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口
子午谷口据西安城不远,正对着古长安城的朱雀门,处在中轴线上,沿着这条轴线一直南行,位于谷口处有两个村子,叫南斗角村,和北斗角村。本来谷口有东西并列的两个村,宋代时被河水淹没,村民向北移重建。两村位置正好夹住出谷的通道,后世北斗角村没有留下遗迹,南斗角村几经沉浮,改名叫南豆角村,后世还遗留有当年大战的痕迹。
孙传庭在两村都布下重兵,村堡墙头架设了一号二号佛朗机,虎蹲炮等,在出谷主道上也布下大营一座,两侧筑起土台,上面各有两尊大将军炮。这种大炮非虎蹲炮那种小炮可比,重达六百多斤,平时放在城头守城,野战时放在车上移动,炮长三尺,周身有九道铁箍,装药一斤以上,发射重七斤的炮子,射程可达一里以上。孙传庭从西安城墙上搬下来布置在正面,同时还配置了大量的虎蹲炮。
在这里,孙传庭已经等了三日,他千方百计,顶住各方压力,整顿军务,又到榆林亲自募兵,这是首战,他心里也没底。远处陆续出现大队人马,打着闯字大旗。“稳住,放近了再打!”孙传庭下令道。
刘维明在资县大败,一路狂奔投奔老主,恢复了些元气。其走在最前头,两山夹一谷,前方就是出口,这一路真是吃够了苦,累死了,到了西安城一定大吃一顿,睡上三天三夜。
“轰”一声巨响,他心中一惊,下意识的翻身下马,趴在地上,就见一个黑点飞来,越来越大,足有碗口那么大。狠狠地砸在队伍里,两个人被当场打死,周围人慌忙躲避。一里半,这是大将军炮,只有正规明军才能有,莫不是该死的洪剃头又回来了。
胡九思和马朝同样趴在地上,互相看了一眼,都很诧异。接着又是四声巨响,震耳欲聋的炮声在山谷里回荡,声波被山体反复反射,传播很远。四颗实心炮弹砸在队伍里,就是一片鬼哭狼嚎。“冲过去!”刘维明下令。
此次偷袭西安的都是闯军的精锐,这七万人马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了,不是没听过炮响,只是炮击来得太突然了,没想到谷口有明军守卫,冷静下来后,得令后纷纷爬起来,向谷口冲去。
大将军炮威力巨大,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发射速度慢,打五炮之后需要散热。炮声刚停,闯兵就疯狂一般的冲上来。“佛朗机,射!”孙传庭大喊,这是首次作战,他脸激动的通红,环谷口三面布置的佛朗机同时喷出火舌,此次带来的都是三号弗朗机,威力巨大,鸡蛋大小的铅子激射,闯兵倒下一大片。
“冲上去!”刘维明怒喊道。又一波闯兵歇斯底里的吼叫着冲上去,他们在山中吃苦受累的十多天,就盼着到西安城快活,突然有人堵住了路,他们愤怒了,非要把这股官兵撕碎了不可。孙传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那扭曲凶恶的面孔。
“弓箭手准备,射!”孙巡抚召的兵大部来自榆林,那地方的人世世代代以当兵打仗为职业,从小就训练,各个武艺高强,稍加训练就是精兵。一片的弓弦震动声,至少三百只箭腾空而起,黑压压的砸下来,闯军意想不到,官军如此凶猛,片刻钟就伤亡了三成。刘维明意识到这股官军不好打,是硬茬子,赶紧回报高迎祥。
傥骆道:
赵胥北率领大军终于走出了傥骆道,这里叫黑水峪,是黑河从秦岭流出来的谷口,往北走三十里是盩厔县城,,以“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而得名,属西安府管辖,距西安约一百多里。出了黑水峪就到了平原,无险可守。
大军在谷口设防,王志带人挖壕沟,进展很不顺利,掘地一尺就遇到了岩石层,镐子崩坏了好几把,只好放弃。如此地形赵胥北也是没辙,河谷里都是坚硬的石头,赵胥北下令搭建石头墙,全体练勇四处搬抬大石垒在一起,很快就建起了一条高三尺,厚两尺的石墙。这种临时的石墙可以防铳箭,但是防不了炮,赵胥北是在赌,赌逃到这里的闯军残兵败勇没有大号火炮。
谷口两侧的山顶各放了五十几名辎兵防守,由于是河水切割出来的,山体陡峭,很难攀爬,赵胥北派人在山顶就地取材,储备了大量的巨石,木头。
一日下来,已经建了三道石墙,本来赵胥北打算建成前低后高的梯次阵型,试了几次发现,没有粘合剂的石墙要是建的太高容易倒塌,最后只得采用分段防守策略。火铳兵布置在前两排石墙后,第一排打完后,迅速跑到第二排石墙后,第二排铳手打完后立刻跑到第三排石墙后列阵。长枪兵少量布置在石墙侧面,侧面是黑河,水流湍急,石墙一直延伸到河边,为了以防万一,在侧面布置了两伍枪兵。枪兵大部布置在第三道石墙后面列阵。
资县练勇的虎蹲炮属于小炮,重三四十斤,轻便,赵胥北把指挥权完全交给赵正,让他见机行事。
明清交界
明边松棚路外突然出现一队清精锐骑兵,全部身披正黄铠甲,每人背上背着一杆令旗,一路上招摇过市,明军龟缩在城堡里不敢出战。前锋将领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骑在一匹骏马上耀武扬威,挽弓搭箭,射得守军不敢露头,惹得这队清兵大笑。
劳萨大声喊道:“城上的人听着,我大清国皇帝给你们皇上的国书,要妥善送达,不得有误。”说着把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入城头。
“大清?不是叫金吗?”城上守军疑惑。捡起信箭不敢打开看,火速上报。与此同时,大明其他三个边墙,潘家口,董家口,喜峰口也收到了投书。
信是以大清国皇帝的名义写给崇祯帝的,内容主要是,先谈一些金国和大明的旧恨,说明国帮助叶赫征伐建州部,引起了事端,先可汗不得已才起兵反明的。然后笔锋一转写道,表示大清不记前仇愿意议和,两国永结兄弟之盟。大清几次遣使表示求和善意,可明国迄今毫无响应,实在等的不耐烦了,要求各大小官,凡得此书,必须立即奏上。“若隐而不奏者,是为臣而不忠于君,不慈于民,专图一己之私,至奸至诡之人也。”
皇太极派人投书,实在是攻心之计,大造舆论,争取明国百姓之心。大明国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周围各国都是其藩属,是属国,大清要求与明国结成兄弟之邦,平起平坐,皇太极料定崇祯不会答应,开战的责任就推给了明国,到时遭殃的百姓只能怨崇祯不肯议和。
果不出皇太极所料,明国朝廷上下一阵沉默,既无人积极讨论议和之事,也无主动出战之策,如同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照样歌舞升平,粉饰太平。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