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若晴淡淡一笑:“迟些日子你再带过来,这小半个月是不成,酒楼刚开业,我手头事儿多。”
大耳朵连连点头:“我明白,我明白。”
“那啥……用得着咱的,杨姑娘尽管吩咐……”他道。
听到这话,杨若晴嘴角轻轻抽了下。
“还是免了吧,回头你带着一拨人给我当门神,顾客都不敢来了。”她道。
大耳朵挠了挠头,一脸的尴尬。
想到啥,杨若晴把先前大耳朵给的赔偿金放回他手里。
“宋采办花三两银子,雇你们来砸我场子。”
“礼尚往来,这是我的雇金,请你们也代我好好招呼他一下。”
大耳朵拽紧那钱,会心一笑。
……
刚回到酒楼,众人便都围拢了过来。
“晴儿,这是咋回事啊?”
“那个大耳朵,咋跟你说了这么久的话?你们认识?”杨华忠迭声追问。
杨若晴看了眼骆风棠:“你没跟我爹娘说?”
骆风棠笑了下:“等你自己来说。”
杨若晴点点头,对杨华忠他们道:“其实也没啥,年前因为一件小事,跟大耳朵认得了。”
“啥小事啊?”杨华忠一脸紧张的问。
跟大耳朵这种混的,能有啥小事?
杨若晴笑了:“一点小冲突咯,我以德服人,把他折服了。”
杨华忠他们还想再问,杨若晴却不再多说。
周大厨却很高兴,
“东家姑娘结交广泛,这是好事。”
“饭菜做好了,要不,咱都入席如何?”
“好,入席!”
众人收拾了情绪,纷纷入座。
随着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端上桌,先前的阴影,渐渐被冲散。
三杯两盏酒水下肚,情绪就更高涨起来。
杨若晴坐在大安小安中间,正跟那忙着给两个弟弟夹菜。
枸杞炖老母鸡。
两只鸡腿一只掰给大安,一只给小安。
然后又在那给小安剥大虾。
“姐,这虾米好大呀,比咱以前吃过的大得多了!”
小安眼睛亮晶晶的盯着杨若晴手里的吓,舔了舔嘴。
杨若晴道:“咱以前吃的那些,都是小河沟里抓的小虾米。”
“这个大虾,可是从县城那边的一个大湖里捞上来的。”
很快,虾壳就剥干净了。
她把嫩红的虾肉放在面前装着米醋的小碟子里轻轻沾了下。
“张口。”
然后,放进小安的小嘴里。
看着弟弟撑得鼓鼓的小腮帮子,杨若晴问他:“好吃不?”
小安点头如啄米。
杨若晴眯着眼笑了。
“喜欢吃就多吃点,吃了这个可以长个头哦!”
“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呀,姐姐啥时候骗过你?”
“那我要吃更多更多,长成姐夫那样高,打跑坏人!”小安道。
一听这话,桌上人都笑了。
骆风棠更是目光温柔的看了小安一眼:“那小安就听你姐姐话,多吃大虾,长个头。”
日落西山,暮色四起。
长长的胭脂巷,亮起了红彤彤的灯笼。
这里,是清水镇男人们的温柔乡,眠花宿柳的好去处。
在某一间花屋子里。
宋采办搂着这家勾栏院的头牌小红姑娘,正准备滚床单。
突然,屋门被踹开,呼啦啦涌进来三五个男人。
宋采办吓了一跳,一边提裤子边扭头往门口瞅。
还没瞅清楚闯入者长啥样儿,一件黑衣劈头罩了下来,蒙住了他的脸。
手臂被人从后面捆住,腿也被踹了一脚跪倒在地。
拳打脚踢如暴风骤雨般席卷他的身……
……
二十五日夜里。
杨华洲和骆风棠他们都来杨若晴家了。
众人围坐在灯下,谈论着明日酒楼开张的事儿。
大家都很激动,也很兴奋。
有些铺子开张,会请当地有头有脸的人过来助阵。
隆重的还会请舞龙舞狮子的队伍来助兴。
杨若晴不打算请舞龙舞狮的。
那些玩意儿,太费钱。
创业初期,一切得从简,酒楼的关键,还在于‘吃’。
做出自己的特色,抓住顾客的胃,比什么都强。
村里的里正王洪涛,还有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这都是要请去酒楼的。
还有长庚大牛这些交情好的,也要请。
到时候就放一串炮仗,好好的炸一炸。
商议得差不多,众人各自散了,因为明天还要起大早去镇上呢。
临睡前,孙氏对杨若晴道:“不晓得你嘎婆那边能不能抽空过来?我前几日托人给他们捎去了口信呢。”
杨若晴道:“能过来自然更好!”
孙氏点头。
年前没送年节礼。
正月也没带孩子们回趟娘家。
妇人心里一直兜着这事儿。
这趟要是娘家来人,可得请到酒楼好好招待,圆了那个遗憾。
前院。
老杨头那屋。
“明个老三家的酒楼开张,我跟他说了,咱们全都过去,好好热闹一日。”
洗脚的时候,老杨头对谭氏道。
谭氏头也不抬的道:“要去你们去,我才懒得跑那几十里地。”
老杨头道:“瞧你这话说的,那是喜事儿,咱得去捧场。”
“再说了,老三家置办了一辆马车了,再不济,咱自个家里不是还有牛车吗?又不是要你走过去!”
谭氏撇嘴。
“家里总得留个人看家吧?全都去了,家里的鸡,猪,谁来喂?”
“来了小偷,偷个精光咋整?”谭氏问。
老杨头道:“那就留老大媳妇在家看家。”
谭氏摇头:“又聋又哑,除了塞灶火啥都不成,来了贼也喊不出半点声儿,有啥用?”
老杨头一想,也是啊!
“那留谁?”他问。
谭氏一想:“老五媳妇。”
老杨头点头:“成。”
谭氏帮着老杨头把脚擦了起来,老杨头坐到了床上,还在那一脸的憧憬着。
“我算过了,老三和永进去酒楼做事,一年下来咱有三十两的银子入账啊!”
“咱家的屋子不用翻新,这钱到时候就用来买田买地。”
“一年下来,就能把咱年前卖掉的四亩田给买回来,还有得赚!”
听着老杨头的盘算,谭氏的脸上也总算露出一丝笑容。
“一年三十两银子,我得给我闺女留十两。”她道。
“梅儿二月初二就出嫁,往后就是老王家的人,你还给她留啥银子?”老杨头有点不满的问。
“该给的嫁妆,咱都给齐了,压箱底的钱,咱也不输给村里任何一家。”
“往后,咱的钱不能再往她身上使了。”
“这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都要钱!”老杨头一脸郑重的道。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锦绣农女种田忙》,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