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状况出乎竹村优太的意料之外,他赶忙大喊:“特殊炮弹,特殊炮弹……”
竹村优太是想打出更多的毒气弹把缺口补上。
然而此时才补已经太迟了,张大彪已经带着八路军战士越过防坦克壕进而冲上了鬼子防线与其缠斗在一起。
鬼子的火力有一个特点,其更适合中远程作战而不是近距离拒止敌方冲锋。
这是由鬼子的装备决定的。
比如鬼子的三八式步枪,强调的是远射程。
还有歪把子机枪,射速慢得一匹。
甚至总体战术也是要求节省弹药能精准击毙敌人。
这样的装备配置使其远距可以用机枪、步枪、迫击炮与敌作战, 中距有掷弹筒,近距就几乎没办法了。
这也是鬼子不喜欢打夜战的原因之一,夜战无法发挥其中远距优势,敌人一冲击,就基本是手榴弹互掷接着肉搏的战况。
这一次也不例外。
竹村优太很清楚帝国军队的弱势,原本还打算用毒气中距拒止敌人的冲锋, 没想到却被八路军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打开了缺口。
八路军的手榴弹威力虽说不怎么样, 但重点是木柄手榴弹的投掷距离比鬼子的卵式手榴弹远,于是手榴弹互掷方面八路军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排长口哨一吹,战士们就已经抓在手里的手榴弹一拉弦然后奋力甩出……孬管对面有没有敌人,反正炸成一片就对了。
“轰轰”一阵响过后就听哨音,一声就再掷一枚,两声就起身抓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冲锋。
具体是一声还是两声,要看战场的具体情况,如果己方部队冲得太快已经进入爆炸的危险区域就肯定是不能再掷,否则再打一轮也未尝不可。
张大彪几乎就是顶着手榴弹爆炸的气浪冲进鬼子阵地的。
他跳进鬼子的战壕一看,就乐了,鬼子一个个还戴着防毒面具没来得及摘下来。
这是鬼子打毒气弹的习惯性动作,或者也可以说是纪律,甚至成为一种与“特殊炮弹”协同的战术。
原因一是担心毒气弹距离已方阵地太近,一个不小心风向转变就吹进己方阵地, 到时再急急忙忙的戴上防毒面具就太迟了。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只要一下就有可能全军覆没,所以鬼子也不敢太意, 这也是鬼子打毒气弹需要固定几支部队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就是在毒气弹打出后敌人通常会崩溃, 鬼子戴着防毒面具就可以乘势追击甚至反攻至敌人的防线。
谁又想到这一回的八路军却不按套路出牌, 毒气弹打出后八路军不仅没有崩溃没有撤退,反而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上了阵地。
鬼子可以反应的时间并不多。
因为望着像潮水般涌向阵地的敌人,他们需要开枪阻止、需要打手榴弹、需要上刺刀做好近战准备,甚至还需要躲避敌人投掷来的手榴弹……
所有这一切都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完成,因此他们没时间摘掉防毒面具。
这就帮了八路军的大忙了。
黑暗中戴着防毒面具,而且还是鬼脸式防毒面具,只能透过两个圆形镜片观察外界,就算敌人在面前了也只能看到一個人影,分不清敌我、看不清动作,甚至看不到对方手里的刺刀。
张大彪又哪里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手中大刀接连挥出一口气将趴在地上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的三个鬼子砍倒在地。
战士们纷纷越过张大彪,灵活的在战壕间跳跃着,时而冲锋时而甩手榴弹,要不就与起身应战的鬼子扭打在一起。
戴着防毒面具的鬼子就算是肉搏战都吃亏,对防毒面具有些了解的战士知道其两侧就是面具的过滤棉和通气孔,只要将通气孔堵住,就是憋都能将鬼子憋死。
于是用手压的, 将其头部按进泥地的, 甚至还有整个人趴上或骑在面具上的, 战后一统计发现被憋死的鬼子少说都有上百个。
这一幕就连李云龙都没想到。
他原本还以为一营肯定会在鬼子的毒气弹下死伤惨重败下阵来, 因此他才安排了二营为第二梯队。
李云龙是这样计算的:一营败下阵来二营上,这时侦察连就差不多做好准备并从侧翼发起进攻了,这时鬼子肯定得大乱,毒气弹也不好使了,最后关头再派出有坦克的五营上头一战定胜负。
谁想到一营直接就冲进了鬼子阵地杀得其阵脚大乱。
李云龙不由赞了声:“打得好!他娘的不愧是一营,个个都是硬骨头!”
然而鬼子毕竟是鬼子。
竹村优太的部队有相当的正规作战经验,其设置的防线当然不可能只有一道,而是间断的几道……间隔多远视战场情况和装备情况定,大多是在两三百米,因为这个距离很适合鬼子精确射击。
当然,夜间两三百米鬼子就无法做到“精确”了。
竹村优太在部下的掩护下从交通壕慌慌张张的逃到第二道防线,然后马上就让部下准备好掷弹筒和手雷。
竹村优太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在黑暗中对付近距离敌人密集式冲锋,最有效的就是手雷。
虽说帝国的手雷投掷距离不如八路军,但帝国有掷弹筒,它可以轻松的将手雷打到两百米外大面积杀伤目标挡住敌人的冲锋。
至于毒气弹,竹村优太是不敢打了,因为两道防线距离太近,帝国军队难免会遭到波及,又考虑到戴防毒面具是否会影响近战而吃亏……于是竹村优太干脆选择放弃。
竹村优太的判断没错,张大彪对第二道防线的进攻马上就遭到了强大的阻力。
鬼子的掷弹筒在前方的空地上炸出一道道弹幕,接着又用步枪、机枪狙杀闯过弹幕的战士,冲锋向前的战士一队队的敌人的火力之下。
站在城头观战的李云龙也看到了这一幕,他当即立断跳过二营这第二梯队,下令:“命令五营,发起总攻!”
“是!”通讯兵一声下令,战场上很快就响起了嘹亮而绵长的冲锋号。