不可耐,力荐灵帝迎立董太妃为太后,而朝中文武想到董太妃乃是灵帝生母,自是请准。惟有宋酆上奏劝阻灵帝,言窦太后丧葬未过一月,不宜操之过急,请求灵帝暂缓月余,灵帝不准,将宋酆奏章驳回。

熹平元年(172年),秋七月九日,洛阳大雨倾盆,灵帝奉立董太妃为太后,因其居于永乐宫,故又称“永乐太后”。

此时窦太后已死,董太妃成为太后,董太后这才长长松口气,几年的苦苦忍耐,终于换得花开月明,自己大展拳脚的时候到了。

然而董太后隐隐又泛起几丝忧虑,连忙唤来永乐宫宦官封谞、夏恽,扬声问道:“陛下近几日都在忙于何事?”

“启禀太后,奴才二人方才前去打听得知,陛下正与采女何莹观花游湖,不知太后有何吩咐?”封谞赶忙凑上前,恭声奏道。

“呵呵,知子莫若母”,董太后轻笑几声,当年灵帝诛杀董萌,人人皆以为灵帝乃是中兴之望,然而灵帝乃是自己所生养,从小就在身边,儿子那点德行,唬得住朝臣、百姓,却唬不住自己。

“太后乃是陛下生母,陛下所思所想自是瞒不过太后,岂是窦家老妇所能相比”,封谞、夏恽二人边是陪笑,边恭维不止。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二人自董太后入宫后,便一直侍奉于永乐宫,深受董太后信任,如今董太后进封太后之尊,二人自是水涨船高,在宫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心中欢畅无比,整日乐呵呵。

董太后自得一笑,忽又忧声道:“这两月间,洛阳大雨倾盆,虽淋死了窦家恶妇,却也令哀家清醒许多,这宫中可是遍布杀机,一着不慎,就有性命之危!”

封谞、夏恽不由泛起迷糊,暗忖这董太后已是后宫之尊,灵帝亦是敬奉有加,还有何事令她不安,二人当即齐齐出声问道:“太后有何忧虑,尽可道来,奴才二人定当肝脑涂地,百死不悔!”

“哦”,董太后轻咦一声,笑着问道:“你二人所言,可是真心之言?”

“肺腑之言,绝无虚假,奴才二人能为太后效命,乃九世修来的福分”,封谞、夏恽二人又是应声道。

“哈哈”,董太后一听这话,乐得眉飞色舞,放声大笑道:“你二人尽可宽心,只要好生为哀家办事,哀家定有厚赏。”

董太后继而说道:“你二人可还记得董萌之事?”

“自是记得,董萌为虎作伥,替云台恶妇作乱后宫,死不足惜!”二人回道。

“嗯!董萌贱命,不足一提”,董太后轻蔑一笑,转而正色道:“不过董萌之死,却让哀家深有体会,若想在这宫中有一番作为,还需提拔一批亲信内侍,为我所用!”

封谞点头哈腰道:“太后所言极是,云台恶妇纵有太后之尊,却也为曹节等人所幽禁,最后所依赖者,惟有黄门令董萌,如此可见,在宫中若无亲信内侍,必然束手束脚,消息不畅,太后不如结交曹节等人,引为亲信,不知太后以为如何?”

“是极!是极!”夏恽随后附和道:“太后,宫中若无几个亲信宦官,难成气候,太后深谋远虑,奴才甚为钦佩!”

“曹节、王甫乃是宫中宦官之首,张让、赵忠、蹇硕等人皆是陛下亲信宦官,这些人等心思缜密,各怀鬼胎,不宜引为心腹”,董太后嘴中虽是这么说,然心中却不是这么想:张让、赵忠乃是灵帝身前当红宦官,皆已受封中常侍,自是对灵帝百般感恩,董太后初登太后之位,自知够不着;至于曹节、王甫二人更不必说,这二人位高权重,连天子都有所忌惮,岂会甘愿为自己做牛做马!

董太后思来想去,曹节等宦官自己收揽不到,永乐宫的宦官倒是可以收服,况且这些人侍奉自己多年,忠心可嘉。

于是,董太后对封谞、夏恽二人说道:“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你二人侍奉哀家多年,忠心不二,况且你我主仆情谊深重,与其将富贵让与别人,倒不如提拔重用你二人,也好全了你我之间的主仆之情。”

“奴才谢太后恩典”,封谞、夏恽二人一听,心头狂喜,这董太后一言既出,便是陛下也要敬让三分,忙不迭地叩首谢恩。

董太后说干就干,随即令人召来灵帝,指着封谞、夏恽二人,对灵帝说道:“陛下,昔日哀家闲居长乐宫,孤苦无依,幸得封谞、夏恽二人忠心侍奉,今日哀家正位太后,怎可忘却旧恩,还请陛下封赏这二人,以示天家仁厚。”

“母后所言甚是,朕即刻封赏二人”,灵帝恭声应下,转首对封谞、夏恽二人言道:“你二人侍奉太后有功,朕今日封夏恽为中常侍,封谞晋升为永乐太仆。”

“奴才叩谢陛下圣恩”

“奴才叩谢太后隆恩”

封谞、夏恽二人连忙叩首谢恩,心中早就乐开了花,灵帝挥手让二人下去,又对太后说道:“母后,朕已封赏二人,不知母后还有何事?”

“唉!昔日哀家与你舅舅、姨母乃一母同胞,感情甚厚,如今你姨母、舅舅先后逝去,董家仅剩张忠、董承、董重三人,这三人与你有表亲之谊,忠心无二,陛下自当重用,自家人总比外人更能信得过”,董太后说着说着,眼角湿润起来,抽泣不止。

“母后勿要心伤,姨母、舅父已然去世,还请母后节哀”,灵帝劝慰几声,心道董太后之言,正中自己心坎,然朝中士宦相争不断,万不能让三人卷入是非,况且突然封赏三人,倒爷有些任人唯亲之嫌,肯定说不过去。

灵帝思定,对董太后说道:“母后,这三人皆是朕的外亲,朕自是要提拔重用,眼下朝廷尚且不宁,而母后又初登太后之位,若是忽然将三人大加封赏,只恐朝臣多有非议;朕以为不可操之过急,不如先择选其中一人封赏,其他二人暂留洛阳,掌控宿卫,以拱卫宫中安全,毕竟这宫中宿卫事关我母子安危,自是选拔亲信之人担当,母后以为如此可好?”

“嗯,陛下所言有理”,董太后思虑半晌,自己确是有些急切,还需循序渐进而为,又是说道:“前番哀家本举荐张忠为南阳太守,怎奈陛下已然外放盖升充任,现今盖升调入朝中,不如擢升张忠为南阳太后,可否?”

“这”,灵帝闻言,面露为难,盖升离任后,朝廷早已遣他人任职南阳,若是凭白无故将人罢免,确是不可。

董太后却是不依不饶,灵帝无奈,只得应声道:“母后放心,朕即刻发诏,擢升现任南阳太守为尚书左丞,入朝为官,外放张忠为南阳太守。”

董太后一听,眉开眼笑,与灵帝闲聊了会家常,便由着灵帝离去。而董太后的外甥张忠从缇骑司马,一跃成为南阳太守,而且南阳乃光武举义之地,是当时有名的富庶郡县,既是惹得朝臣羡慕一片,阿谀阵阵,也少不得一些嫉妒不满之人。

然而董太后并未就此止住,随后又以各种理由拔擢数名长乐宫侍从,形成了一批亲信宦官。董太后通过与夏恽等人上下勾连,再加上曹节、张让等宦官经常暗中帮衬,始有意无意地干预起朝政来。由此可见,一个新的复杂利益集团,至此初具规模,其中既有董太后、灵帝,又有各方权宦,它的破坏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